首页 句子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28句集锦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28句集锦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1、试译:有子说:“守信接近于义,说到做到。内心谦恭接近于礼,可以免受耻辱。因为它们接近礼义,还是值得推崇的。”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5、(2)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要以礼加以节制,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7、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参考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10、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崤之战》)

11、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4、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5、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16、试译:孔子说:“君子心量广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狭窄。”

17、试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

18、(1)答案:从“弘毅”可以看出曾子认为士应该心胸宽广、志向远大、意志刚毅。作为士人应当承担行仁道的责任,并目坚持到底。

19、4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当樊迟问仁时,孔子说:“爱人。”(《颜渊》)历来对仁的解释众说纷纭,然而爱人是其基本的精神,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忠恕”。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所谓“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样由己及人,人己对待。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2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21、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做事方面机敏还在说话方面谨慎。于,在。而,并列连词,相当于“又”“还”。

22、(2)提问: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什么?不应该追求什么?

23、(解析)文:古义,华美、文采;今义,文章、文字

24、试译:孟懿子问怎么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25、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26、(3)答案:简洁有力,寥寥数字,不饰一语,仅用“闻道”“可死”突出追求真理的精神,更具表现力。一“朝”一“夕”对比出时间之短,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为道献身的圣人形象。

27、(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