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论语十二章翻译最简短74句集锦

论语十二章翻译最简短74句集锦

论语十二章翻译最简短

1、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这是教自己的学生一种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大意: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论语十二章翻译最简短)。

4、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5、⑴论语(lún);⑵说(yuè);⑶愠(yùn);⑷三省(xǐng);⑸曾子(zēng);⑹传(chuán);⑺不习乎逾(yú);⑻罔(wǎng);⑼殆(dài);⑽一箪食(dān);⑾曲肱(gōng);⑿笃志(dǔ);

6、“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7、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9、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意含蓄,富有哲理,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1、(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解读)

12、 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13、(答案)按时温习;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诚信;迷惑,疑惑;生气,恼怒;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能忍受;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指军队;坚定。

1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5、大意: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思、多问)。(论语十二章翻译最简短)。

16、孔子的做法启迪我们,做事不要一条胡同跑到底,此路不通,就改走他途。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坚持不懈虽然很重要,但是当你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时候,就应果断地放弃这条“死胡同”,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更有前途的路走。而且,当你在那条“死胡同”上摔得遍体鳞伤、跌得头破血流,却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没必要固执地坚持下去。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说不定你想要的就在新的征程上等着你呢!就像孔子,从政之路堵死以后,他毅然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通过栽培弟子,将自己的主张发扬光大。

17、解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8、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9、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2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21、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

22、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3、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24、孔子,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25、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参考答案]⑴“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有身份的人,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是指有修养的人,即有才德的人。

27、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28、试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子最挂念的只有一件,就是希望父母身体好,不要得病。”

29、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3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31、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2、文中体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34、大意: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35、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6、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7、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8、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3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0、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1、择其善者而从之(                )

42、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43、(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44、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6、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47、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9、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50、今本《论语》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5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52、唯有放下,才能不放弃。学国学课程,想干啥干啥,该干啥干啥,建议都支上本儿,上网偷菜、工作、聊天、炒股,就像在家听老妈叨叨一样。老妈叨叨的不过是几十年的事儿,咱叨叨的是几千年的事儿,而已。其实想想,咱岁数越大,越像自己的爸妈,为啥呢?他们当初的叨叨,其实都灌到咱耳朵里了,只是咱不觉得、没注意而已。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3、句子翻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能行。

54、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5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56、孔子称赞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极处。他曾经以天下三度让给季历,人民不知道如何称颂他的至德。泰伯与仲雍托辞要到南方时,古公,季历,心里都明白,他们父子兄弟均以国事为重,彼此在心照不宣中完成让国大事。我们读这一章书,当学太王的眼力、泰伯、仲雍让国的道德。最难得的是泰伯,让得那样和平,而且处置得合情合理,所以孔子称许他至德。

57、(答案)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人格高尚的人。古义:凭借某种条件去做;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

58、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9、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60、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d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

61、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62、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63、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64、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6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6、字词解释:川:河、河流,逝:流逝,斯:这,舍:舍弃。

67、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68、译文:孔子说:“好啊,回了!一筐饭,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虑,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好啊,回了!”

69、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70、(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7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

72、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73、译文: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