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50句集锦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50句集锦

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1、实际上,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作为一个“智”的典型出现的。可以说,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人格化。

2、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好段落100字)。

3、十常侍之乱→(       )→幽州募兵→三英结识→(      )→剿灭黄巾

4、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举兵南征,矛头直指荆州和江都。此时,刘表亡故,其长子刘琦守江夏。次子刘琮接管荆州,后投降曹操,荆州于是落入曹操手中。面对曹操南征之势,刘备遣诸葛亮往江东与孙权结盟。诸葛亮凭借机智在江东舌战群儒,最终促成孙、刘联军,并在赤壁之战中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大破曹军,谱写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

5、这套书针对原著做了一个很大的改进,分别是在文字、插图和内容上!

6、最有意思的是,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关羽在下邳城外陷于曹军重围,不得已归附曹操,这个本来可称之失节的插曲,却被转写为曲折而动人的忠义传奇。按陈寿《三国志》记述,建安五年(二○○)刘备投奔袁绍时,关羽被曹操擒获,其时刘备家眷并不在其军中。小说虚构了护嫂一节,于是委身曹营就成了忍辱负重的正面文章。被人津津乐道的“降汉不降曹”之说,可谓小说家调文饰词的神来之笔,如同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是因为忠孝不能两全,那是另一种两难境况),实在是一种刮垢磨光的修辞,彻底改写了这段不体面的经历。从史书上看,关羽被俘,因曹操待之优厚,斩颜良以报效,之后又回到刘备身边,这些固然有之,但这些固有的素材显然不足以支撑小说家的英雄叙事。毕竟,史书上“各为其主”的旧说只是出于士者的人伦道义,而关羽形象还须体现“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正义。

7、举个例子,《西游记》表面上看,像四个人去取经,其实里面蕴含着咱中国的“佛道之争”。一个佛派,一个道派;一个是太上老君,一个是如来佛祖,两个人的斗法,你仔细看会发现,很多妖怪是太上老君派过去的,就是找你茬怎么着吧!就比如说那个青牛精,半路上那个青牛精犯了这么大的错,结果最后太上老君说:小牛跟我走吧!轻轻一下就带过了,这明显就是太上老君在向佛祖示威:“我能找你麻烦,你给我老实点!”但是佛祖也没少给太上老君找麻烦,你仔细读会感受到两派斗争的感觉。

8、庞统素有“凤雏”之称,与孔明齐名。然因其形貌丑陋,起初既不为东吴所用,又不得刘备厚待,一度屈任县令。从这一节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9、团购时间:北京时间6月6日上午8点~6月9日晚24点。

10、当然,这种悖谬在《三国演义》中可能呈现更为复杂的情形,事实上很难断识,小说家是要将历史进程演绎为一种忠奸对立模式,还是以人物各自命运印证“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旷世谶言?这部大书,既是表现忠勇节义的英雄叙事,何以又成了玩转谋略的优胜记略?

11、这一节中讲述了孙策创业之初的艰难历程。孙策原本寄人篱下,得人指点后继承父志,一手创办了江东基业,更在其弟孙权手中发扬光大,最终得以与曹魏、蜀汉抗力。你认为,江东集团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有哪些?

12、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13、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

14、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15、作为讲史小说,《三国演义》自然不可能改写赓续曹魏的司马氏最后一统天下的历史事实。但不管结局如何,基本叙述过程纳入了“汉贼不两立”的对抗语境,并且不断再现蜀汉军事征伐之辉煌,以其合法、正义和持续胜利操纵读者的审美反应。这是一种留滞或延宕的叙事策略,可以暂且撇开实际的历史进程,用一系列文本事件构筑另一种历史存在。也就是说,结局归结局,重要的是讲述过程。

16、诸葛孔明一听,这分明是在骂主上刘备和自己。答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木边,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17、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18、这是刘备第一顾时的内容,你看上面那段圈出来的文字,是刘备在回途中偶遇诸葛亮好友崔州平,他对刘备讲的一段话。

19、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

20、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清)章学诚

21、(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下山辅佐。刘表去世,曹军压境,刘表的次子将荆襄之地拱手相让,刘备携民渡江,连吃败仗,诸葛亮只好舌战群儒,联合东吴。刘备和孙权结盟,双方用智谋和勇气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挫败了曹操吞并江南的计划。

22、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23、 每个胸怀大海的孩子,用这本DK海洋能激发天赋和胸襟|点击这里查看

24、“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罗贯中《三国演义》

25、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罗贯中《三国演义》

26、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27、杨松是《三国演义》一书中的丑角,其贪图贿赂、妨贤背主,令人不齿。可笑的是,当他背主求荣,帮助曹操评定汉中之后,反被曹操处死。后人评曰:“家未荣华先受戮,令人千载笑杨松。”你如何看待这类人物?

28、从《三国志》和裴松之注所引魏晋诸史来看,汉末至三国之风俗人心颇似纵横家大行其道的战国时期,在割据与纷争的大格局中难以确立衡定的价值理念。顾炎武论及周末风俗说过这样的话:“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日知录》卷十三)其实三国亦如七国,处处要讲权谋机变,也很难容得下“礼”与“信”二字。但看《三国演义》,小说家倒是很有意识地表现这般历史风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将权谋和计策施用推向极致。众多军师和谋士的运筹和较量读者自是耳熟能详,诸葛亮、庞统、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司马懿、鲁肃、张昭、阚泽、陈宫、田丰、沮授、审配……这些智谋人物和计策之用也成了英雄造世的重要推力。其实不光是战场上的智力角逐,从王允的连环计到司马懿智赚曹爽,从刘备的韬晦之计到东吴几度废立之局,这世界人人都在玩心眼儿玩计谋,书中这些描述更甚于《三国志》和魏晋诸史提供的史实,这部讲史小说最大的虚构成分偏偏就是那些编织谋略的情节。

29、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 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30、汝南的许劭因为能识人而出名。曹操专门前往拜见,问道:“我将来会是个什么人物?”许劭并不答话。曹操又问了一遍,许劭说:“你是清平政治的能臣,乱世中的奸雄。”曹操听了这句话大喜过望。

31、后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决心为刘备完成匡复汉室的遗愿。在此其间,诸葛亮收复姜维并以己平生所学相授。诸葛亮最终因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兴兵抗魏却被昏主奸臣所害,逃往阆中。魏将邓艾趁蜀国内乱之际发兵进攻,蜀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至此灭亡。姜维在司马昭的围攻下身负重伤,拔剑自刎。

3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33、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明代文学评论家。与金圣叹是同时代人。他在当时也颇有文名,但一生穷困不仕。中年以后,双目失明,乃评《琵琶记》《三国志演义》以自娱。评书时,由他口授,再由其子毛宗岗校订、加工和最后定稿。

34、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3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

36、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罗贯中《三国演义》

37、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38、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符合悲剧美学原则,也便于掩盖叙事的逻辑悖谬。

39、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

40、二人各明其意,客主寒暄一番,鲁肃及众人落座,开始行酒令。周瑜以作诗为令曰:“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字水,加鸟字变是鸡。狸猫得志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41、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42、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人,通俗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43、概述王司徒的连环计,并分析王司徒能够施行连环计的原因。

44、三国演义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45、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到第十六回概括故事情节

46、运筹又遇强中手,斗智还逢意外人。——罗贯中《三国演义》

47、吕布谋臣陈宫言“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试列举曹操“极能用兵”的事例。

48、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到第七十七回

49、所以我个人,通过我的实践,包括我从我的学生那里得到的总结:阅读四大名著越早越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