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1、 兰陵是我的家乡,也是荀子任兰陵令的地方,这正是我热爱和关注荀子的原因之一。
2、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据《孟子‧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更与之处。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
3、 李毓秀青年时,告别父母,携妻子和两个幼子,离开山东老家,千里辗转来到山西省绛州,在州城东郊周庄村安家落户。他求学师从于绛州同乡著名儒学学者d冰壑(名成,字宪公,住城北窑头村),游学近二十年。
4、兰陵人是荀子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儒家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在兰陵坊间,至今流传荀子的歌谣。兰陵民俗专家王善富先生搜集整理的《兰陵歌谣》(6)就有荀子的足迹。
5、荀子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作为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是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的基础上,力图超越百家,归宗仲尼、子弓之学,重回“道术”,从而为兰陵文化在两汉魏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6、本期工坊由张泰博士,徐宏勤博士分别宣讲论文,并围绕论文进行深入探讨。(荀子简介荀子生平事迹)。
7、荀子应楚相春申君之邀任兰陵令,其过程极其曲折、复杂。荀子第一次来兰陵可能是主动的,“齐人或馋荀卿,乃适楚。”在齐国荀子受到排斥,于是另寻出路,来到了与齐接壤的楚国。楚相春申君十分清楚荀子在齐处境,就将靠近齐国的兰陵交给他治理。这时的兰陵面积很大,方圆有百余里,楚人对荀子治兰陵很不放心,认为会给楚国构成威胁,春申君免去荀子县令。荀子回到自己家乡的赵国。对于荀子离开楚国,楚国人更加不安,认为像荀子这样世之大贤离开楚国会对楚国带来严重的伤害。楚相春申君力邀荀子再回兰陵,荀子再次出任兰陵令。据考荀子于楚考烈王八年出任兰陵令,而李园于楚考烈王二十五杀春申君,春申君死而荀子废居兰陵。荀子任兰陵令首尾相接共十八年。兰陵成为荀子实践自己政治理想与抱负的试验田,在他治理下,兰陵地区呈现出安定、祥和的局面。
8、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者焉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
9、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指出:“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飆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刘勰认为,战国时代,中国有两个文化高地:一个是齐国稷下,一个是楚国兰陵。两文化高地有两大领军人物:孟轲宾馆于齐;荀卿宰邑于楚。当然,荀子在战国开期的稷下,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其真正的文化意义是打造了兰陵这一文化高地。
10、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12)
11、高专诚也很关注汉学研究中的孔子研究和儒学研究成果,他对三部有影响力的汉学著作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对于国内孔子研究、先秦和汉代儒学研究、当代新儒家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孔子与中国之道》的多次再版与重印,对于国内学界的孔子研究,有颇多促进。这本书是美国学者顾立雅所著汉学名著,高专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其翻译出版。更重要的是,作为译者,他以增加大量注释的方式,把自己对孔子和孔子弟子的研究所得,悉数反映在译本中,并在许多问题上,对原书作者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明显增加了译本的学术厚度。所译《荀悦与中古儒学》是美国著名学者陈启云的重要代表作,书中对两汉三国魏晋时期的儒学研究,尤其是对东汉、三国之际重要学者荀悦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一时期儒学研究的空白,也是这一时期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所译《新加坡的挑战——儒家伦理与精神》是当代著名新儒学大家杜维明的重要著作,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儒家在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2、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有礼。
13、 如果廖名春的考察贴近事实的话,荀子孙庄教书的歌谣不是凭空而来的,兰陵附近的孙姓应该是荀子的后人。
14、燕子哙禅让发生的第二年(公元前315年),我们假定荀子十八岁的结论成立的话,那就断定荀子生于公元前333年。
15、 学生代表迈着沉稳步伐向荀子献花致敬,全体师生以虔诚之心向荀子三鞠躬以表达对荀子的景仰之情。
16、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17、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18、荀子反对禅让的观点,在其《荀子·正论》中可谓旗帜鲜明:
19、公元前259年,荀子七十四岁,赵孝成王议兵。
20、 为什么孙庄人的话可信呢?很多文献显示,荀子本姓孙。《战国策》、《荀子》、《韩非子》、《新书》、《韩诗外传》、、《汉书》、《叙录》、《风俗通义》等著作均称荀子为孙卿子。兰陵一带有孙庄、孙楼、孙村等村庄,孙姓人居住密集,这能否说明与荀子有关,还需进一步考证。但廖名春先生在博士论文中很肯定地说,荀子姓孙。他说:
21、按照荀子公元前333年出生来推算,到齐闵王17年,即公元前284年,荀子正是四十九周岁,古人按虚岁计算年龄是惯有的事。这一年,荀子首次来到齐国。
22、清中叶以后,对抗宋学和重视经典考证之学的考据学兴盛,荀学得到了振兴,这同时也意味着为受到宋学贬损和压抑的荀子正名。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荀子和《荀子》一书,其著者如谢墉的《荀子笺释》、汪中的《荀卿子通论》,至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一出,荀学已蔚为大观。在清中至清末的荀学复兴中,人们肯定了荀子在儒学史的地位,认为荀子道性恶与孟子道性善,虽出发点不同,然旨趣则归于孟子“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子“欲人化性而勉于善”。汪中经过考证,断定和坚信“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23、(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部副部长杨亚琳撰稿)
24、 《史记·李斯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25、可以断定,“始皇任之,人臣无二”发生的时间,应是荀卿被废的公元前238年。
26、 关于李毓秀出生地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当代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李毓秀不是生于山东潍县,他就出生在山西新绛县周庄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幼年淳朴谨慎,孝亲友弟,读书悟性很高,做事循规蹈矩。他10岁以后即拜新绛县邻村窑头村的著名学者d成(号冰壑)先生为师,成为先生最喜爱的学生。
27、高专诚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传统文化这块厚重大地上跋涉30余年,著述丰硕。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专制之父韩非子》《子夏与三晋儒学》《御注老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三晋烽烟》《三晋纵横家》《老子通说》《孔子与山西》《先师孔子》《凡人孔子》《大丈夫孟子》《荀子传》等30余部,译著有《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孔子与中国之道》《荀悦与中古儒学》,主要论文有《创新与守旧对三晋儒学命运的影响》《晋文化的思想特征》《甲骨文、金文所见殷周之际道德观念的嬗变》《从迁都新田看春秋后期晋国形势》《子夏的思想成就及历史地位》《儒学命运的历史观察和现实瞻视》《“稷下学派”考疑》《“赵氏孤儿”衍变真相》《秦汉时期晋文化研究》《荀子的文学成就和影响》《〈韩非子〉中的孔子》《〈史记〉所见“韩非之死”辨析》等50余篇。
28、“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圣贤之学,百世犹传。一个地方的文化水平,固然与这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等相关,如今天的北京、上海然,但更与这个地方能否有影响百代的大儒相联。荀子治兰陵,讲学、著书于兰陵,造就兰陵“多善为学”的局面,其流风余韵,影响百代。对一个地方发展,引入“资本”可以带来经济繁荣,引入“智本”可以带来文化繁荣,既有资本,又有智本,可以“富而好礼”,既富且雅,传之百代。
29、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30、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经典叙录毛诗》: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赵人孙卿子,孙卿子传鲁人大毛公。由是言之,《毛诗》,荀卿子之传也。《汉书·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盐铁论》云:包丘子与李斯俱事荀卿。刘向叙云:浮丘伯受业为名儒。《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又云: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由是言之,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经典叙录》云: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由是言之,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儒林传》云: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由是言之,谷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儒林传》云:东海兰陵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刘向叙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荀卿。又二戴礼并传自孟卿,《大戴礼·曾子立事》篇载《修身》《大略》二篇文,《小戴》《乐记》《三年问》《乡饮酒义》篇载《礼论》、《乐论》篇文。由是言之,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刘向又称荀卿善为《易》,其义亦见《非相》、《大略》二篇。盖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矣。
31、高专诚对于战国时期齐国“稷下之学”作了深入学术思考,促进了学术界对“稷下学派”的更全面更客观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他对“稷下学宫”“稷下先生”等所谓“稷下之学”的各个重要方面的确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稷下之学”和“稷下学派”的论断不乏夸大甚至虚构之处。他认为,对稷下的学术定位肇始于司马迁《史记》,而在《史记》之前,任何典籍,特别是先秦时代的典籍,都没有提到过稷下之学。哪怕是司马迁以来,直到当代学者认定的重要的稷下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所谓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的荀子,在其他长达十几万字的著作中也没有提及“稷下”二字。至于其他二三流的所谓稷下学者,更没有对稷下学派的存在提出任何形式的直接证据。同时,对于“稷下”“祭酒”等关键词,他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目前,他正在进行更全面的材料和思想准备,拟以学术专著的形式对“稷下”研究作出更有说服力的研究和结论。
32、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居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於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11)
33、公元前236年,著书万言而卒,享年九十七岁。
34、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35、 从我们兰陵镇桥头村去我的姥娘家孙庄,必然经过“坟子青”,也就是荀子墓,我在《寂寞荀子》这篇文章里曾经有过介绍。有关荀子的政绩,在兰陵民间传说甚多,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兰陵教学。至今,荀子“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在兰陵妇孺皆知,说明荀子对兰陵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生中,曾经有过三为祭酒的辉煌,也有到处碰壁,不为人赏识的黯淡。而在兰陵的晚年时光,他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所幻想的“一天下,财万民,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的和谐愿景,曾在兰陵大地初见曙光。
36、 这无疑又是一条重要信息。从上述叙述看,荀子对李斯效力秦国是有顾虑的,因为荀子了解自己的学生,他更了解秦国的国政。他曾说:“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一陿,忸之以庆赏,鳅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3)由于秦国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格格不入,在听说李斯效秦之后,荀子谓之不食,惴惴不安。很可能,荀子因此忧郁而终。
37、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38、 孟珙英年病逝后,全国悲痛。在荆襄百姓吁求下,宋廷为孟珙建庙立碑,以作永久祭祀,励教后人。
39、“兰陵多善为学”,形成了庞大经群,造就了兰陵文化辉煌,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荀子有着直接关联,也是荀子治兰陵十八年给兰陵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西汉初期的经学家或者是荀子的直传学生,或者是他的再传弟子。就《鲁诗》言,“自荀卿传浮丘伯,浮丘伯传申公,是为《诗》家正派,两汉儒者世守之。”兰陵王臧受《诗》于申公,是为荀子三传弟子,而兰陵缪生则是申公另一位高足,曾出任长沙内史。《鲁诗》大多是荀卿的后人。
40、文学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2)
41、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42、我们假设荀子在禅让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15年)来到燕国,假设荀子十八岁参与了反对燕王禅让的活动,由于年龄太小,他的话并未得到燕王的重视。有文字为证。
43、 《荀子·尧问》说:“孙卿迫于乱世,鳅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这个境况,应该与“始皇任之,人臣无然而荀卿谓之不食,赌其罹不测之祸也。”在时间上是接近的,刘向在《叙录》中也有相近的记载:
44、人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满足欲望而无节制,必定引起竞争,有争就有乱,就需要定礼。礼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自然和文化的区别。
45、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46、扁鹊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郑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约和孔子同时。由于扁鹊是卢人,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卢医」。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47、 薛奎在朝廷,遇事敢言,谋议无所避忌。他对皇帝过错,敢于直言劝谏。薛奎爱惜人才,他所举荐的后辈,后来都精明能干,大有作为。
48、惠施,生于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于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49、当时的荀子,15岁便游学于齐,在稷下留居了较长时间。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招贤纳士,学者云集,是齐国最繁荣的时期,儒、道、法、阴阳、五行等重要学术流派的著名学者都曾汇聚于此。他们在此讨论学术问题,或各自著书立说,或为齐王提供治国安邦的建议,其中有七十多人被尊为齐国的“上大夫”。
50、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51、 高克明性格乐观幽默,喜行走郊野之间,赏山林水鱼之趣,从中产生作画灵感。他的画作,题材广泛,尤以山水画最多最精。他的山水画,大多是从实地观察获得素材,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绘画出来。他作画,能采撷诸家之美,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有风格,自成一家。他的山水画作有《溪山雪意图》《夏山飞瀑》《窠石野渡图》《烟岚窠石图》等。
52、所以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点都不夸张!
53、 薛奎,年少时勤勉好学,颇有文名,为乡里所推重。26岁举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先后在地方、中央担任各种官职。他每做一官,尽职尽责,政绩炳然。
54、现在看来,东汉人应劭大胆否定司马迁的说法,将年五十改为年完全是为了附和刘向的宣王、威王之说。即便按照威王末年计算,荀子也要活到一百三十四岁。他不得不将年五十改成年十五。但这个修改是不够严谨的,再说,年十五是难有游学资格的。
55、公元前279年,田单收复失地,齐襄王复国,荀子返回稷下学宫,时年五十四岁。
56、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57、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意思是: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既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铄论代表人。
58、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59、 那么,李斯所谓的“相秦”是那一年呢?
60、 从现有的荀子简介中,大多把生卒时间定为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其他文献也各有说法。比如:
61、荀子,赵国人,名况。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年闵王之季。(13)
6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听道、看到都强调感官参与的重要性,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
63、 李斯所谓“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应该是从任廷尉算起的。
64、荀子有秀才,对当时流行诸子之说皆不满意,认为皆非先王之道,善为《书》、《礼》、《易》、《春秋》,在当时是最著名、资格最老的学者,三为稷下稷酒。
65、荀子在稷下学宫游学期间,广泛地听取各家名师的讲演,多方面地掌握了百家思想的特点。他主持稷下讲坛长达24年之久。齐王建嗣位后,国事混乱不堪,政权落君王后之手,荀子因上书语涉君王后,受到群小的攻击,不得不于公元前255年接受楚国春申君黄歇之聘,任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66、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刘向《孙卿书录》)
67、 《史记》是最具权威的历史文献,假如没有司马迁,我们可能至今还在混沌中活着。而就是这位叫人仰慕的司马迁,却在荀子身上有惜字如金的嫌疑。洋洋五十多万字的《史记》,真正用在荀子身上的,只有区区一百九十二个字,确有厚此薄彼的情形。想来,司马迁也并非不想把荀子写得更详尽一些,也并非不想直言相告,他毕竟晚荀子近二百年,一些细枝末节或许掌握不多,也只能如此轻描淡写了。
68、这个齐宣王、威王的说法显然是有误的,按照先后顺序应是宣王、闵王,而荀子五十岁时,正是闵王十七年。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东汉应劭的话在此就可以推翻了。应劭曾说:
69、 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
70、我们知道,现代会计核算中,有倒逼成本核算法,这与本文考察荀子的卒年有相似之处。因为在减法中,减数确定之后,影响差的因素就是被减数。下面,我们开始寻找被减数。
71、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4)
72、荀子,战国时代的卓越思想家,赵人,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早年也曾游学齐国,在齐颇受推崇,有一段时期,荀子也被人称为,孙卿子。荀子言,从道不从君,人生不能无群,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73、荀子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剧烈变革转型的战国时期。长期动荡的战乱岁月,暴政横行的严酷现实,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危机。重建统一的社会秩序,恢复合理的人伦规范,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迫切向往。少年时代的荀子,目睹残酷的现实和民众的疾苦,立志改变现实。他夜以继日博读百家之说,用心领会各家的思想异同。面对着百家言之有故、持之有理的学说,荀子纵论百家之说,详解诸子之弊,在对社会文化的反思认识中,通过阐发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价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在百家之说中,荀子特别推重儒家孔子的学说,更为仰慕古代尧舜禹的丰功伟绩。为了救治时代危机,复兴圣王之道,荀子指出,要拯救现实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应当“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
74、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8年,荀子七十八岁,任兰陵令。
75、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反复来回很匆忙。它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下能够遮盖百性,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把簪子当父亲,把管子当母亲。用它时,它就出现;不用它时,它就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