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简介100字
1、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 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 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 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
2、好人品是人生的桂冠与荣耀,它比财富权势更具威力,也更持久。财富权势可能转瞬就失去,好人品则一生拥有。
3、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人能天生拥有一切,但是不停的努力,就是不停的“改变”,不停地拥有“希望”。
4、曾国藩7岁那年,父亲曾麟书对他寄予厚望,不惜重金,聘请长沙最有名气的私塾老师陈雁门。
5、勤于治学的人,会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勤俭持家,会令家庭兴旺。(曾国藩简介100字)。
6、二十岁就得了神经衰弱,耳鸣。三十出头眼睛出现问题;五十岁一只眼睛彻底失明;35岁以后得了皮肤病。46岁得了失眠症。
7、曾国藩在读书时就曾指出:“先需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书唯有熟读,精读才能达到吃透的效果。
8、曾国藩推动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做的两件大事:
9、荣华富贵是人人都想拥有的东西,而曾国藩没有在富贵面前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谨慎。
10、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11、范仲淹死后,他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
12、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3、人有正确的三观和好的修养,足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14、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
15、王阳明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16、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17、因而,在其六弟因科举落榜自暴自弃时,曾国藩劝说到,君子应有包容一切的胸怀,持之以恒的信念。
18、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19、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在于他的金钱、地位,而在于志存高远。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0、好人品可以弥补智慧上的不足,才气却永远弥补不了人品上的缺陷。做人要有个好人品,待人以德为先,做事以诚为先。
21、曾国藩说立志如打地基,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大的生命之殿。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下一个长远而且宏大的志向。
22、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23、京城传出民谣:“皇城根一大怪,五品顶戴走着来。”
24、勤于治学的人,能成为一个渊博的人,勤俭持家的人,一定家业兴旺。
25、立志就是给自己离目标,目标其实也分短期、中期和长期,就像我们制定的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曾国藩只立下了一个志向:学做圣人。他认为只要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其他的目标也都可以实现。
26、古往今来,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而曾国藩的成功也只能借鉴不能复制,毕竟世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曾国藩,而你也终将会塑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作者简介:海棠果,一个热爱教育事业,专注读书写字的小女子。
27、曾国藩在前往京城为官之前,老祖父曾给他说过“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28、他曾深有体会地说:予思朱子言“为学辟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29、1864年,经过13年艰苦奋斗,攻下南京,镇压了太平天国。封一等毅勇侯。
30、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咸丰,率大小船舰240艘,水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3月,岳州战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
31、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32、《黄帝内经》上说“饮食有节”,这是古人对于饮食的态度。
33、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1日,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曾国荃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十四日,左宗棠率军由江西入浙江。四月,李鸿章率军抵上海。五月,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会同彭玉麟的水师围攻天京。六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十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
34、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35、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6、推荐曾国藩,湖南人,晚清“中兴*名臣”,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完人,但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忠于清室同时又饱受争议。梁启超、蒋介石、*等均对他做了非常正面的评价。唐浩明精心研究曾国藩近二十年,心得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扎实的文学素养,著成《曾国藩》。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见,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意。唐浩明对史实的处理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主人公置于矛盾冲突之中,在时代急流的旋涡上起伏浮沉,优乐荣枯,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着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读书栏目*能代表唐浩明的史学思想的是《曾国藩》。这部小说*引人注目的地方不在于多少战争传奇和人物传奇,而在于写了一个深谙程朱理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就人性的深度来说,唐浩明要比二月河还要胜一筹。二月河写的是人的个性,唐浩明写的是人的灵魂。唐浩明*出彩的地方是不仅写人怎么做,还写人为什么这么做。唐浩明写人物的重点不在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表述,而在于“他的精神和灵魂”。—范伯群《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唐浩明在一系列激烈而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牢牢把握住历史、文化、人性的制约关系,写出了一个*不能用单纯的歌颂或片面的批评来审视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不仅反映出儒家学说以及王统观念的内在矛盾,更表现了曾国藩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而且正是这传统文化内部难以克服的矛盾冲突加剧了人物性格的悲剧性。—雷达《中国现代文学通史》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在政治内容上并没有原则性的翻案,不是否定太平天国,赞扬曾国藩,而是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现代生活的启示和豁达大度的历史胸怀,客观地面对过去的历史和曾国藩这一类历史人物,作出公正而真实的反映与评价。小说不是演绎某种既定的结论,更不勉强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遵循文学艺术的规律,通过全方位的客观描绘,充分展示在历史规定情景中个体生命的律动,因而小说所塑造的曾国藩的文学形象,就能为广大读者所承认和接受。—张炯《中华文学通史·卷九》
37、人生路上人品比才能更靠得住,“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有德而无才,不过是一个粗汉,有才却无德,则会变成一个恶人,才学、聪明失去良好品德的驾驭,会变成一只猛兽。
38、 咸丰三年(1853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39、“满招损,谦受益”,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40、成教授著述颇富,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近30部,其中包括《洋务之梦──李鸿章传》《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史》《曾国藩的幕僚们》《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家族》等,发行海内外。
41、然而曾国藩早已看淡风云变幻,曲终人散后,及时归隐。相比于曾国藩来说,他的六弟却没能看得那么开,在取得战功之后,不仅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反而遭到猜忌责难,一时间难以咽下这口气,抑郁而终。
42、他曾说:“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