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作家七堇年简介67句集锦

作家七堇年简介67句集锦

作家七堇年简介

1、也许一个人要走很长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才会变得成熟。

2、七堇年热衷于书写成长的诸种疼痛与记忆。她的小说到目前为止,始终都在围绕成长的主题展开。这是七堇年的小说最明显的精神标记,也是她有别于其他“80后”作家的地方。虽然说,很多“80后”作家都在写成长之痛,但成长于七堇年而言,仍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3、七堇年,作家,黄昏收集者。出版作品:《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尘曲》《平生欢》《灯下尘》等。

4、我想,誓言之美,不在于它能对抗世事无常,而在于今生今世,有那么一瞬间,我们曾经愿意相信它能。

5、谈起伤痛,谈起年少,人们常因短时的无望联想到一生。年少的感情都十分热烈,扬言要受苦,要从蒙昧中解缚。因此写作成为最为妥帖的怀缅方式,然而写作不仅仅是追忆的过程,更是疗愈伤痛的过程。作者在不同的故事中以少年人和成年人两种视角审视自己的青春,令笔下的人物代替自己完成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填补自己青春里留下遗憾的一部分空缺,又毫不吝惜地把这一过程剖开来写,真实得残酷,却也真实得宝贵。

6、《尘曲》全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七堇年后期零散见刊的精品散文,最新创作的精彩游记,以及中篇小说《尘曲》。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都足以对读者的品位起到引领和定义的作用。

7、想要充分认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它们在认识上的价值表现在,看似充满"种种矫情"的文字,表达的却是"真实而切肤"的"体会"。七堇年一方面对青春期的种种苦闷、"痛苦"和"残酷"赋以"倾诉"的语调,感情虽略显夸饰,但十分诚挚;一方面又对成长中青春诸种命题保持自省和自审的姿态;这种既非沉湎亦非仅仅审视的矛盾姿态。

8、一腔热血,充满幻想的“我”。本书的主干文章《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与其说是一篇故事,毋宁说是作者在残酷的高考与残缺的家庭中写下的真实日记。“我”在模考失败的雨夜放声大哭,毫无畏惧地把中国式教育剐得体无完肤,用孩子气的语言在作文中刻画理想与现实的敌对,引用史铁生“此岸不再残缺,则彼岸就要坍塌”的论断以安抚自己的伤感……七堇年的文字给予了无数历经残酷青春的读者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例精神上的药引,由此使读者追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也曾错把写作的冲动当作写作的才华,也曾在争分夺秒的晚自习上一手撑起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语,也曾在长大后的无数个瞬间里突然怀念起那段辛苦的岁月。正如作者所说,童年迅疾而又漫长,朝花不经露寒,只待夕拾。

9、  但或许你并不知道,仅以你消逝的一面,足让我享用一生。

10、七堇年2002署名发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并入围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并于2007年首次出版,获得瞩目。2008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澜本嫁衣》;其后有《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等文集出版、再版。

11、热爱日本文学的无名少年。初恋永远是青春文学中难以避免的命题。作者把“我”与这位无名少年的故事镶嵌于另一双年轻情侣的故事中作为对比,双线并行。作者并没有使用太多笔墨来勾勒这位少年的形象,只道他对日本文学的热爱,写得一手雅畅的行楷,面容清朗如沉默的杨树。模糊少年的面容,隐去他的名字,或是作者故意为之,或是那段记忆因年月累积而不再清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初恋的朦胧与伤感、若即若离的情愫确乎因这种写法而被精准地描绘。“住进被幻想渐渐弥补的回忆里”,作者着重诉说“我”有足够清澈的心境,用七百多个日夜写一封情书给一个不属于将来的人——初恋的美好其实在于自己的感受,比任何与对方的接触都更令人刻骨铭心。

12、书中充满令人啼笑皆非的机锋,笔下处处写未来,实则映照现实,更折射当下人的窘境,发人深省。

13、(成都市金牛区交大路183号凯德广场·金牛二期2号中庭)

14、这是七堇年继《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平生欢》之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全新的诚意力作。

15、七堇年说,错把倾诉欲望当创作灵感的年代。当幻想蔓延的时候,意识天马行空,无处安放。用文字寄托成为最好的方式,由此,常在昏昏欲睡的课堂或沉闷压抑的晚自习上,用不是文字的文字书写心情,书写梦想,书写幻想,书写寄托……这样的时候,很容易把无处释放的倾诉欲望当作创作的灵感,当作才气。

16、故而在她身上集合了所有美好女性的完美品质,慈母和情人应有的品格都在她身上呈现出来:她美丽、大方、温柔、体贴和善良;她既浪漫,又现实;既有母性,又善解人意;她默默奉献,不计回报。虽然说,这是一个想象中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因为其在简生“成长之痛”的叙述中充当的独特角色,很值得被分析。

17、在七堇年的个人简介中,她描述自己是“写作者、黄昏收集者”,如今,三十而立的七堇年将自身所爱更多地融入写作中,担负起身为写作者的更多责任。

18、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人气青年作者、畅销书美女作家七堇年的全新力作,也是集作者所爱于一身的美感探索之作。

19、(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1号凯德广场•学府L4)

20、  我不能够说我懂得了不爱之慧——我只是感到了疲倦所以想要停止。如顾城所说,人世很长,人生很短,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21、  但你我都知道,它们曾经是这样温暖而柔软的快乐。

22、原文:“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23、2014年起逐步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2015年主编岸口系列第一辑《近在远方》,翻译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寄养》,出版文集《灯下尘》。

24、全书围绕苏铁和他的朋友李吉、胡骄、宁蒙等少年的故事展开,讲述苏铁努力摆脱爱的负重,不断逐梦的心路历程。本书将人物设置在未来时空,借以反思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光明与阴影、冷漠与温情。在炫酷的时代表象下,呈现对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爱情与婚姻、人性善与恶等充满悖论的命题的哲性思索。

25、江南,大概是因为龙族,但其实他最好的作品是 此间的少年,缥缈录,和上海堡垒。

26、寻找你自己的光芒——七堇年长篇小说创作三人谈

27、七堇年的作品中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人文关怀,擅长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时代感的塑造,人物素描清淡却又回味悠长,现实主义风格浓烈,悲喜剧交织,笔触轻盈而内容沉重。

28、可以说,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中,七堇年创造了一种打破了散文和小说的边界、介于它们之间的新的文体形式,或可称之为“散文体小说”,这是七堇年的独有贡献。遗憾的是,她以她无意识的行为投入真情完成了这一创造;一旦她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意味着昨是而今非。

29、因为,这整个一部作品集,都在塑造一个叫作“青春”和“成长”的主人公形象。集子里一篇篇看似无序而琐碎,其实是七堇年“赋形”“青春”以不同的侧面和投影,合起来是一个立体、丰满的形象。

30、七堇年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31、也许时间会让我们忘记故事本身,但一定不会忘记七堇年书中四季的味道,不会忘记铺满夕阳的公路,不会忘记那场旷日持久的热恋与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风景。

32、  但每个人的生活历史中都有最不尽如人意的那一面,且无法被分担。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孤独这种东西存在。

33、很久之后,一个少年站起来说:“我们当然要与生活的慷慨和繁华相爱,但是岁月不会以荒芜和刻薄相欺。”我看着他骄傲而嚣张的脸,突然莫名感动。

34、心里有个人放在那里,是件收藏,如此才填充了生命的空白。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35、我渐渐承认,活着的价值,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着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这样的种子,才能在人间深处生根发芽,把一段富有情致的人生传奇流传下去

36、七堇年原名赵勤,笔名七堇年、山荆,1986年10月5日生于四川省泸州市,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曾经是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作家,2010年夏天与柯艾公司合同期满并退出。代表作:《大地之灯》、《澜本嫁衣》等。2006年,她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终于写下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在众多或偏激或强说愁或疼痛苍白的青春文学领域里,堇年的独树一帜已引起众多评论家的瞩目。

37、我们是相互交错的经纬,被岁月织成锦缎,与虚无的结局丝丝入扣。只能冷暖自知,再自知,再自知,自知到灵魂的深处去孑然独立,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一直跑下去,跑向无谓的投奔。 

38、而我说,在多年之后的大学课堂里,我依旧保持着高中时的习惯,躲在世界的角落读七堇年。读她的文字,就像在某个冬日的下午。温暖,淡然。她的文字,就像冬日午后的阳光,点燃了一颗埋藏的火热的心。

39、七堇年,1986年10月5日生于四川泸州,原名赵勤,中国作家。

40、这一成长的模式在她的其他小说如《澜本嫁衣》和《尘曲》中都有延续。《大地之灯》围绕主人公简生展开了对一家三代人各自不同的成长过程的叙述。虽然说三代人的经历各异,但在对孤独和创痛的感受方面彼此相似;所不同的是,因为三代人身处不同的背景,其具体形态和表现不一样。

41、“伤痛”是本书最为彰显的主题,正如布斯盖所言,我的伤口先我而至,我生来就是为了做它具象的身体。在那个太容易伤秋悲春的年纪,伤情成为装点生命的勋章,好像只有凭借那些幻觉般的、被自身脆弱的主观承受能力无限夸大的非难,人们才得以拥有热泪盈眶的青春。作者以此为出发点,结合亲身经历塑造了一系列的少年形象。

42、意思:不管过了多久我都不会忘记你,不会辜负你。

43、成长和青春不仅仅是表现的主题,也是审美的对象。而事实上,成长之痛在七堇年这里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她看来,成长之痛既不可避免,又多有矫情和想象虚构的一面:它虽非虚妄,但往往在无意间被青少年夸大,因而成长也就意味着对疼痛的自恋和最终扬弃的过程。

44、七堇年的文字中处处体现着思想成熟的细腻和灵性,虽然被称为“后安妮宝贝时代”的代表,不过不同于安妮宝贝的自白似的慵懒和漫不经心,七堇年的文字相对于同时期作家显得更加沉稳,通透直白。

45、当我高中读到《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她已经用怀念和祭奠的笔调来写那处于“盲目、消耗的状态”的高三。当我即将进入那沉重而忙碌的一年复习时,她写了《尘曲》:“我们要共生活的慷慨和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荒芜和刻薄相欺。”当时语文老师每天会让不同的同学分享句子,我把这句话抄在黑板上,全班静默。

46、  寻找很多事情来做,上街疾走,整理东西大包大包的搬运到邮政局寄回家,弹琴,看书,打球,跑步,或者仅仅是发呆。时间在我的脚边静静流走我却不再顾盼,每一天对自己说很多遍我会好起来我会好起来,说得多了好像就会变成事实。

47、澜本嫁衣是由作家七堇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路过一家旅店的店名。

48、生性自由,纯洁而感性的姑娘十禾。作者虚构出十禾这一人物作为自身的映像,代替自己完成了一场未曾涉足的想象。作为主人公“我”的挚友,十禾在高考倒计时愈发刺眼的日子里拉“我”去顶楼吹风聊天,不计后果地张开双臂冲入瓢泼大雨中,在学业和家庭的重压下选择自杀作为反抗,以单纯少年的死而殉道。故事本应在十禾的失忆中结束,而“我”在经历了这件事后却如梦初醒般地继承了十禾执着而勇敢的精神,踏上西域寻父的孤独长旅,进而续写出一系列奇妙而耐人寻味的经历。悲观、绝望,却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少年人所独有的赤诚与乐观,这亦是七堇年的作品中最为宝贵的精神。

49、七堇年原名赵勤,笔名七堇年、山荆,1986年10月5日生于四川省泸州市,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曾经是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作家,2010年夏天与柯艾公司合同期满并退出。代表作:《大地之灯》、《澜本嫁衣》等。2006年,她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终于写下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在众多或偏激或强说愁或疼痛苍白的青春文学领域里,堇年的独树一帜已引起众多评论家的瞩目。

50、七堇年以深沉的笔触书写青春,以沉稳的方式思考人生,角度精准,气韵精致个性。围绕“诗歌与酿酒”,写尽青春的炫目与缺失,友情的温暖与珍重,以及那段人生美好年华里的人的执拗与坚持。

51、出版作品:《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尘曲》《平生欢》《灯下尘》等

52、畅销书作家,从2007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至今,已有代表作《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灯下尘》《平生欢》《无梦之境》等8部长篇小说或散文集出版。

53、  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不知道是否我们活着并且相爱,就是为了印证幻灭。

54、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55、徐则臣,江苏东海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56、从七堇年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感悟。如《大地之灯》中再现小资化的西藏,《澜本嫁衣》中美丽的伊斯坦布尔,《远镇》中展示的美丽新疆等都是个人游历的基础;而在小说《澜本嫁衣》、《平生欢》中除了私人化的记忆也包含了众多80后的青春记忆和普世素材,巧妙地把握了文学与市场的关系。

57、(罗湖区南湖街道人民南路2028号金光华广场2楼(国贸地铁站A出口))

58、(书单)桂林旅游学院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59、全书围绕苏铁和他的朋友李吉、胡骄、宁蒙等少年的故事展开,讲述苏铁努力摆脱爱的负重,不断逐梦的心路历程。本书将人物设置在未来时空,借以反思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光明与阴影、冷漠与温情。在炫酷的时代表象下,呈现对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爱情与婚姻、人性善与恶等充满悖论的命题的哲性思索。

60、《尘曲》全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七堇年后期零散见刊的精品散文,最新创作的精彩游记,以及中篇小说《尘曲》。游记以行走路线为线索,所见所闻所感,行文清新淡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都足以对读者的品位起到引领和定义的作用。

61、原文:“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62、  无法知道余生还要渡过多少不能被分担的漫漫长夜,无法知道我在那些漫漫长夜之后的黎明醒来想起这一段往事来会是怎样的落寞不堪。我常梦见重逢时刻:在嘈杂的街头,偶遇你与你的爱人孩子,点头微笑的瞬间背后是梦断几十年的人事。若真有那一刻,不论彼时你幸或不幸,我都该多心酸。

63、七堇年自述,2007年冬天,她在天津的小街道上,看到院落里的一扇门旁有块木牌,上书“澜本嫁衣”四个楷体字。她的心中顿觉动容,不仅来回徘徊,还拍下了照片,后来便开始了《澜本嫁衣》的创作。

64、七堇年,1986年10月5日生于四川泸州,原名赵勤,中国作家。

65、在《大地之灯》中,作者在简生和母亲之间设置了一个第三者“淮”的形象。这是一个在年龄上几可以做简生母亲的女子,但她和简生之间是一种亦师亦友而有暧昧的关系。在小说中,这是一个功能人物,她充当的是简生母亲的替代和补充,以帮助简生顺利地成长。

66、  就在前些天,我在午后昏睡后醒来,看到蜜糖一样温软的阳光轻轻地铺在墙上,这样的寂寞这样的安静,便感到了“草堂春睡醒,窗外日迟迟”这句诗的落达意味,就在纸上为你写: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多少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独与你,像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