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1、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2、“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3、截至2019年12月,广州大学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4、究竟哪些书目在校训里更受青睐?又有那一句话代表着几代学人的执着追求?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品品这些校训里的“经典”味儿。
5、最终,两位先生从众多的选项中找出了最符合复旦精神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6、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正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7、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王阳明曾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件事,只是因为人们常常做不到知行合所以要十分强调知和行的统一。
8、然而,中大牌坊自建成至今的80多年时间里,曾几度搬迁、拆卸和重建,牌坊上的字也被涂来改去。
9、参考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中山大学校训出处)。
10、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将两词连用的则是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1、有人会问,清华、南开、复旦、浙大、南大等名校的校训都说了,怎么没有说说北京大学的校训啊?实话告诉你,北大从来没有正式确立过校训(参见2003年2月12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金开诚《漫话校训》一文)。
12、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3、“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即包含原校训中“团结”的意义。合乎华中科技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14、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他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15、1938年8月,毛泽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抗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16、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扩展资料:校训的作用
17、 1924年11月11日,在作为中山大学前身的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上,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是为中山大学校训之由来。十字训词语出儒家经典《礼•中庸》,要求学子按“至诚”之本性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养成君子品格。孙中山先生赋予十字训词新的内涵,强调学子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学习古今中外各门科学知识;要善于独立思考,明辨道理,学习并发展科学;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为国富强专心做事,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18、“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上》,是指通晓万物演化的规律并按规律行事而最终成就功业。指圣人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天道),成就天下功业。
19、敏行:孔子的《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
20、“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21、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2、参考翻译:(刘德)酷爱藏书,尤爱古籍,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用以形容刘德对于古籍、古代文化的执着追求。
23、诚:校歌开首:“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词);诚心向学,诚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贵持有恒德”(陈裕光语);“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罗家伦语)。
24、Email:15101040130@1com
25、1994年至2007年,中大七十年校庆时,由该校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姚友毅设计了新校徽,该校徽为海棠洞窗式图案,使用了十几年。
26、“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27、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28、中山大学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大科研平台、大科研团队、大科研项目“三大”建设,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打造“精品文科、优质医科、扎实理科、务实工科”。“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4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
29、consider 既指一时的对某事的考虑,也指长时间的深入的思考。
30、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创办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校训。1934年,在华工、华农所处地址兴建的原中山大学,也以上述15字作为校训。后中山大学把它简化为10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工新校训从其中提炼8字,组成两句,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且高度精炼、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与学校牌坊、北区校训石及学校古建筑有历史渊源可循,与新校徽相统一。
3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32、“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著名学说,《传习录》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认识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现实实践中运用道理,两者本就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33、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7年的“德文医学堂”,次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1937年“一三”事变后,淞沪抗战开始,无数同济师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成为了抗日前线的一员。
34、“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5、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
36、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37、《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章开沅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