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哲学家黑格尔简介56句集锦

哲学家黑格尔简介56句集锦

哲学家黑格尔简介

1、黑格尔的哲学非常艰深,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人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

2、作为两代法国思想家的代表,以及法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萨特与福柯,在政治生活中,完全抛下思想的分歧,“曾无数次地并肩前进:抗议工厂工人的苦境,倡导监狱状况的改善,要求法国政府更多地关心越南难民。”(《福柯的生死爱欲》)他们一同游行,一同请愿,一同在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3、(3)章太炎:《菿汉微言》,收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下),中华书局,19第734页。

4、黑格尔还探究了苏格拉底的反讽,这对克尔凯郭尔非常重要。黑格尔解释说,苏格拉底一开始会让对话者基于普遍公认的对事物的理解,谈论一些话题。为了让别人这样做,苏格拉底假装自己对所讨论的东西一无所知,需要人指教。一旦别人开始阐述公认的观点,苏格拉底就可以大做文章,证明其内在的矛盾。苏格拉底相信,他能以这种方式帮助别人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无知。

5、1796年,黑格尔对于远离亲友、久滞异邦的环境越来越感到不自在,他请求荷尔德林和谢林介绍工作,以便回到德国去。直到10月,荷尔德林才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法兰克福有个商人在招家庭教师,待遇十分丰厚,建议他去试试。

6、  ?孟德斯鸠(1689—1775年)法国思想家 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版。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1755年,他旅途中染病,去世。(哲学家黑格尔简介)。

7、本书是第一本用英文所写的详尽全面的叔本华传记。为展现出其哲学的全貌,戴维·E.卡特赖特将叔本华置于其历史及哲学背景之中,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卡特赖特提供给读者的完全是一幅纪实性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卡特赖特探讨了叔本华破碎的家庭生活,他早年所受的对于其个性形成至关重要的诸多影响,他对于康德带有批判性的忠诚,他同费希特及歌德的个人交往,他同谢林的颇为矛盾的关系,他对于黑格尔的蔑视,他为使自己的哲学为世人所知所做的抗争,以及他对于自己迟来名声的反应。出现在这部传记中的叔本华,是一位血肉丰满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对于众多不同领域中的重要人物,诸如塞缪尔·贝克特、博尔赫斯、涂尔干、弗洛伊德、托马斯·哈代、托马斯·曼、尼采,以及维特根斯坦,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8、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9、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0、叔本华为获得他在柏林大学执教资格而向该校哲学系教授申请在1819年最后一天进行此事,连同他的这一申请,他还附上了他的博士论文,他关于色彩理论的论文以及《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作为他作品的“样本”。他的申请以及所附上的《哲学博士阿图尔·叔本华个人简历》(VitaeCurriculumArthuriiSchopenhaueri,Phil:Doct)是用拉丁文所写。在所附的写给柏林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菲力普·奥古斯特·伯克的信中,叔本华提出了两项要求(叔本华在柏林大学1812年夏季学期曾经零散地听过他所开设的名为“关于柏拉图的生平及著作”的系列讲座)。

11、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12、章太炎这里误把黑格尔当作提倡社会进化论的始作俑者认为其“虽无进化之明文”,但他所主张的理性之发展的观点,乃是一种进化论主张,其“终局目的”,在“必达于尽美醇善之区,而进化论始成。”随后章太炎又说:“当海格尔始倡‘发展论’时,索宾霍尔(即叔本华)已与相抗……”归根结底,章太炎认为不能一概言之,目进化论之说为非。章太炎承认进化的事实,然而章太炎对黑格尔等所谓的“若云进化终极,必能达于尽美醇善之区”这样的线性社会进化论观点,则不以为然,认为其错在于过于强调“善”的一方、“乐”的一方,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与进化的相反相承,善恶皆在进化,苦乐亦同在进化:

13、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14、关于苏格拉底运用反讽,关键问题在于,当他说自己一无所知并且需要指教时,他是否就是这个意思呢?换言之,他这么说是反讽呢,还是说,苏格拉底的意思真是如此,因为他真的相信自己一无所知?人们也许会怀疑他关于自己一无所知的宣称,因为毕竟,在接下来发生的讨论进程中,他明显在智性上比谈话对手更胜一筹。他没完没了地给出些似乎颠覆既定事物或知识的例证,或者引用文本,比如荷马的文本,而这两方面都需要知识。至少,他似乎懂得种种辩论形式,因为他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推理中的缺陷。但是,黑格尔说:“可以说,苏格拉底的确一无所知,因为他没有完成关于一套哲学的系统化建构。”黑格尔在这里提到了回答之困境,或者说如下事实:《游叙弗伦》这类对话最后并没有得出任何肯定的结论。这似乎证明了苏格拉底的宣称,即他真的不知道任何事情。也许这表明苏格拉底的反讽并不在于他的宣称——毕竟他这么宣称是真的,而在于他假装相信对话者知道真理并且能教给他真理。

15、■ 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01),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曾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代表有《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等。

16、黑格尔简介:黑格尔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哲学?黑格尔(1770~1831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其理论核心,构成了一切社会现象的本源和基础。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自我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他认为,中国所在的东方是世界的开端,与此相应,中国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直接阶段,是一种“实体性精神”。

17、另外,章太炎还在《建立宗教论》中简单提到黑格尔,表彰他的学说对“建立宗教之实”的贡献,“万有皆神之说,未成宗教,而有建立宗教之实。自曼布轮息、斯比诺沙、海格尔辈积世修整,渐可惬心。然近世泛神教之立说亦可有可议者。”(17)

18、  黑格尔( 1770-1831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19、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20、历史学家将黑格尔学派分为两个阵营,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柏林汉博德大学的追随者,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伦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21、后来,就连这五个学生也没有了,这无疑是对叔本华的巨大打击。要知道,叔本华获得柏林大学的这个编外讲师的资格,正是通过刚刚出版的得意之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甚至在书出版之后,坐着马车各处打听人们对此书的评价如何。得意之作的面世与听众的寥寥无几,这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失落。

22、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

23、选自《克尔凯郭尔——丹麦黄金时代的苏格拉底》

24、孔子关注的重点是为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提供准则与合法性的依据,这也是儒家一如既往的特征。儒者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在于对概念进行抽象、为思想提供逻辑基础。

25、不管叔本华怎么说,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极为晦涩,他的书极为难读。如《精神现象学》,哲学家罗伊斯说“这书文字粗拙晦涩无法了解”,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则称“能了解精神现象学的那一代人已经死去了”。我国著名的黑格尔研究者、翻译大家贺麟也坦陈“黑格尔的著作是异常艰深晦涩的”。

26、有能力提出基督信仰的含义,解释许多孤立的事实,可如果这对我和我的人生没有更深的意义,又有什么用呢?

27、第十章法兰克福的哲学家《论自然中的意志》自由是个谜《论人类意志的自由》 倡导同情的哲学家《论道德的基础》.为素描着色当两者以我的名义聚在一起之时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Canaille)写给世人的哲学附录与补遗第十一章声名乍现,生命尽头成名的喜剧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参考文献

28、作为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黑格尔不仅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成为了耀眼的哲学明星,在后来的一代代哲学家中,黑格尔仍旧一直是哲学讨论的焦点人物,颇多借鉴、批评、争议,甚至轶闻,都由他引发。

29、在日本期间苦读西方哲学著作的收获,非常明显地反映在章太炎这时期的著述中,如章太炎这时在《民报》上发表的文章中,“以新知附益旧学”,(6)经常提及康德、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卢梭、叔本华等诸多西方哲学家,对黑格尔的学说更是多次引述如早在1905年10月于狱中致黄宗仰的信中,章太炎特意将一些德国哲学家同佛教思想进行了联系对比,“此黑忌尔(即黑格尔)所谓有无一致也。……陆野尔(即叔本华)亦深诋黑忌尔说,二家皆自谓惟识一元,然已不能不流于二元矣!”(8)

30、■ 罗伊斯(JosiahRoyce,1855—1916),美国哲学家,绝对唯心主义代表,曾任哈佛大学教授和英国科学院名誉院士,代表作有《哲学的宗教方面》《近代哲学的精神》《世界与个人》等。

31、《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32、黑格尔对苏格拉底最详细的评价,出现在三卷本的《哲学史讲演录》的第一卷,此书在1833年至1836年间面世,由米什莱(KarlLudwigMichelet)主编。我们将看一看黑格尔的分析如何与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概念》中对苏格拉底的理解相关。黑格尔在考察中使用了三种关于苏格拉底生平与教导的主要文献: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克尔凯郭尔在《论反讽概念》中分析苏格拉底反讽时,也使用了这三种文献。

33、黑格尔还认为,伦理生活的传统概念可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Antigone)中找到例证。在这部作品中,年轻女子安提戈涅与底比斯国王克瑞翁(Creon)之间爆发了冲突。安提戈涅的兄弟波吕涅克斯(Polyneices)在一场颠覆城邦的失败暴动中身亡。克瑞翁明令,反叛者的尸体不得下葬,要让它暴露在野兽和大自然面前。无论谁试图埋葬反叛者,抓到后都要判死刑。这在古希腊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葬礼问题被人视为一件神圣的事情。

34、在纽伦堡,黑格尔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81816年先后分3卷出版的《逻辑学》。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才得到了正确的理解、改造并加以应用。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35、(15)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第449页。

36、黑格尔是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

37、(8)章太炎:《与黄宗仰》,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第78页。

38、在最早将黑格尔介绍到法国的科耶夫的课上,巴塔耶也饱受黑格尔之苦。

39、布鲁门巴赫与利希滕施泰因两人都告诉叔本华说,他们各自大学的教授将不会成为他设法获得职位的障碍,尽管事实上没有人熟知他的哲学。然而,布鲁门巴赫对他吸引听众的能力抱有怀疑。他感觉到哥廷根大学似乎并不需要更多的哲学讲座课程。哥廷根大学因为科策布被刺事件后的大学生骚乱而遭受了入学人数的急剧减少,其入学人数从大约一千三百名降低为六百五十八名。利希滕施泰因则更为乐观,写信说黑格尔在柏林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哲学的兴趣。柏林大学有着人数要多得多的学生群体,学生人数约为一千一百名,叔本华决定前往柏林大学。

40、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平庸少年”在年近四旬时,居然变成了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

41、如果我去发现一个所谓的客观真理,或者努力去搞通哲学家们的什么体系,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有能力制定一套关于国家的理论……而我自己不住在里面,只是让别人来看看,那又有什么用呢?

42、(19)章太炎:《齐物论释》,收入《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第24页。

43、“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44、唔章枚叔,枚叔于前月去(出)沪狱,特来掌理《民报》者。与余一见面时,甫通姓名,即谈及哲学研究之法,询余以日本现出之哲学书以何为最?余以素未研究,不知门径对之,盖孤负其意不小矣。复谈良久。(4)

45、1785年,一名15岁的少年考进了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市的文科中学,他的名字叫黑格尔,是税务局书记官的儿子。黑格尔的学习成绩优良,很喜欢读“闲书”,常跑到图书馆去涉猎美学、语言学、史学、神学以及哲学方面的书籍。在大人们看来,这是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且枯燥无聊的“平庸少年”,即使他读过许多书,也不见得聪慧过人,倒像是个书呆子。老师曾送给他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集》,并且在上面颇为幽默地题词说“你现在还读不懂”。

46、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7、他谴责道(这一点略微有些道理):福柯“给出了人们正想要的东西:一种折中的综合,其中轮番地调动着罗伯–格里耶、结构主义、语言学、拉康和《泰尔盖尔》,目的就是要证明历史思考的不可行”。在萨特看来,这种东拼西凑的杂烩是一种精神错乱,一种意识形态的虚构,是“资产阶级尚有能力构筑起来对抗马克思的最后一道防线”。

48、稍后,在1908年7月10日《民报》上发表的《四惑论》一文中,章太炎借“布鲁东氏”之说又对黑格尔著名的所谓“存在即合理”、国家至上这样忽略个体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他认为如果按照“布鲁东氏”这样的逻辑会压制个人自由与权利,“是故一切强权,无不合理。凡所以调和争竞者,实唯强权之力。”就会造成“尊奖强权”、社会不公的结果,只是使强梁者得其自由,剥夺了弱势群体的自由,这实际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张目。而“布鲁东氏”这样的论点乃来自于黑格尔:

49、■ 叔本华及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50、■ 新偶像们,左起: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

51、黑格尔很可能并未觉得自己仿佛显得一无所知,他还有其他的责任与烦心事更甚于向一个哲学上的崛起者展示自己的地位。他的助教弗里德利希·威廉·卡罗维(FriedrichWilhelmCarové)被指控为科策布的被刺提供了书面的合理辩护,黑格尔担心他自己会被怀疑为“民众煽动者”。此外,他还正忙于与施莱尔马赫的一场著名论战,施莱尔马赫对黑格尔心怀厌恶,与之相应的是,黑格尔对施莱尔马赫也颇为蔑视,俩人论战的焦点所在是威廉·马丁·莱布雷希特(WilhelmMartinLeberecht)因为颠覆活动而被大学解聘一事。黑格尔对解聘一事表示支持,而其讲座课程正被视为煽动民众活动的施莱尔马赫则反对解雇莱布雷希特。黑格尔还正对他的《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1821)进行扫尾的修改及润色工作。为雄心勃勃又爱好争斗的无薪教师举行考试,在黑格尔看来一定是浪费自己的时间。无论如何,黑格尔都在完全知道叔本华所提出的将其课程安排在与自己课程对垒抗衡的时间要求的情况下,投票让这位“无所不知”的年轻哲学家通过了试讲。如果说叔本华与黑格尔之间这次小小交流的结果是对他将黑格尔的学生吸引到他讲座中计划的更大自信,那这一自信则实在是购买假货。

52、1793年,黑格尔终于大学毕业,但他并不想从事宗教事务,没有选择当牧师。大概是因为受了法国大革命和卢梭思想的影响,他前往瑞士伯尔尼游历,最终给一名贵族的三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53、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首先注重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学。孔子只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智者,在他那里没有一点思辨哲学,只是善良、道德的教条。孔子道德哲学所包含的义务,古人早就道出。

54、  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55、值得一提的是,福柯最重要的老师,让·伊波利特,恰恰是一位黑格尔学者,他对萨特也极为赞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