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歌风格
1、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2、这样的诗作,在当时之所以引起极大的轰动,是由于,第在文化专制时期,诗歌只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其实就是“假大空”的感情。祖国的一切都应该是辉煌壮丽的,而在舒婷的诗里,却并没有回避祖国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贫困和落后的局面。“老水车”是古老的工具,“熏黑的矿灯”则更提示着原始的劳动方式,而且是在“历史的隧洞里”,千百年来没有变化。“蜗行”是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是历史缓慢进展的形象。“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显示了破败,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整个社会生活。下面的意象“驳船”,“淤滩”上的,给“历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最后两个意象更富感性——“纤绳”和“勒进肩膊”。这是总结的一笔,把祖国苦难的历史转化为当代人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苦难,而是带着深沉的痛楚的感觉。(舒婷的诗歌风格)。
3、《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首要代表作。她的语言很浅显,她的意象很平常,似乎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当她把大胆而鲜明的女性爱情观在诗中表达出来之时,却顿时产生了万钧之力,撞击着千千万万年轻人的心灵。诗中强调的是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人格,反对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也反对女性作为男性的陪衬而存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棵树的姿态不同,却是相对独立的,是平等的。但如果把这一点理解为这首诗的全部内涵,那就错了,因为她同时呼唤真挚的爱:“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呼唤心灵的默契:“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呼唤温馨的相伴相依:“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呼唤对对方一切的尊重:“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木棉花形象的选择,是舒婷的独创。此花美艳而不柔弱,娇美而又崇高,虽有沉重的叹息,而又具火炬一样的光明,这正是舒婷心目中理想的女性。
4、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5、默默品读这黄昏,我们感受到了“哭泣,也是一种美丽。”那么,是谁将悲伤与哭泣变成了这绝代的美丽呢?是她,是舒婷。
6、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7、同样是写“等待”,《?。!》和《神女峰》却表达了不同的主题。《神女峰》是对社会压抑女性性爱和女性性爱自我压抑观念的反叛,而《?。!》则是对女性等待的颂扬。对待这一问题,同一个作者为什么会出现似乎相反的感情呢?这是因为《神女峰》中的神女是被强加和自我强加的单方面的性爱压抑,是一种没有任何希望而且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痛苦。《?。!》的等待则是建立在互相等待和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当你坚持在等待我时,我虽然承受着繁重的劳务所带来的身体的痛苦,也承受这外界环境传统观念挤压的痛苦,但我的感情是充满希望的,我的精神是愉悦的,我的心灵是美满的。如果有了“你的等待和忠诚”,那么我“付出牺牲的代价 ”是值得的,尽管我的处境是险恶的,我也将毫无畏惧地走向开阔地,成为“你骤雨中的百合花”。不过,我们也应留心舒婷的细腻之处,虽然诗对感情的表达是如此大胆,但这一切又好像都是在假设语气之下,女性在爱情生活中的那种畏惧感仍然弥漫在字里行间。
8、那么这是真的 你将等待我 等我蓝里的种子都撒播 等我将迷路的野蜂送回家 等船篷、村舍、厂棚 点起小油灯和火把 等我阅读一扇扇明亮或黯淡的窗口 与明亮或黯淡的灵魂说完话 等大道变成歌曲 等爱情走到阳光下 当宽阔的银河冲开我们 你还要耐心等我 扎一只忠诚的小木筏 那么,这是真的 你再不会变卦 即使我柔软的双手已经破裂 腮上消褪了青春的红霞 即使我的笛子吹出血来 而冰雪并不提前融化 即使背后是追鞭,前面是危崖 即使黑暗在黎明之前赶上我 我和大地一起下沉 甚至来不及放出一只相思鸟 但,你的等待和忠诚 就是我 付出牺牲的代价 现在,让他们 向我射击吧 我将从容的走过开阔地 走向你,走向你 风扬起纷飞的长发 我是你骤雨中的百合花
9、她的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气质,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主观情怀与客观环境的反差与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渴望与忧郁情怀,其特色和动人之处即在于一种美丽而忧伤的抒情风格。这一风格的另一元素是诗中娇美而忧郁的意象创造,以及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意象世界。其抒情魅力来自于浸润于诗中的“情感流”,其根本原因在于复合抒情手法的妙用。
10、舒婷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11、 如果说《致橡树》为自己和女性树立了正面的理想爱情模式、《双桅船》表现了爱情遭受挫折时所应持有的态度的话,那么《神女峰》则从反面对中国传统爱情给予女性的不平等的压迫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不仅来自男性单方面的压迫,也来自男权制度下长期形成的女性自我意识。巫山神女在宋玉的《高唐赋》中与楚王欢会,成为古代描写艳遇的常用典故。而在《神女赋》中,巫山神女当正于相悦之人缠绵而将接欢情之时,却突然“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于是“欢情未接”,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与肉体的痛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爱人。在《神女赋》中,直接压抑女性的是女性自己,而形成女性自我压抑的则是男权社会长期制造出来的文明(理)的结果,女性对这种观念的接受本来是被迫的,久而久之却成了自然。在这样的语境中,女性须在情与理之间做出选择,不得不以个人的痛苦去屈就文明之理。弄通了这一层,解读《神女峰》就不难了。当一群一群的女性以心理惯性在向象征者坚守贞操的神女峰挥舞各色手帕之时,只有一个人用手帕捂住了自己泪水奔流的眼睛,这个人就是觉醒了的诗人。她突然意识到女性在不平等的爱情观中的可怜和可悲,她质问:“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到诗的末尾,她已不能自已,压抑的心声冲口而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虽然作者说这是被煽动的“背叛”,其实正是人性的复归。
12、总之,舒婷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的宣言;她呼唤人性寻找真善美,用无限爱的真情寻找理解和尊重;她歌唱祖国,充满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的时代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出美丽忧伤的基调。
13、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14、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15、在《关于〈城〉的两封信》中,顾城专门提及《虎坊桥》中括号的用法,他认为,“大地上有这么多金黄的日子”和“金黄的花在微风中摇曳”两句中的括号之所以用单书名号“〈〉”,而不是圆括弧“()”,是因为“〈〉”有字幕、书名的暗示。可是,这丝毫无助于改变这首诗的实质。这些结构凌乱,思路拥堵,上句不搭下句,整个儿不知所云的诗句,很难相信是出于有“天才诗人”之誉的顾城之手。
16、表面看来,虽然同为80年代中国诗歌界的代表人物,但顾城与北岛的形象、气质、作品风格等方面截然不同。无论从人生经历还是诗歌取向,北岛身上都具有一种勇于怀疑和担当的英雄气质,这种形象高大而倔强,令人尊敬和仰望。而顾城则像一个纯真的孩子,用天真的目光打量世界。北岛坚决、刚硬,毫不妥协;顾城稚气、单纯,充满童心。
17、母亲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一声也不敢呻吟
18、橡树则显示了一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