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1、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的故事。(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2、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8
3、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助,治理。
4、(故事)卫嗣君重如耳,爱世姬,而恐其皆因其爱重以壅己也,乃贵薄疑以敌如耳,尊魏姬以耦世姬,曰:“以是相参也。”
5、(在实践中检验吧,说得天花乱坠的虚辞虽然别人说不过,但若进行实际考证调查后就会显形了,这就是韩非的形名术。)
6、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7
7、《韩非子》的寓言中,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为主人公,以这些人物的言行和经历的事件为例证,借以阐述与之相近的道理和思想。
8、从寓言的小故事中感受大道理,体会寓言故事的道理。
9、(人们已经掌握了“问其巷人”的调查方法,幸好温人以当时的“政治正确”免祸了。)
10、这个作者一定很了不起,他是谁,你们知道吗?
11、(内在对人的外貌的改造作用,人虽然是以貌取人的,但也会日久见人心,日久生情。)
12、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 2
13、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14、重点:理清人物、事件,从寓言的小故事中感受大道理。
15、(点评)故曰: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
16、可是,我的夫君他是王,是强大的国家的王,所以,不断地会有新的美人入宫。最近,楚国的附属国魏国的王又送来了一个绝色的美人。魏国的女子柔媚无比,我的王他的心就这样被迷住了。有好几天他都没有叫我去伺宴了,虽然也会来看我,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要那个魏国的美人的一声娇唤,他就乐颠颠地奉上他的笑脸。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篇7狗猛酒酸
17、(故事)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子西之钓名也?”子贡曰:“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也。孔子曰:“宽哉,不被于利!絜哉,民性有恒!曲为曲,直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白公之难,子西死焉。
18、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16
19、(点评)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密子也。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20、(故事)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
21、(故事)田鲔教其子田章曰:“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
22、(点评)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23、(故事)方吾子曰:“吾闻之古礼:‘行不与同服者同车,不与同族者共家。’而况君人者乃借其权而外其势乎!”
24、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25、(点评)或曰:李子设辞曰:“夫言语辨,听之说,不度于义者,谓之窕言。”辩在言者,说在听者,言非听者也,则辩非说者也。所谓“不度于义”,非谓听者,必谓所听也。听者,非小人,则君子也。小人无义,必不能度之义也;君子度之义,必不肯说也。夫曰“言语辩,听之说,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入多之为窕货也,未可远行也。李子之奸弗蚤禁,使至于计,是遂过也。无术以知而入多,入多者穰也,虽倍入,将奈何?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不以小功妨大务,不以私欲害人事,丈夫尽于耕农,妇人力于织纴,则入多。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入多。明于权计,审于地形、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入多。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俭于财用,节于衣食,宫室器械周于资用,不事玩好,则入多。入多,皆人为也。若天事,风雨时,寒温适,土地不加大,而有丰年之功,则入多。人事、天功二物者皆入多,非山林泽谷之利也。夫无山林泽谷之利入多,因谓之窕货者,无术之言也。
26、难点:体会寓言故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文化的热爱。
27、第三段为主要内容包括故事和点评,若干故事有多个版本。
28、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9、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11
30、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31、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韩非子·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32、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
33、(故事)叔向赋猎,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
34、他说:“画鬼怪最容易。人、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35、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36、(故事)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37、(品德要由行为体现,不做污秽过失的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38、(点评)夫事有所必归,而以有所肿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独知也。惠子曰:“置猿于柙中,则与豚同。”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39、(故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曰:“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于高、国之上。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为“仲父”。孔子闻而非之曰:“泰侈逼上。”
40、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5
41、(时过境迁了,对古代的做法不能盲目效法。)
42、(点评)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43、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44、(故事)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顊,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之忘,将何为忘哉?”
45、(故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46、(故事)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妒而欲杀之,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壬固已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妒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铸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孙,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孙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
47、(故事)吴起,卫左氏中人也,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吴子出之。其妻请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吴子,为法者也。其为法也,且欲以与万乘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几索入矣。”其妻之弟又重于卫君,乃因以卫君之重请吴子。吴子不听,遂去卫而入荆也。
48、出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9
49、(行为相同,动机也可能不同,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人看准很难,要长期观察。)
50、(故事)桓公问管仲曰:“治国何患?”对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涂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则木焚,灌之则涂陁,此所以苦于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则为势重以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谩侮蔽恶以欺于君。不诛,则乱法;诛之,则人主危。据而有之,此亦社鼠也。”
51、(故事)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之?”
52、(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5种)
53、(故事)齐人有欲为乱者,恐王知之,因诈逐所爱者,令走王知之。
54、▶ 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55、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56、(点评)今人主之于治亦然:非不知有苦则安,欲治其国;非如是,不能听圣知而诛乱臣。乱臣者,必重人;重人者,必人主所甚亲爱也。人主所甚亲爱也者,是同坚白也。夫以布衣之资,欲以离人主之坚白、所爱,是以解左髀说右髀者,是身必死而说不行者也。
57、有一天,他在地里耕田,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一只兔子,它跑得很快,结果一头撞死在树桩上。
58、色:姿色、容颜;弛:松懈,衰退。指靠美貌得宠的人,一旦姿色衰老,就会遭到遗弃。指男子喜新厌旧。《韩非子·说难》:“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
59、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围墙冲毁了一段。他儿子说道:“爸爸!快修好这堵墙,不然小偷会从这缺口进来。”邻家老头看到倒塌的围墙,也好心过来劝说:“你们的墙塌了,快修好它,不然会遭小偷的。”当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财物。
60、(小学语文)1-6年级看拼音写词语练习汇总
61、 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
62、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非常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63、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他非常喜爱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鱼进献给他,但公孙仪一概不受。他的弟子很好奇,问道:“你明明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呢?”
64、(有点不可知论的调调,书上的智慧被写下来就已经陈旧了,这个是要认识到的,也绝对不可像儒家那样看不清现实,泥古不化,厚古薄今,但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因为没有前人的肩膀,又怎么能不断积累而进步呢?当然我相信韩非只是在否定言必称古的思想而已。)
65、(高考)2020高考语文真题汇总(14篇推文)
66、(故事)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67、你能够学以致用了,你对故事是真的掌握了。同学们配合着再来读一读,拿出我们的阅读资料,女生齐读资料中的故事,男生齐读投影中的道理,螳螂捕蝉,读。
68、(务实、实用是韩非的价值观,是很对的,但这个例子体现的实用观太狭隘了,用现代的眼光看,有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是有潜力的,不应一概抹杀。)
69、(故事)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无使得通辞,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70、循:依照;责:要求。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韩非子·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71、虞庆靠着能言善辩,很快地受到当时的赵王的赏识,当了赵国的大官。升了官发了财,虞庆就想着把自己的旧房子推倒了新建一所新房子。于是,他找来一群能工巧匠来帮他做房子。有一天,虞庆到新房子的工地去看新房子做得怎么样了,当他看到新房子的框架已经建起来了,但是虞庆嫌做得太高了,就跟工匠说:"屋顶做得太高了。"工匠跟虞庆说:"因为木头还没有干透,容易弯曲,而灰浆是湿的,潮湿的灰浆是重的,用没干透的木头来承担重的灰浆,木头就更容易弯曲了,房子会容易坏掉的。"虞庆说:"错!椽子干了就会伸直,而泥巴干了就会变轻。如果椽子和泥确实是能够变干,一天一天泥土变轻木头变干,即使时间久了,房子也不会倒塌的,你就按我说的做,错不了。"木匠听了,虽然觉得好象不大妥当,但是也找不到可以反驳虞庆的话,只好拿没干透的木头做椽子,做好了房子。
72、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73、(有“度”的,有标准的,才可以衡量才干,不然没有评判标准,谁都可以吹牛,不知如何选才了。)
74、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4
75、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76、读后感:能言善辩的人都能靠自己的说辞说服别人,可是有时候说服了别人的道理,不一定能行得通。
77、(故事)一曰:宋人有少者亦欲效善,见长者饮无余,非斟酒饮也而欲尽之。
78、(故事)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79、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
80、这个寓言我们二年级就学过了,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汇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