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句农谚
1、例如,在明末清初张履祥所著的《沈氏农书》中就有这么一句谚语:“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其意思是说,当小麦仅有“寸把高”(指小麦幼苗)的时候,纵然是小麦田里有一尺深的水,也不用担心害怕,小麦幼苗是淹不死的;而当小麦长至一尺深的时候,哪怕是小麦田里有一寸深的水,也会给小麦的后期生产带来危害,因为,小麦害怕在后期时贪青疯长,而小麦田中一旦出现了积水现象,就会因田地里墒情过足而导致小麦贪青疯长了,所以在小麦长至一尺深的时候,是非常忌讳田地中有积水的。(十句农谚)。
2、有句老话叫“辣椒栽窝,茄子栽阔”。辣椒株冠较小、株型紧密,且枝干比较细弱容易倒伏,因此辣椒宜采用一穴双株来定植。而红薯是一种喜光的植物,其枝叶比较繁茂,如果两根薯苗同穴定植,势必会造成田间郁闭;此外,采用双根薯苗同穴移栽,薯块膨大时可利用的空间会比较小,单位面积的土壤营养供应也会比较吃劲,红薯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严重降低。
3、还有的农谚中也出现了三白这样的字眼,比如“立春三日白,晴到搁大麦”。这句农谚中所说的白可不是指下雪,而是指霜。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如果在立春的时候连续三天有霜,那便会有个好收成。
4、红薯是一种怕冷的植物,温度低于8℃时植株就会枯萎死亡,因此我们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收获完毕,采收过晚薯块易遭受冻害。(十句农谚)。
5、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6、西府农谚中,劝人珍惜粮食的谚语不少。农人一年耕耘收获忙个不停,守护着一粒粒种子成长,播种施肥、除草收获,一料庄稼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洒下许多汗水,他们深知粮食得来不易,所以,珍惜粮食的意识也很强烈,这种意识渗透进了农谚里。“惜衣常好,惜饭常饱”“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一颗粮一粒米,从种到收不容易”等农谚都是劝人惜物惜粮、不要浪费。
7、麦拔节,蛾子来,麦怀胎,虫出来(指粘虫)。
8、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小地块的小麦外,现在都用收割机收获,收获后,可以直接拉去收粮点销售,也可以拉回家晾晒后再做决定,可以出售也可以存起来。
9、如今的麦收不似从前:有了收割机,农人圪蹴在地头的树下,几根烟的功夫麦子就收完装好,只剩下晾晒了。但莫误农时、抢收抢种的习惯还保留着,正像农谚里说的“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麦子发黄,绣女下床”,该种立马种,该收即刻收,庄稼为重.
10、鱼儿离水活不了,庄稼缺水长不好。春风不吹地不开,田里无水秧难栽。
11、(玉米病虫害防治)7月份玉米抽雄扬花期,黑压压的一片,那是蚜虫爆发了,赶快防治
12、周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引来了周部族,周人在这里留下了勤劳的务农作风。不信你看《诗经》中,就有周人开荒种地的描写,周人用作、屏、修等劳动程序,将各种树木杂草砍伐干净,开垦出种植庄稼的田地。周人使用石镰、石刀、蚌镰、镈等农具,进行农作物的耕种收割,并勤于开沟排出雨水、治理害虫,经常为庄稼除草。此外,周人还勤于种植葵、韭、瓜、葫等蔬菜,以及桃、枣、栗等果树。
13、夏至西北风,瓜菜落苏全烂光。东闪太阳红,西闪雨蓬蓬,北闪落大雨,南闪干松松。
14、那么,“不怕重阳十天雨,只怕立冬一天晴”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15、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经典农谚谚语春雷响,万物长。
16、结语:农谚,仅仅是古人过往经验的总结,而经验是通过身体器官的“五感”从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的现象和联系的一个认识过程,它仅仅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开端,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并不是科学结论。
17、这句农谚很多人都听过,其中的寓意直到现在依旧适用。大概意思是说,小麦九成熟的时候去收获,能够得到十成的小麦,而如果小麦十成熟的时候去收获,只能得到九成的小麦,浪费了一成小麦。
18、水始冰,地始冻,“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显著减少,空气变得更加干燥,在我国南方可能还不算太冷,但是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已经大雪纷飞,天气已经异常寒冷。
19、红薯营养齐全而丰富,历来有“长寿食品”的美誉,其具有抗逆性强、耐旱耐贫瘠、病虫害的特点,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培。很多人在种植红薯时会出现薯块小、结薯少、甚至不结薯的现象,导致产量和品质严重降低,那么如何才能种出个大、产量高的红薯?
20、立冬后秋收、树种、秋管已经接近尾声,此时还没有种植冬小麦的要抓紧,种植过晚会影响小麦出苗。立冬后我们要及时给越冬蔬菜浇越冬水,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和农作物的苗期生长与越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像大蒜要求越冬前长到5~6片叶子为佳,这样可以减少冻害的发生,因此大蒜不能播种过晚。立冬后农事活动偏少,生长上以防寒防冻为主,我们可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来增强植株的越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