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题
1、“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2、了解苏格拉底提问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考,促进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正所谓提问激发思考,答案终止想象。
3、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
4、既如此,人要如何直观善的理念?首先,所谓观看善的理念,靠的是美德的行动。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知识和行动是不分离的,美德的实践打通了现实与善的理念间的桥梁,从言辞(象数)到行动便是对善的直观。其次是反求诸己,寻求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苏格拉底称自己的智慧乃是神的恩宠,而其智慧又在于认识自己的无知。换言之,认识自己即真正的智慧,而认识自己的无知则需要神的介入,是神使得人知道自己尚有不知道的事物。因此,真的知识如想成立,其前提是拥有善的知识。只有直观善的理念,才能使天上、人间与下降归于同人才能上达天听。通过灵魂的转向与善的理念的把握,苏格拉底敞开并重塑了在自然哲人和智术师那里遭遇悬搁的天人关系。为此,苏格拉底重新安排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哲人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奠定了西方两千多年教育的传统。
5、道德哲学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这依赖于其结果。因为它的探究是反思性的,一般性的,它关心哪些东西是可知的,因此,它必须给出一种阐释来说明回答苏格拉底问题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些问题:科学知识能发挥哪些作用;纯粹理性探究能带我们走多远;在不同社会里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距预想会差多远;说到头来,有多少内容必须留待每个个人去决定。像这样,哲学反思不得不考虑,回答这个问题或任何实践的、不那么普遍的问题都涉及哪些方面不得不询问,它可以调动的是哪些心智能力与哪些知识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加考虑的一件事情是哲学本身的位置。这里似乎有个循环:在追问可以怎样回答苏格拉底问题之际,哲学将决定它自身在回答中的位置。
6、(1)对学界激进知名人士这个称呼下的具体个人,应该有所区分。著名的乔姆斯基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但他与阿伦特并非同一类型的知识人。乔姆斯基从道德政治常识出发,质疑美国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虚假。比如,1949年中国“独立”以后,为了抑制中国,自由民主的美国解放日本战犯,扶植法西斯分子的政权。乔姆斯基并没有一种“大众性”的哲学理论,反倒是在提醒知识人警惕自由民主政体的不道德行径。参见乔姆斯基/弗尔切克,《以自由的名义:民主帝国的战争、谎言与杀戮》,宣栋彪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
7、阿里斯托芬一生写过44部喜剧,得过7次奖,流传下来的有11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尖锐、深刻,俗称旧喜剧,属政治讽刺剧,触及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在阿里斯托芬之前的喜剧作家不胜枚举,但他现存的十一个剧本,却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希腊喜剧。
8、同样从现代性问题出发,施特劳斯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驳回了尼采对苏格拉底提出的阿里斯托芬式的指控,并把现代性问题的指控转过来对准了尼采自己——现代性的三次浪头恰恰是西方哲人不再理会或不再能理解苏格拉底问题的结果。
9、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问题)。
10、(15)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9)(美)列奥·施特劳斯经典与解释系列8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13、当时你脑子里有什么想法?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你当时想过要做什么吗?那之后你做了什么?这种情况第一次发生是在什么时候?你还有其他什么感觉吗?
14、 生存主义一直提醒许多人,如果思想着的存在者(thinkingbeing)、思想着的个体遗忘了作为他所是的他自身,那么,思想便不完全并有缺陷。这是古老的苏格拉底警告。(《重生》,页72)
15、苏格拉底一开始尝试教导斯瑞西阿得斯以自然科学的知识,但斯瑞西阿得斯总是在质疑这一知识的实用性。苏格拉底转而教授以静观冥想术,仍未果。斯瑞西阿得斯继而引导儿子去向苏格拉底讨教辩论术的教育,也即论证正义与不义的逻各斯,这是全剧的核心:关于正义的辩论。结果是正义一方的完败与倒戈。就内容而言,为正义辩护的特点是反对民主、赞美传统教育(神话与史诗的诗教)、长篇大论式的公众演说。反对正义的辩护的内容是维护大众,提倡辩论;诉诸神话事例以反驳人与神的差别、强调“人的正义”,强调正义往往来源于不义;质疑自然是否正义。结果是,传统教育在这些论点上完全失去力量,而不义一方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反诘法反而处处占上风。联系《理想国》第二卷阿德曼托斯对正义最有力的批驳以及在《云》中苏格拉底的旁观,正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讨论空间。
16、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17、所以在那之后的审判或决策,各谋其利的民主制自然就更难以形成对于集体正义的决策。所以苏格拉底的这次玉石俱焚,在一段时期内其实反而只起到了“恐怖袭击”的效果。
18、“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19、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
20、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
21、我们翻译成“一个人应该”的这个希腊短语不仅没提到它所涉及的生活是哪个人的生活,它也完全不曾指定要从哪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这有很大的好处。“我应该怎样生活”并不意味着‘我应当怎样道德地生活”。由于这个缘故,作为起点,苏格拉底向题不同于我刚才提到的那些关于义务或关于人怎样作为善好之人去生活的问题。它有可能等同于关于良好生活、值得去过的生活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包含鲜明的道德要求。结果有可能像苏格拉底所相信的那样,像我们大多数人所希望的那样,良好生活正是善好之人的生活(苏格拉底相信,必定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希望,可能如此)。但果若如此,这也是个有待得出的结论。应该只是应该,就这个词本身来说,它在这个极为一般的问题里并没有什么不同于它在“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种普普通通的问题里。
22、(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3、这也导致群体间的认知分层,甚至认知的割裂。获取信息单一的群体极容易被被动灌输的信息所蒙蔽,难以突破“信息茧房”,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就难上加难。
24、而要实现灵魂的转向,首先要进行视域的转换,也即从意见世界转向灵魂本身,站在神人交会的高度来净化人的灵魂。苏格拉底曾说过,“真正的天文学应当用灵魂之眼观看”,这是因为,天文学的核心乃是灵魂学。自然哲学和智术师思想的重要基础是天人悬搁:诸神远遁,由此,每个人都必须在世上挣扎生存。这样,善恶便也不再绝对,而只是一个名称。诸神远离人事在苏格拉底那里描述的是一个人类真实的自然状态和生存图景。正是通过灵魂学,苏格拉底重新在天人之间建立关联:人在实现灵魂转向之后能够直观善的理念,从而重建了天人关系,天人之隔重新交通,也使得美和真成为可能。真只有在善的观念之下方才可能显现自身,美亦如是。
25、首先,我先展示我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意见:苏格拉底是在用“超雅典性”的思维方法在探索具有“雅典性”的普遍正义,或者说普遍的善。
26、(10)(美)列奥·施特劳斯经典与解释系列8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7、 本篇论文分享来自我们的曹智诚同学。论文是第一学期的古希腊哲学的第二次作业。本篇论文将通过“理性主义与爱欲的张力”为主题来帮助我们更深刻更有见解地思考苏格拉底问题。
28、(9)马尔库塞,《哲学与现实的关联》,江天骥主编,《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页139-1
29、建议:多练习,培养个案概念化的思路,依照治疗的整体性
30、这些人不仅试图与中古思想决裂,也试图与古典思想决裂。如此一来,他们就在创造一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敢于依仗未来,敢于憧憬一种超越所有早先成就的进步。渴望进步就能实现进步。到17世纪中期,如下信念实际上已经建立起来,人们已经取得了超越以往所有时代的进步,这个进步依赖于人们已经建立了全新的基础这一事实。在随后的世纪里,这个信念日趋强大而稳固,并且在法国革命之前和法国革命时期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信念的鼎盛期,现代政治思想这一方与中古和古典政治思想这一方的根本区别被认为是极为清楚的。孔多塞(Condorcet)当然是法国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他对这个区别持有如下看法:
31、(14)施特劳斯,《论柏拉图政治哲学新说之一种》,前揭,页166-167及页167注
32、这样,由《云》到《申辩》再到《理想国》,古典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使术与力的不义变为正义。在现实中,术与力决定了正义或不义,谁掌握术与力的技艺,谁就掌握正义。斯瑞西阿得斯的形象喻示了:只要有术与力,就有僭主,而无论其性质如何。自然哲人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是力的主宰,甚至《云》中苏格拉底所崇拜的太一和云神,其暗示的也是对自然的模仿本质上是对自然而操纵,因为自然不过是人所创造的影像,与言辞制作的影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随制造者的意欲而变化,也就是随洞穴中舞影者的意欲而变化。太一本身也是混沌,只是随着我们所意欲的形象而变化。
33、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34、(2)然而同时,法庭的本身就酝酿着“理性主义”的种子。毫无疑问,宣判投票群情激昂时的雅典人无疑是一群集体情绪中的乌合之众,并带有某些酒神的色彩。但是同时,雅典的法庭中曾经有多少个智者在此上演过精彩的“诡辩”并为他的委托人取得无罪辩护呢?如果所有雅典人都在投票时严格遵循着古代道德或者狂热盲目的酒神精神,怎么可能有人能靠区区“诡辩”脱身?虽然雅典的陪审团充满着文化水准低下的公民,但除此以外很少有地方智者能通过这样大的公共场合,迫使一群人去反思其原有抱持的立场之合理与否。一旦主体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个体化原理就会再次显现,酒神精神就必然消退。虽然这时,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概念式的思维方法”以及“逻辑本身”,但这显然就是为“理性主义”打下了基石。
35、因此苏格拉底自认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才不耻下问。在问答过程中,不带自己的观点(如果自带观点,即是偏见,自带观点情况下人人都会有过滤掉不利于自己观点信息的倾向),保持中立。
36、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7、通过连续地提出问题,让被提问者通过理性思考,发现谬误、拓宽思路、获得启发、找到真相的过程,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苏格拉底提问法。
38、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9、……你要检查十次才安心,你觉得安心的标准是什么?
40、“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
41、……如果你相信小狗是可爱的,你在街上看到一只小狗,你会冒出什么念头?
42、“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43、“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44、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45、推测柏拉图出生的年份是在公元前427年五月七日或前428年的5月或12月(如同其他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出生日期也依然未知)。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宣称是古雅典国王的后代,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Ariston)、母亲是伯里提俄涅(Perictione),他在家中排行老四。
46、再从城邦的角度来看,这种“非理性因素”则表明城邦的“基础性的不真实”——“因为,在好城邦里,辅助者不会被法律所阻。劝谕不是论证。无智慧者,尤其辅助者,是以高贵的哄骗方式呗劝谕的。甚至理性的社会,依凭真理与自然本性的社会,如若没有一种基础性的不真实(afundamentaluntruth),也是不可能的。(16)”。施特劳斯在第六讲曾提到当代政治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崩溃,实际上指的是理性主义忘记去反省其目的论,或者说基本价值,而只陷入对于如“民主”、“自由”等仅仅在实践政治概念的实证主义之上,因而使得其价值根基往往会因为现实的变迁而大幅变动。同时,理性主义的实证方法在面对20世纪兴起的存在主义的挑战中表现出无力,其根本无法回应尼采、萨特等人对其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根基的相关概念的有效反驳。
47、无论苏格拉底所传授的辩证法曾颠覆多少人的三观,这个根本不构成悲剧的必要条件,他顶多是增加的是荒谬的个体。而他只有在一个地方,用他的方式去直接面对仍然徘徊在“理性主义与酒神精神边界”的人们,他才能够成为一场悲剧的主角。而下文我将尝试说明,苏格拉底的悲剧,或者说酒神精神的末路出现在法庭上,其实具有命运的必然性。
48、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49、“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50、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51、举例:为什么你还想挽留这段婚姻?(不同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判断)
52、(12)(古希腊)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3、既然前文已经说了,哲学想要达到其统治和圆满必然无法摒弃“意气中的爱欲”,那么象征着“爱欲”的诗人则必然要受到重视。“诗人的器官是精神之眼(nous),而不是理智(logismos)(17)”,这是第六讲中施特劳斯对诗人最高的赞许,也就是说他承认诗人能够超越“逻辑”去把握人的心灵,甚至说“对于道德的最终判断将依赖于诗如何与真理相关联(18)”。但是同时,他对于诗人的定位又只是“人类情感或意见的完美模仿者”以及“对哲人无法揭示的感情的补充”,他不如苏格拉底口中的工匠智慧,甚至远离真理。但是哲人为了去把握其所统治的人们的心灵又不得不匍匐在诗人脚下:“对诗人来说,他们能不仅仅从法律的角度来理解所显现的人类事物,或者建立道德,而且还能就事物的本身来理解事物。诗人比立法者更了解人的心灵(19)”。
54、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55、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56、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57、黑格尔对此这样形容:在法律或诫命里面,固定性是要依靠环境的,法律和诫命是以环境、意见为条件的;就是这个识见,他发现了这样一些条件、环境,由于这些条件,便产生除了这个无条件有效的法律的种种例外。(7)
58、(5)(美)列奥·施特劳斯经典与解释系列8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9、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60、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61、这件事发生了,对你来说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62、这不是循环而是推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哲学,哲学都是从它可以且应该提出的问题出发的——这些问题问的是我们有哪些可能的途径来发现怎样过上最好的生活;从这些问题出发,在探问的过程中,它逐渐看到它自身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为这种发现提供助益,这包括采用分析和论证这些论辩式的方法,以批评方式表现不满(criticaldiscontent)以想象方式比较各种可能性哲学正是要把它它这些最具特征的内容添加到历史的个人的知识之上,添加到我们的这类日常知识资源之上。
63、道德哲学的目的,以及它能够抱有的任何值得认真对待的希望,都与苏格拉底问题的命运难解难分—一即使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合理地希望单单靠哲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说到这个希望,有两点一上来就应该提到。第一点尤其是写作者需要记取的—事关这些巨大的问题,他若说这种抽象的、论证性的写作值得认真对待,那他是在做出多么巨大的断言。还有别的书在讨论这个问题,说起来,所有的书,但凡以人类生活为话题又写得还好的,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哲学写作者必须记取这一点—即使他不认为他与苏格拉底问题的联系在于他要尝试为之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