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
1、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
2、 雨果80岁后精辟地表达他的信仰:“我发现自己已享受到永生。我像一片树林,经过多次砍伐,而新长出来的枝条,不但比旧有的更有活力,而且高耸入云。艳阳给我热力,土地供应我丰富的浆汁,天堂给我亮光,让我预知未来的世界。你说灵.魂毫无价值,它完全受到身体的辖制;那为何我的体力日益衰退,灵命反倒更加光明,这又当作何解释呢?我满头白发,显示我进入冬天;然而心灵却充满温暖,正值永恒的春天。就在此刻,我闻到紫金香、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这种感受和20岁时没有两样。我越接近生命的尾声,却听得更清楚,就是四周世界那永恒的交响乐,正向我提出邀请,它是那么美妙且是如此单纯。”
3、《海上劳工》是法国伟大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
4、散文剧《吕克莱斯·波尔吉》亦写于1832年。雨果在序言里声明对路易-菲力浦禁演政策的不满。他强调"戏剧是讲坛",还指出戏剧"具有民族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人类的使命"。
5、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6、维克多-马里·雨果 (Victor-Marie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品《巴黎圣m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7、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8、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质变――转向了民主主义,并举起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大旗。
9、Romeoand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
10、2岁时被英王詹姆士二世卖给童贩。童贩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脸部永远呈现笑容,充当小丑,被叫做格温普兰。格温普兰历尽艰辛。从海边逃生。被江湖艺人收留,并与收留的另一孤女组成3人流浪之家,四处卖艺,维持生计。
11、 雨果说:“我对上.帝的存在,比我自己存在更觉真实。如上.帝许可,给我充分的时间,我要写一本关于祷.告的书。就我个人生活而言,我至少每隔四小时必定祷.告一次,我每天早晚必定祷.告,那是我规定的功课。如我夜间步行,我必祷.告。我为什么祷.告?第一是求上.帝给我力量,第二是因为我虽有是非之心,但深知我的缺陷,我没有力量抵挡罪恶。但是上.帝在四周围绕我,他在支持我,我们在他里面,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万物都是藉他而造的!”
12、雨果曾经跟他的意大利出版人解释自己的雄心抱负:
13、 莫泊桑出生于1850年,也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了300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14、《海上劳工》是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洁的爱,为抢救杜朗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能,以及为了成全戴吕施特与埃伯纳兹尔·柯德莱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偏见、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个集“约伯与普罗米修斯”于一身的海上劳工代表。
15、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6、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安娜女王借机制造宫廷阴谋,宣布格温普兰为法定继承人。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演说遭到嘲笑。愤怒之下,放弃爵位去寻找亲人。此时恋人已病入膏肓,死于其怀抱。格温普兰在万分悲痛之下投海自尽。
17、卓越的文学巨著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小说的历史背景即是雨果的生活背景。讲述的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政权频繁交替时期,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18、对于爱情,年是什么?既是分钟,又是世纪。说它是分钟是因为在爱情的甜蜜之中,它像闪电一般瞬息即逝;说它是世纪,是因为它在我们身上建筑生命之后的幸福的永生。——雨果
19、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雨果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够将小说的叙事技巧,戏剧般的跌宕情节和诗歌化的语言风格相结合,而这种结合最突出地显现在《巴黎圣母院》(TheHunchbackofNotre-Dame)中。
21、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
22、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23、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难道不是绝不去碰它吗?
24、为什么又说有理想是“乐趣”呢?因为,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方向,生活就有了意义。虽然实现理想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体验这份艰辛总比饱食终日、浑浑噩噩、混吃等死过日子要有意思得多。
25、《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26、情节概述:这部小说,将情节背景安排在了中世纪后期的巴黎,在这里,一切的生活都由大教堂来管控;古怪的驼背人卡西莫多(Quasimodo),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是由严厉的副主教弗罗洛(Frollo)抚养长大,而弗罗洛对底层吉普赛舞者爱丝梅拉达(Esmeralda)抱持一种无望的激情与爱慕,而因为爱丝梅拉达天性善良,曾在卡西莫多受刑时给他水喝(卡西莫多听命弗罗洛,替他绑架爱丝梅拉达,绑架行为遭到王家弓箭队队长菲比斯的干预,于是卡西莫多因此受刑),卡西莫多便也爱上女主角,并且至死不渝。后来,爱丝梅拉达爱上了救他脱险的菲比斯,他们在幽会之时,尾随前来的,充满嫉恨的副主教弗罗洛冲动之下刺伤菲比斯(菲比斯被认为已经死亡,事实上只是受伤,但他后来拒绝站出来为爱丝梅拉达作证,因为他已有未婚妻,对爱丝梅拉达只是玩弄),随即逃脱,罪责就因此落到爱丝梅拉达身上,无辜的她遭遇酷刑,屈打成招。处刑之日,卡西莫多从钟楼坠绳而下,抱起爱丝梅拉达,进入圣母院——按照“宗教避难”(Sanctuary)法令,对逃至圣母院的罪犯,政府没有处置权。卡西莫多将爱丝梅拉达藏于钟楼,并给她一只哨子,让她能随时找到卡西莫多。后来,弗罗洛意图强奸爱丝梅拉达,她便凭借这只哨子唤来了卡西莫多,继而幸免于难;而弗罗洛则从此怀恨在心,向政府提议取消她的“宗教避难”权。后来,爱丝梅拉达从前卖艺时所居的底层乞丐组织,得到了爱丝梅拉达危在旦夕的消息,于是在乞丐王的带领下,决定冲入巴黎圣母院将她救出,而朝廷也在此时派出官兵捉拿爱丝梅拉达。卡西莫多在混乱之下,误以为乞丐们是来加害爱丝梅拉达的,于是从钟楼上扔下各种器具阻止他们,同时,又误以为官兵是来解救爱丝梅拉达的,竟为他们引路。然而,爱丝梅拉达已不知去向,她被乞丐团体中的“丈夫”葛林果所救,同时施以援手的还有副主教弗罗洛,然而,弗罗洛心怀不轨,葛林果中途退却,不知所踪,弗罗洛命爱丝梅拉达在“依从他而活命”与“反抗他被绞死”之间选择,爱丝梅拉达果断选择后者。在爱丝梅拉达受刑当天,卡西莫多从钟楼上推下了弗罗洛。后来,人们在地穴中发现了两具相互搂抱的骷髅(卡西莫多和爱丝梅拉达),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俩,卡西莫多扭曲的骨骼瞬间化为了尘埃。
27、1853:《惩罚集》(les Chatiments) (诗)
28、那怕是一个最英勇的人,一经夺去了他珍贵的理想,都会落到一个境界里去,这是生活空虚的结果。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生活既然没有目的,精力也就枯竭了。——雨果
29、雨果·摩尔(HuguesMerle,1823年生于圣马丁,1881年卒于巴黎,肖像画缺失以作品代替)法国学院派画家,学院派新古典风格,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偏好有寓意的神话、文学主题,表现母爱的作品尤为突出,也是布格罗同时代的强劲竞争者,作品也经常被两相比较。
30、事实上,“美丑对照原则”的推理而出,是基于雨果对文学同政治社会背景之间关系的理解,很容易得出的结论:首先,既然在雨果看来,文学形式总是和社会政治背景相关,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的文学形式,那么,当然也没有永恒的审美标准,审美标准应当是“变动的”而非静止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既然承认了文学形式和审美标准的“相对性”,也就应当认识到“美”和“丑”之间的截然分立也是暂时的,是相对的,其边界是可以打破,也应当打破的;其次,既然在雨果看来,古典主义文学所倡导的“和谐美”是同国家政权的和谐稳定相适配的,那么,在民主语境下,在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背景中,再也没有理由将王权制度统摄下的“和谐美”继续当成“美的标准”,而应不遗余力打破这种“和谐感”,而通过故意制造“不对称”、“过分”、“扩张”、“无序”、“畸形”而创造出新时代的“新美感”;最后,既然新时代的语境是民主的,是平等的,是自由的,那么,就不该有一个霸权话语来制定“美的统一标准”,也不应有强加的标准来评价“何者为丑”,所以,“美”和“丑”相掺杂,模糊边界,概念交叠,就是非常自然的发展情况了。
31、普罗斯佩梅里美 代表作品:查理九世的轶事、卡门、高龙巴
32、7原来,她是个女演员,曾经在雨果的戏剧《留克莱斯·蒲齐亚》里出色地扮演过剧中的内格罗尼公爵夫人。
33、《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34、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35、任何卓越的胜利总多少是大胆的成果。——雨果
36、③夹叙夹议手法:环境色彩鲜明,心理描写细腻。
37、简言之,新的时代既然倡导民主与平等,就应当让“美的标准”也得到大的解放,让旧观念下所认为的“美”和“丑”联姻,从而产生出新的后代。
38、《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39、 亚历山大仲马出生于1802年,人称大仲马,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情节曲折离奇,结局出人意料,被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40、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雨果《吕意·布拉斯》
41、 普罗斯佩梅里美出生于1803年,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作品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以及戏剧和游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卡门》。
42、③以15世纪故事有力控诉鞭笞了封建贵族和教会残余势力,密切配合了法国人民埋葬封建王朝的七月革命,是对这一斗争的有力支持、鼓舞,现实意义很明显,时代感强烈。
43、 雨果还说“圣.经中的《约伯记》是一本最伟大的作品”。《约伯记》在文学上的价值,已得到许多着名作家的推崇,有的作家认为它不但富于文学价值,并且对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现象有极深刻的描述,甚至有些地方与今日的科学暗相吻合。
44、1828:《玛丽庸·德·洛尔姆》 (戏剧)
45、居伊德莫泊桑 代表作品:羊脂球、俊友、项链
46、诗集有:《秋叶集》、《惩罚集》、《沉思集》、《世纪传说》、《做祖父的艺术》、《东方吟》《新颂歌集》、《心声集》、《凶年集》
47、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48、情节:《悲惨世界》(LesMisérables)中的冉阿让(JeanValjean)是一个农民,为了帮助寡妇姐姐养育七个子女;他走投无路偷了一块面包,却因此被判入狱五年,他尝试越狱多达19次,刑期越加越多;当他终于越狱成功,依然走投无路,心中憎恨社会,进入教堂偷走了主教米利埃(Myriel)的银器;当他的偷窃行为被发现时,善良的主教声称银器是自己所赠,而非冉阿让所偷,使他免于被捕,而后,主教又把银烛台也一并赠给了他;冉阿让被主教深深感动,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决心弃恶从善;后来,他改换身份生活下去,经过十年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实业家和受人尊敬的市长;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年轻女工,名叫芳汀(Fantine),她被逼无奈做了妓女,竭力养育私生女珂赛特(Cosette),后来染病身死,托孤于冉阿让,而冉阿让不负芳汀的嘱托,从珂赛特的寄养处——贪婪庸俗,虐待孩子,欺骗芳汀的德纳第家解救了她;这中间,还发生了另一桩事故:多年追捕他的警察沙威(Javert),在处置芳汀事件中认出了冉阿让,但无人相信沙威的话,后来,冉阿让发现有一位犯了轻罪的流浪者被错误指认,当成是他,良心使他不能坐视,决计自首来解救无辜,然而,为着能抚养珂赛特,再度入狱后,他只得再度逃脱;再后来,珂赛特长大,遇到共和派青年马吕斯(Marius),陷入爱恋,而在街垒战斗中(1832年共和派意图推翻七月王朝的失败革命),马吕斯险些丧生,幸得冉阿让出手相救,将受伤的马吕斯扛在肩上,逃出城市下水系统,然而,被追捕他的沙威堵住出路;而沙威之前曾被共和派人士抓住,险些丧命,也曾受惠于冉阿让,而此时冉阿让正在救人性命,对他晓之以理,沙威良心发现,放走了冉阿让,却使自己的观念信仰受到动摇,无法自处,跳河自尽;后来,珂赛特同马吕斯结婚,而冉阿让因为坦白自己的身份而见嫌于马吕斯的外公,同时被养女怀疑,遂默默离去;最终马吕斯了解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是冉阿让,夫妻俩找到了已经生命垂危的冉阿让,他在二人怀里与世长辞。
49、理想有时很折磨人,但更多的时候,理想带给我们的是乐趣,理想让我们的生活有价值、有意义。在演讲和沟通中,当我们要表达这样的语意时,可以引用雨果这一名句,为我们的表达增添色彩。
50、每日一句(金句诵读)打卡上线,用声音见证习惯的力量!
51、雨果最出名著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52、Lunaticoftretat埃特勒塔的疯子
53、小说主人公冉阿让因偷一片面包而被判刑,加上越狱,共坐牢十九年。
54、平民之间感情的交流是敏捷的,迅速的,甚至可以说是坦然的。——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55、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56、骄傲会使人倒霉,骄傲后面往往紧跟着毁灭和羞辱呢。
57、①雨果是民主共和的支持者,是法国大革命的支持者,是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的倡导者,他关心平民,体恤下层人,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被遗弃的角落中的人。《悲惨世界》的写作,首先,在在受众定位上,是指向最广泛的人群,向他们对话,让所有人都读得懂(speaking tothepeople);其次,在目的上,是为着最广大的人民发声(speaking forthepeople),代替他们讲话,使他们的声音得到传达,尤其是要“为失声的底层而发声”(givingavoicetothevoiceless);最后,在人物塑造上,本着以上的目的,他史无前例地创造了一系列底层角色,包括逃犯(冉阿让)、妓女(芳汀)、孤儿(珂赛特)、流浪儿(伽弗洛什),以一众底层人为主角,书写他们的人生经历(writing aboutthepeople)。
58、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语文版语文A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59、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60、首先,当个体或系统内部存在“美丑反差”时,内在本质的“美”会淡化掉、模糊掉外表的“丑”,而内在本质的“丑”也同样会使得外在的“美”显得空洞无力,不能自支;举例而言,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表”和“美丽心灵”的对比,会使人们因认识到他的灵魂的高贵,而不再嫌恶他的外在,而王家法律的表面森严和谐,教会组织的表面神圣,因内里的脏污被人窥破,其外在的庄严只会让人觉得越发可笑。
61、《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62、严酷只能令人生畏,凛冽的北风不能促使行人脱掉大衣;而阳光逐渐温人身心,行人才会只穿衬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