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100
1、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1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6、1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7、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8、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9、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0、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1、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
12、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13、1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
14、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5、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1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19、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20、10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21、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22、在“友谊”的机械装置上使用“礼貌”这种精炼油实为明智之举。——科利特
23、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斯宾塞
24、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25、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6、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9、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30、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31、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32、(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33、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3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35、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36、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37、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38、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39、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后汉书》
40、《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是第一个阶段,需要广发的猎取,然后融会贯通,天理只有一个,多方求证,方可更快的体悟到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