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看破红尘的意思58句集锦

看破红尘的意思58句集锦

看破红尘的意思

1、他总以为自己已看破红尘,因而常常玩世不恭,游刃有余。

2、真正看破红尘的人,往往经历过爱情的沧桑。这些人,在经历了爱情的死去活来,在经历爱情的风风雨雨之后,会突然顿悟了爱情的真谛。也许,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自己遭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之后,当看着自己的爱人渐渐地消失了远方的小路上的时候,自己会突然变得“铁石心肠”。而这样的一种铁石心肠,看似“薄情”,其实,是一种对过往爱情划上句号的表现,是一种心如止水地放下。

3、“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看破红尘的意思)。

4、   实际上,出家与否,完全在于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体悟世间的诸欲,能伤慧命也能保护慧命的分际,这才是重要之处。若是徒然执着于出家与不出家;则看不看破红尘,恐怕只是拘执名相而已,必然徒受其害而不自知。

5、(例子)新时代的青年不应有看破红尘的消极厌世态度。

6、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而是中国文学的词汇。它原本用于形容飞扬的尘埃或繁华的生活景象。

7、   金钱能用于功德,那就十分有意义;反之,若只是储存以产生争取、伤害,就是未看破金钱的人。

8、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9、   其实红尘看破,并不一定就此放弃名利,离去诸有。例如:看破茶的害处,并不一定就不喝茶,只是识破何种茶是不伤肠胃,可以清心利尿的好茶;何种茶苦涩伤胃,不宜饮用而已。「以智慧明观,清净无碍,知所抉择,谓之看破」。

10、    包括真正的佛教本身,出家、学佛的真义,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事实上,真正的佛教反而是最积极的。

11、看破、彻悟这些词看起来高端,其实没什么意思,透着悲凉的惨劲儿。看破红尘,终究不如干破红尘;你大彻大悟你的,我偏执迷不悟。

12、  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13、那知孙寡妇已经先看透了秘密所在,将假货送了过来。

14、   在世俗理解中,“看破红尘”被解释为:看穿人世间的一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15、    人们既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不同的是,造恶业的人,将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而造善业的人,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是下堕或是上升,都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如果想要得到解脱,则必须认识到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虽处于六尘世间,但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被称为解脱之人。

16、    “看破红尘”这个词出自哪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否可以代表佛教的思想呢?

17、    红尘何在?如何看破?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无明的执着罢了。

18、小小年纪,就好像看破红尘,缺少年轻人应有的进取心。

19、“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20、    首先,作为佛弟子,学佛的意义在于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从受戒皈依那一刻起,佛弟子们便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普度众生,精进修学,这是何其积极的一种人生状态?

21、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咎于佛教的宗旨以及学佛的结果。

22、  佛教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遇到困难的避难场所,而是教会你更好的了解人生,了解生命的真相,用佛法指导你,怎么在现实中很好的生活,怎么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并且不是单纯自己解脱,要帮助更多的人,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23、佛教中的看破红尘:“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24、永远要记住,看破红尘淡泊名利永远是成功者的专利,对小人物而言,欲望才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

25、    其次,信佛、学佛不一定就要出家,出家也不代表着避世。信佛、学佛、出家的目的,在于去了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真谛,从而更好地拥有觉悟的生命,让自己及世间众生解脱烦恼、超越轮回。

26、(出自)南宋石孝友《满庭芳·寄别》:争知道,尘缘未了,无计与盘桓。

27、(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28、    所以,世俗理解中的“看破红尘”,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状态。同时,这种以“看破红尘”为代表的,认为佛教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思想的看法,也正构成了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29、这种事都是没道理的,如果真琢磨出因果来,那不是看破红尘,就是命不久已了。

30、   西汉班固《西都赋》中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以形容西都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其后,唐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程颢诗《秋月》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云“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31、《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32、(解释)参:检验,察看。机关:阴谋或秘密所在。看透了阴谋和秘密。

33、(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家庭的乐趣

34、(例子) 尘缘未了,他无法毅然决然的离去。

35、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描述了西度长安时,看到的人多、事多、钱多的豪华热闹的景象。

36、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37、   为此,佛有十名,以表十种德号。此种大名,与私己损人,独馨孤芳的世间虚名,自然有其不同。因为,世间的名气,每每令人滋生对待、争取。虽然也可以使人妇孺皆知,然而往往短暂如昙华之一现,而且有害。往往最后失财失德,不得平安。于此道理能够识穿而不予争取,亦是看破。

38、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39、《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看穿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40、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41、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4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出家、信佛,与“看破红尘”联系在一起,认为出家、信佛的人,大抵都是因为“看破红尘”的缘故。

43、    历来,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红尘”都被用来形容繁华的世俗世界。“红尘”一词最早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出现,略早于佛教传入中国,更早于佛教真正在中土兴盛。况且后世的佛教典籍里,也并未使用“红尘”这个词。

44、朋友们,真正看破红尘的人,往往都很“薄情”,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是啊,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故事,在这些光阴的故事里,我们会渐渐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会顿悟很多关于红尘的是是非非,乃至会看破很多红尘中的无谓纷争。当我们懂得了放下,当我们懂得了不再过多的牵绊,也许,我们就会变得有些“薄情”,其实,这样的一种“薄情”,更是一种淡淡如水的“有情”啊。朋友们,你们觉得南山大叔说得有道理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哦。

45、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46、对于友情,古人自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义气,也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这些描述友情的故事,让我们对友情充满了期待和赞赏。但是,真正看破红尘的人,知道真正的友情,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庄子·山木》:“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君子之间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交情高雅纯净,清淡如水。而这样的一种淡如水的情谊,看似“薄情”,其实,却是“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的淡淡如水,是深深如海的知己之情啊。

47、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48、关于看破红尘,需要正确理解,世间恩怨,生生不息,看破红尘是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49、(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

50、其次,看破红尘的人,往往放下了无谓的权钱利益欲望。

51、例如遁入空门、隐居等行为方式,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看破红尘,有顿悟和渐行两种方式。

52、看破红尘,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53、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54、“尘”,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普通话读音为chén,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尘”的基本含义为飞扬的灰土,如尘土、尘埃;引申含义为佛家、道家指人间,如红尘、尘世

55、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56、   钱,若是争取不舍,便会拘使人,害死人,使人痛苦,引发无有退缩的争执,如飞蛾之扑火,终而伤身害命。反之,也可以用以行善,造一切的功德,如建造寺庙,装塑金身,供养三宝。如此之理,要明白地识穿,清明地了解。

57、    而“红尘”一词与佛教扯上关系,可能就要拜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世俗小说作品所赐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