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
1、扩展资料: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文化史册上的叶圣陶,无疑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却同时也是一个被深度“遮蔽”了的符号!这种遮蔽,
2、叶圣陶从17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93岁,而且一天都没有间断。他的日记一共有700万字。叶圣陶的第一篇日记里说,他记日记的目的就是为了记自己的错误,让自己重温,不再犯第二次。他的那首著名的儿歌《小小的船》,他也记在自己的日记里,“自以为得意,录之。”得意在哪儿呢,他是多用叠字,多用an音,而且意义很浅显,情境又不枯燥,还适合孩子幻想。这首儿歌完成了他多年的一个愿望——“20年前在开明编小学课本,即设想及此,直至今日使乃完成。”“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小小的船》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里面用了六处叠词,弯弯、小小、蓝蓝、闪闪等等,这些叠词一用之后,就使得这个文句有了一种可爱感、韵律美,就像妈妈在哄孩子睡觉,唱的摇篮曲,亲切生动又活泼,这是叶圣陶的童话和儿歌的主要特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喜爱。(叶圣陶的作品小学课文)。
3、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作有 《稻草人》、《春宴琐谭》、《倪焕之》。
4、 鲁迅先生在1932年10月出版的杂文集《二心集》里,有一篇《答中学生杂志社问》,最初刊登在1932年1月1日出版的《中学生》“新年号”上。这篇文章是叶圣陶担任《中学生》主编时约来的。
5、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了银杏树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儿淡黄的小花。
6、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前边和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
7、《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 。
8、 3月18日,叶圣陶和许多民主人士一道从香港北上到达了北平。数天之后,3月25日,中共中央也从西柏坡迁到了北平。叶圣陶和各界知名人士一道前往西郊机场,迎接中央领导同志。4月8日,叶圣陶出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教科书编审机构而成立的,叶圣陶成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教科书建设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9、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开明书店正处在火线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许多书籍只好停印,包括所有的小学教科书。直到1980年,父亲已经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了,有人约他写一篇《我和儿童文学》,他才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曾编过这样一部小学语文课本。他说这部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共四百来篇课文。四百来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又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
10、以下是叶圣陶之子对《老开明国文课本》所作的说明
11、最后这粒种子被一个农夫拣到,农夫把它跟其他作物一起栽种,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没几天,种子就发了芽,再过几天长成了小树,不久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12、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日整夜站在那里了。
13、这里是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叶老逝世后,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当年叶老执教的几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
14、“在今后的我国,在今后的世界,做人必须做个全新的人,怎么叫做全新,说起来可以有很多话,但是,‘开明’两个字可以包括了,开是开通;明是明白,侵略人家,欺侮人家,妨碍人家的自由,剥夺人家的幸福,就是不开通,不明白。这样的人无论如何要不得,由他治理一地的事,便是一地的祸患;由他治理一国的事,便是一国的甚至世界的灾难。协和人家,帮助人家,尊重人家的自由,顾全人家的幸福,就是开通,明白。这样的人遍于一地,便是一地的康乐;遍于一国,便是一国的荣华。现在人们自己勉励,互相勉励的就是作这样的人——开明的人,读者诸君是少年,我们思意诸君个个作开明的少年。我们说,把这种杂志叫作《开明少年》还有旁的意义,意义就在这儿。”
15、这回只剩她一个人了,老了,没有气力,还得用力耕种,又挨了三年,总算把儿子的丧葬费也还清了。可是,接着两年闹水,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她的眼泪流得更多了,眼睛受了伤,看东西模糊,稍微远一点儿就看不见。
16、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这里任教。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保圣寺西侧),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17、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18、扩展资料: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文化史册上的叶圣陶,无疑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却同时也是一个被深度“遮蔽”了的符号!这种遮蔽,
19、这首儿歌其实也是一年级小朋友这个学期的一篇课文,大家学了拼音以后,很快就会学到啦。
20、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同"物"字读音)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21、 《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22、鼓励孩子翻开《小小的船》,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我们身边那些闪光的片段吧。
23、 《中学生》杂志是开明书店为比小学生年龄更大些的青少年读者群创办的知识性刊物。创刊初期主编是夏丏尊。《中学生》初创时,叶圣陶还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但也应邀为《中学生》杂志写了不少文章。
24、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25、 在叶圣陶的主持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很快就分别编写出了初级、高级阶段的《小学国语课本》《中学国文课本》和《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等课本,由新华书店和华北联合书店出版了。崭新的课本,伴随着胜利的脚步,送到了孩子们和读者手中。
26、至少有三重:其是被叶圣陶自身多方面不凡成就的“遮蔽”;其源于叶圣陶教育著作风格和体式的“遮蔽”;其也是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囿于历史条件的时代的“遮蔽”
27、稻草人非常尽责任。要是拿牛跟他比,牛比他懒怠(dài)多了,有时躺在地上,抬起头看天。要是拿狗跟他比,狗比他顽皮多了,有时到处乱跑,累得主人四处去找寻。他从来不嫌烦,像牛那样躺着看天;也从来不贪玩儿,像狗那样到处乱跑。
28、父亲和丰先生编这十二册课本的时候,我已经进初中了;七十年前的琐事,我还能想起一些来。父亲写的课文,尤其是歌谣,有些我还能背诵;丰先生绘的插图,我还记得一些轮廓。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把这两句放在第一册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那天,初小一年级生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的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29、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扩展资料: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30、 叶圣陶主编《中学生》,凡事总为读者着想。例如,那时候《中学生》的不少订户都是住校的学生,每期刊物出版后,就由杂志社把杂志送到邮局寄送出去。遇到学校放假,为了避免在假期中出现投递差错,叶圣陶就会提前把每年1月的第一期做成“特大刊”,好让住校生在寒假里带回家去慢慢看;从2月到5月,恢复原来固定的篇幅;到了6月,又是提前出版的“特大刊”,学生放暑假前可以拿到刊物,暑假期间在家里阅读。到了9月,新的学年开始,刊物又恢复原样,一直到12月。
31、Butwhenthetreesbowdowntheirheads
32、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33、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34、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文学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和挚着追求。他长于用摇曳多变、密校繁叶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充实故事的发展。
35、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没有人知道。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
36、《开明少年》杂志是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的优秀少年刊物,叶圣陶以及其他编辑们凭着良心和责任来办好它。后来,由开明书店重组后的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少年国语读本》,继续向青少年们传承着叶圣陶编写的经典之作,激励少年儿童,薪火相传,健康成长。
37、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8、叶圣陶给孩子们编教材,有几个不同:第一个,他身份不同,他是作家,写过书;他是教师,是教过书的;他是开明书店的编辑,是编过书的。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全素养的人来编课本,他编出来课本的品质、品味自然与众不同。第二个不同,它的过程不同,编写的过程,他是自己写作,自己编辑,甚至是自己设计,可以说在中国教材史上,是没有人这么做过的。所以他编著的《开明国语课本》是无人能比拟的。
39、Butwhentheleaveshangtrembling,
40、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41、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
42、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是由在杭州市的浙江大学校友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经过7年的发展,现已联络社会各界校友10万余人,每年组织各类校友活动近千场。组建了金融、创业、地产、单身、户外、摄影、电影、读书会、亲子、女性、美食、马拉松等数十个校友俱乐部。
43、这是叶圣陶先生写意散文中的名篇。叶圣陶的写意散文往往蕴含着哲理思辨的象征色彩,借树木花草之形,抒发种种情怀,既隽永清新,又意味深远,寓意绵长。
44、 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里,说到父亲叶圣陶与这本《中学生》的关系时,这样写道:“父亲是非常爱《中学生》的,除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凡‘开明’出的各期,他几乎每篇文章都看过,是个忠实的第一读者。看过还不算,吃完饭喝酒他还要跟我们孩子讲。西洋音乐家、绘画家的许多故事,我是听父亲讲的,后来才知道故事就刊登在《中学生》上,是子恺先生的作品。早期的《中学生》刊登过几个关于天文的连载。父亲买来了冲皮制的活动星图,还托内山书店从日本买来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后来连载高士其先生的《细菌与人》,又托贾祖璋先生觅来了一台显微镜……”
45、叶钟济极为看重儿子的学业,并立下“弗熟而不得进膳”的家规,教书先生也严厉到“背诵中绝者,戒尺击其头,待童子如囚犯”的程度。但叶圣陶天资聪颖,背诵“均能上口,手掌未尝戒尺”。身为“大儒巷吴家”账房先生的叶钟济还经常带他去接触社会,收租、拜年、贺寿以及婚丧嫁娶等各式典礼活动都让叶圣陶参与其中,让他见识了民情风俗,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这些场景印在叶圣陶对社会的体察和感悟中,呈现在《多收了三五斗》等文学创作里。或许正是受这种走向社会的家庭教育影响,形成了叶圣陶后来一直奉行的“效在直观”教育理念。
46、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47、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906年他上了苏州成立的第一所公立小学,当时学的还是文言文。显然,他小的时候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奇怪的是,他却一直提倡白话文。1921年,叶圣陶写了他的第一篇童话,叫《小白船》,用的即是白话文,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白话文,很流畅,浅显易懂,又很有趣,很有童话意境,的确反映了他的语言和文学功底。后来就在写《小白船》的第二年,他出了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这部集子里面全是给孩子们写的童话。
48、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49、叶圣陶时刻牵挂着少年儿童的成长,考虑少年读者的需要。1945年7月16日,由他主编的政治、文化、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刊物《开明少年》月刊创刊。在创刊号“广播”专栏里,叶圣陶亲自以“编者”的名义,饱含深情地写了《开明少年》一文,概述了他的筹备经过及创刊宗旨:
50、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我们在那里赛跑,唱歌,扮演戏剧。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摇船的歇口气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被人忽略。
51、 1931年11月里的一天,眼看着离1932年新年不远了,叶圣陶就把大家找到一起,商量明年第一期的“新年号”怎么编,才能出些新意。他说:“现在,我们的读者来信越来越多,有些还不大好答复,我们是不是可以请青年们十分尊重的一些长者帮个忙,请他们来回答一些中学生的提问?”
52、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也是一丝不苟,能以身作则。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叶老还常提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说的是行文要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这些主张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良文风(有些人“宣扬朦胧”,还有些人“应简而偏偏要繁”)提出的。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尤其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办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进,其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
53、稻草人是农人亲手做的。他的骨架子是细竹枝,肌肉和皮肤(fū)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和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54、想到收割的那一天,她看见收的稻穗又大又饱满,这都是她自己的,总算没有白受累,脸上的皱纹一定会散开,露出欣慰的满意的笑容吧。如果真有这一笑,在稻草人看来,那就比星星月亮的笑更可爱,更可珍贵,因为他爱他的主人。
55、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下课后,我问学生:“你熟悉叶圣陶先生吗?”
56、 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已经发布,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叶圣陶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会议上,鼓励大家要以解放大军的百万雄师向江南推进的速度,加快编写新教材的脚步。“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要把教科书送到哪里!”
57、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
58、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59、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60、稻草人正在想的时候,一个小蛾飞来,是灰褐色的小蛾。他立刻认出那小蛾是稻子的仇敌,也就是主人的仇敌。从他的职务想,从他对主人的感情想,都必须把那小蛾赶跑了才是。于是,他手里的扇子摇动起来。可是扇子的风很有限,不能够叫小蛾害怕。那小蛾飞了一会儿,落在一片稻叶上,简直像不觉得稻草人在那里驱逐似的。
61、 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
62、故紙溫暖,舊字迎面,先生尺,老課本。一頁頁的稚畫,一排排的白話,雨檐窗柳,蛙鳴讀書,勾起似乎並不太真實的小學時光。九月開學,先生,早!小朋友,早。
63、 编写小学课本里的每一课,叶圣陶都特别在意每篇课文的长短,里面的生字和新词有多少? 它们重复出现的次数有几次? 他都让夫人列表统计。随着年级的提高,每篇课文的认知范围,还有课文长短、词汇量、生字难字也渐渐加大。当时的教育部对这套课本的“审定意见”是:这是我国小学教材书中创新一例。《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出版后,不断印刷了40多次,成为开明书店最有代表性的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