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成语
1、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
2、“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常用的形式。
3、书囊无底 书缺有间 书缺简脱 书生之见 书声朗朗 书生气 书生气十足 书声琅琅
4、不可胜书 博览群书 闭门读书 伴食中书 刺股读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名书竹帛(míngshūzhúbó):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6、出处:清·鼓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7、出处: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8、掩目捕雀: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9、知书达理(zhīshūdálǐ):知、达:懂得。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10、残编裂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零散不整的诗文字画。
11、岳飞传、杨门女将、嫦娥奔月、地道战......儿时很多知识都是从小人书中读来的,和小伙伴探讨起来头头是道,有些直到如今都印象深刻。
12、有声读物由好诗词大学士领读,河北电视台各大优秀主播联合录制的音频呢~
13、书中通过精妙短小的成语故事,引领孩子掌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的智慧。
14、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
15、“君子之交淡如水”。愉快地相互欣赏,忙的时候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搞个聚会,需要的时候打个招呼,朋友就是这么简单。
16、比如(破釜沉舟),在《史记》中是这样的——
17、但书中却不像历史典籍那样,都是文言文难以理解,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故事。
18、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19、每本小人书中,都有5~6个成语故事,一套共有200+个故事,原价是200~400。
20、读书三余: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21、你还知道什么“罕见”的成语吗?欢迎评论区分享~
22、“路逢剑客需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有人炖了燕窝熊掌,送给大象进食,大象一鼻子将其摔出丈二之远。
23、 这位老先生藏书之多,用汗牛充栋这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24、伈伈睍睍:伈伈:小心恐惧的样子。睍睍:也作“伣伣”,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小心害怕或低声下气的样子。
25、其实不能!“到”和”倒“本质上不一样。在《说文解字》中,“到”是来临,抵达的意思,而“倒”意味着扔出、抛弃。在门上倒贴“福”字,岂不是把福气给“倒”了?所以,大门上的福字一定要正着贴。
26、例句:历来流传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也是说张芝习字的故事,后世有误传为王羲之的。
27、闭门读书(bìméndúshū):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28、跌宕起伏:diē dàng qǐ fú。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29、睚眦小忿: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引申为极小的怨恨。比喻极小的怨恨。
30、造句:这里人才济济,有许多才华横溢的画家、记者。
31、书剑飘零(shūjiànpiāolíng):书剑:书籍和宝剑,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本指做官或从军,离乡背井,飘流在外。后指因求取功名而出门在外、久游未归。(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32、这套《一看就懂的成语故事连环画》分为上下两辑:
33、(释义):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34、·增加解释、造句、近义词、反义词、接龙,强调理解和应用,学了就能用。
35、(释义):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