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曾国藩名言慎独53句集锦

曾国藩名言慎独53句集锦

曾国藩名言慎独

1、这就是曾国藩修身养性第二个秘诀:多在“主敬”方面下苦功夫!我们若能熟记曾国藩的这条“主敬”修身箴言,知行合也可以至臻至善!

2、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曾国藩名言慎独)。

3、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4、曾国藩强调“主敬”,实际上突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庄敬日强,安肆日偷”。人要自强、自信、自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庄敬严肃,持这种态度的人,必定会事业有成,生活充实;反之则精神萎靡、缺乏自信、处处傍人,必定是事业无成、生活空虚,即便是身体也不会好。

5、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6、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7、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8、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9、曾国藩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贤。在家风方面曾国藩一直保持严格和节俭的美德。他自己总结说:(曾国藩名言慎独)。

10、理学大家朱熹也言:“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11、他在《曾国藩诫子书》上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12、在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十一日给家乡的四位弟弟的家信中,曾国藩写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住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曾国藩要求家中的子侄从小要和农家子弟一样,养成劳动的习惯。把“习劳”二字作为自己修身的重要内容且用以严格约束子弟,固然与曾国藩出身农家、从小受到祖父和父母的影响有关,但更主要的可能是出于他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信念和个人阅历的智慧。

13、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4、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15、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16、翻阅曾国藩日记,随处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记载:“细思修己治人之道,果能常守‘勤、俭、谨、信’四字,而又能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自然寡尤寡悔,鬼伏神钦,特恐信道不笃,间或客气用事耳。”“细思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前此所见之‘勤、大、谦’……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勤能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倘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

17、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8、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19、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在日记里写道:“昭然若发蒙也”。

20、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21、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22、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23、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4、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自省,决然去之。

2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 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 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 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26、夫为善易,积善难。士之于善也,微焉而不厌,久焉而不倦。幽隐无人知而不间,招世之疾逢时之患而不变。是故根诸心,诚诸言行,与时勉勉,不责其功夫,然后亲友信之,国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积未至,其畴能与于斯乎?——曾国藩

27、他之所以在官场顺利,“慎独”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他谨慎行事,三省吾身,慎独戒备,自在清净,对欲望很克制。

28、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29、人生在世,个人不可成事也。欲成大事,须营运关系,借他人之力以成自己之事。译:(人生在世,单个人是无法做成任何事的。凡想做成大事者,都必须经营好自己的关系网络,学会如何借别人的力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30、对于“诚”的解释,曾国藩有句最经典的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真诚的重要性:老天讨厌并会惩罚那些虚伪、投机取巧的人,所以我们要以诚待人接物,这样便会使我们人事通达!

31、从湖南省湘乡县那个小山村,初次进入大城市,一切都是新鲜的。不到三十岁,正是心性未定的年纪,加上他天性幽默,善于交际,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社交上。交友、喝酒、下棋、吃肉、读书时间太少。

32、第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

33、“慎独”二字,在《辞海》上的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34、所以,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给自己制定了修身十二法,每日静坐,早起,写日记,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修行。

35、8副修身处世对联||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36、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37、天下事总是在局外呐喊无益,必须躬身入局。译:(对天下的事而言,总是在局外空喊口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必须自己亲身在局内践行参与才行。)

38、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39、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40、一是坚持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他从(1839年)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

41、曾国藩语录: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为人不可过于聪明。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不可轻率评讥古人。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另起炉灶,重开世界。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时。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42、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坦荡胸怀,是至高的修身境界。古语有言:“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43、北宋司马光,为了编写《资治通鉴》,提供给皇帝做治国参考。历时十九年,先后查阅几千卷藏书,三百多种史学著作,草稿堆放了整整两间屋子,他的儿子后来翻看草稿,发现居然没有一个潦草的字,可见司马光对待此事的庄重严谨。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44、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45、“修身”是中国传统士人成长过程中贯穿其一生的重要环节。《大学》里有这样的论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在这里,把“修身”作为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人格的基础,即一切事业的成功“皆以修身为本”。曾国藩提出的“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条修身要则,既有对前贤的继承和吸收,更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省悟。

46、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4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48、中国人的九大处世哲学: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

49、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50、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51、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52、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