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代表作
1、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
2、法国巴洛克晚期作曲家。今天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大键琴音乐,但拉莫在当时也是出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歌剧作曲家。父为当地管风琴乐师,望子成为律师。
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4、彼时,雅典已经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地方,他得到了两次申辩的机会,只要他能打动超过半数的人,就能得到赦免。但以小编的揣测,那时候的的苏格拉底压根没想为自己申辩,而是更想借助这个平台去放大自己的声音。
5、12:莫言,代表作《红高梁家族》《生死疲劳》。
6、5:雨果,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苏格拉底代表作)。
7、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读尼采是一种时髦,似乎不知尼采,各种沙龙是无言以对的。好像那时追尼采如同今人追周杰伦。
8、1:鲁迅,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祝福》等。
9、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临死前的画面。画中的苏格拉底右手准备接过毒芹,左手食指朝天,四周是一些不忍他死去的人,有的掩面,有的皱眉。
10、6:托马斯•哈代,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11、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
12、2:司汤达,代表作品《红与黑》《巴马修道院》。
13、欧:我想我们不得不将这一行为放到正义一栏中。
14、晚饭后读梁平的组诗《成都词典》,读着读着就开始想家、想陈年往事。那个雪夜,我踏着若隐若现的月光,走了二十多公里才回到家里。那一年,村里还没有通柏油路,但积雪并未融化,背着行李、踩着薄雪,经过一个个寒冷的村庄,到家时已经下半夜了。村里没有声音,也没有灯光,但积雪把村庄照得一片洁白。林哥家的老黑跑到桥头迎接我,老娘站在屋后的杨树下。家里的老屋坐落在路南沿,大门朝北开,门外有一棵合抱粗的小叶杨。无论离家还是回家,老娘都站在那里看着我,即便到了深夜也不例外。很多年后老娘离开了,我顿感自己成了孤儿。
15、苏格拉底从而转向了神学与道德,他的神学成为了基督教上帝存在的有力论证;他的“善”,让他成为了后世道德的先师,人生的楷模。这就是后世为他立传,为他注释的原因,而他自己却述而不作,乐享其成。他比我们的孔子还牛,孔子晚年还写了《春秋》,整理了《诗经》,孔子的述而不作是,我只讲述前人先贤的东西,也就是“吾从周”,周之后礼坏乐崩,不值一提,我们要回到周人,回到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乌托邦时代。孔子在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在为往世开太平。
16、一个夏天,他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邻居都很纳闷,这房子怎么会使他满意呢?“您这么一个大人物,却把自己的房子盖成这么一个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吗?”“确实没有什么道理。”他说,“不过这个地方虽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将会认为自己是快乐的。”
17、2:列夫•托尔斯泰,代表性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18、 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19、詹老师首先探讨了研究苏格拉底的史料问题。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述,后世对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都是根据其同时代人的记载展开的,其中最具影响力有阿里斯托芬的《云》、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一系列对话录,而它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描述各有不同,其中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记载被看作是最具学术价值的。学界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关系存在各种不同看法:1)柏拉图著作仅仅体现了统一的柏拉图哲学,不涉及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2)柏拉图每篇对话录都是独立的文学作品,每一篇中苏格拉底都是特定的虚构角色,不可能从中总结出“苏格拉底的哲学”;3)认同柏拉图哲学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但不能将其早期思想关联到历史上的苏格拉底;4)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中晚期作品则主要是柏拉图自己思想的阐发。詹老师认同最后一种观点,并且介绍了美国学者弗拉斯托斯关于此问题的观点。早期作品的特点在于以对话的方式寻求定义,借苏格拉底之口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反驳,最后以无解告终。
20、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东西方分别诞生了三大足以影响各自世界千年的人物,东方是孔子与释迦摩尼,而西方就是苏格拉底。
21、3: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22、泰勒曼(G.Philipp Telemann):
23、1:显克维支,代表作《十字军骑士》《旅美书简》。
24、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对真知和至善的执着追求。在最后的申辩中,他说,自己就像雅典城的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宁可得罪所有人,宁可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处死,他绝不能违背神谕,停止哲学思考和讨论。
25、接下来詹老师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也就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是柏拉图“理念”的雏形,但是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詹老师对普遍定义和理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并且根据《斐多》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自白说明了苏格拉底如何超越自然哲学家的局限而为哲学引入“善”的原则或终极因。苏格拉底为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或观念论(Idealism)开辟了道路。
26、6:张爱玲,代表作《倾城之恋》《金锁记》。
27、7: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
28、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
29、6:斯坦贝克,代表作《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伊甸之东》。
30、3:赫尔曼•黑塞,代表作《荒原狼》《东方之旅》。
31、苏:好吧,现在假设我们将讨论限定在朋友上面。设想一个将军所带的军队士气低落,组织混乱。假设他告诉士兵们预备队即将到来,欺骗他们接受这一信念,使他们摆脱沮丧,并赢得了胜利。这个欺骗朋友的例子怎么样?
32、因此,尼采的书是紧俏的。记得我一同学多次要求我到复旦图书馆給她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她的杭大找不到。同样复旦也被人借光了。她那时在倒追一个男生,男生想读此书。后来却在同济图书馆发现有,那里理工生多不识尼采。
33、5:欧•亨利,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近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
34、这幅画让小编想到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十二使徒在画中也是形色各异,陪同着耶稣渡过最后的时刻。他们的结局也是一样,苏格拉底与耶稣都死了,留下的是不朽篇章。但其实,苏格拉底本可以不死的。
35、从数字上来看,苏格拉底得到的票数并不算糟糕,如果在第二次申辩中他能诚恳一点,微微的低一些头,或许就能逃脱厄运。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苏格拉底第二次的申辩要比第一次还要出格。
36、8:肖洛霍夫,代表作为《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37、当他在得罪人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之时,他毫无意外的被送上了法庭,罪名是腐蚀青少年与亵渎城邦神灵。
38、4:左拉,代表作品有《萌芽》《小酒店》《金钱》等。
39、蒙特威尔第跨坐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交替的门槛上,然而“巴洛克盛期”乍到,又冲毁了这位伟大威尼斯作曲家所代表的乐派。在文艺复兴末期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还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作品和牧歌。
40、 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
41、1:高尔基,代表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42、他与孔子是相反的,孔子善于回答问题,而苏格拉底善于提出问题。他总是不断的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如人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有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以什么来判定?
43、苏:那么,假设一位将军必须处理某个对其国家犯了极大错误的敌人,如果他征服并奴役这个敌人,这样做错了吗?
44、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45、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是恒定的,这个本性总是追求着自己好的生活,即“使灵魂尽可能地善”,也就是追求幸福。人们选择去做的事情,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坏事”,做的人也一定认为是能带来幸福的。比如小偷在行窃的时候,也是希望以此获得幸福,只不过这种对幸福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一个真知的问题,只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真正符合人性,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46、金锋的艺术创作总是呈现出某种“深思”,这种深思在近期的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作品观念表达与现实安全性的平衡上。由于现实安全性的愈加逼仄,金锋的这种平衡滑向了安全性的极端,以至于作品观念表达无法像他以前的许多作品(如《秦桧夫妇站像》、《孔子哭了》、《马家爵在上海宾阳路》、《以拍摄电影的名义》、《招牌》等)那样与现实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也即自由问题)建立内在深刻的联系,从而也就无法在现实问题语境中呈现出应有的张力。尽管我可以理解对所谓安全性的考虑,但作品丧失了当代艺术最重要的问题针对性以及导致张力的迷失确是事实。
47、因此,金锋的这个作品确实是安全了,没有深刻指涉体现人的特定存在问题(自由问题)的特定社会问题嘛,安全是安全了,但作品实际上就像他的《为石狮界开设的高等数学课》作品中的狮子那样也不会“吼叫”了。看来金锋开设高等数学课想让“狮子”恢复“吼叫”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精通高等数学的金锋自己都不会“吼叫”嘛。令我奇怪的是,金锋的作品拿什么向苏格拉底致敬呢?苏格拉底的人生行为和话语,尤其是他为自己的申辩行为和申辩词,都是有深刻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苏格拉底勇敢而又决绝地以神的旨意(终极价值)像牛虻叮牛一样践行一生的追问真理(真相)以唤醒人性、最后以被雅典荒谬的民主审判判处死刑、而自己却又坦然接受审判结果、欣然而又傲然拥抱死亡为结局的行为悲剧,倒像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的问题主义行为艺术。而金锋却拿着苏格拉底的头像、话语及相关物品如此简单而又安全地所谓“示众”(金锋将展览比喻为“示众”)——向苏格拉底致敬,未免显得太过轻飘了吧,苏格拉底会接受吗?而金锋还要与苏格拉底如此深刻地对话讨论“何为当代”,特别强调“当代”的“问题针对性”、“问题棘手性”、“问题麻烦性”……但金锋的作品有如此“当代”吗?
48、2:杰克•伦敦,代表作《马丁•伊登》《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海狼》。
49、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50、他也总有办法将你给出的答案进行否定,然后以吊打的方式动摇你的认知。比如你说,偷窃是恶,这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式的回答。但苏格拉底会说:那我偷盗了一个准备自杀者用来自杀的武器也是恶吗?
5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2、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雕刻家,母亲是个助产婆。父亲让他继承父业,据说他在雕刻上还颇有造诣。然而,对哲学的热爱让他放弃了雕塑。他一生中花了很大部分时间在大街上、市场上和体育场同各种阶层、行业、年龄的人讨论哲学——这也是当时雅典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闲逛闲聊中度过,工作基本都由奴隶完成,自由民工作被认为是不光荣的。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自述他这样做的原因来源于德尔斐的神庙中的神谕:世上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他说自己十分困惑:明明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可能撒谎,于是他只好到处探访被大家认为有智慧的人,来检验这条神谕。最终,他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并没有智慧,但他们却还自以为有智慧。最后他得出结论说:神的意思是,唯有苏格拉底那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聪明的。
53、加西亚•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54、而苏格拉底的述而不作,是真的述而不作,是彻底的躺赢。他只管辩论,其他的事自有信徒和学生们去做,所以他比孔子还牛,他在西方人的眼里,类似于孔子在东方人心里神圣的地位,他们同为人类早期的精神导师,和伦理学的鼻祖。苏格拉底的神,既有造物之神,又有心灵之神的双重含义,他一生听从神的旨意。在神学方面,他吸收了传统希腊俄尔甫斯教的,灵魂不死投胎转世的思想,传统神学把肉体看做灵魂转世投胎的一个个驿站,而苏格拉底却把肉体看做困顿灵魂的囚车和皮囊。
55、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56、欧:那样做当然完全正确。但是我想你是在谈论欺骗或者虐待朋友。
57、还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展现了苏格拉底的过人品格。《会饮篇》中描述了他完全不为美貌所诱惑,在战争中英勇善战,忍耐力惊人:无论对饥渴还是寒冷的忍耐,都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在冷得可怕的冬天,他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却比那些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人更若无其事。他为了追求哲学放弃了让自己生活富足的机会,一生生活在贫穷中。在政治生活中,不管是要对抗僭主还是大多数人的意志,他永远毫不动摇地坚持真理。所有这些,都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对追求真知和至善的完美诠释。
58、报告结束后,方老师给出总结点评,在场同学们提出理念是否有可见和不可见之分、柏拉图是否仅仅延续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没有独创性、苏格拉底是否区分了命题性知识、亲知和能力之知、如何看待技术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关系等问题,詹老师一一给出回答。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59、针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詹老师主要强调了“灵魂”(psyche)概念的重要性,因为苏格拉底使“灵魂”不再表示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精气和宗教意义上的神灵,转而表示作为理智和道德品格之承载主体的“人格”或“自我”,这样就为精神哲学或道德哲学开辟了道路。詹老师最后简要讲述了美德和知识的几种可能的关系模型,涉及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学说的转型。
60、希腊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严群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