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的古诗四句
1、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辞。——司马光《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2、是则官家縻好爵,此生只合饭胡麻。《夜宿山庵》宋陈必复扣宿精庐旋启扉,佛香未冷坐多时。
3、杨柳“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5、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7、经过千锤万凿才走出深山,熊熊烈火烧炼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8、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和煦的阳光从竹林的叶片枝杆中洒下了千丝万缕的金线,为竹林增添了生机。
9、1丈夫志四海,万里尤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0、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感到迷惑,有德行、恩情的人不会感到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感到畏惧。”
12、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3、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关于竹子的古诗四句)。
14、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5、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16、353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墨竹图题诗》)
17、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18、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19、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20、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21、食笋诗唐·白居易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竹里清·蒲松龄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咏竹清·吴昌硕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22、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也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23、在白居易看来,竹子不用制作成乐器,也不用制成钓鱼竿。待到花草全部凋零后,下雪时来欣赏它,别有风致。在诗人看来,竹子有着出尘的风致,他物无可比拟。
24、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
25、 当春风还没有融进残寒时,新竹笋就让春风拂去层层笋衣,逐渐换上一身嫩绿的新装活像天真活泼的姑娘,亭亭玉立在一片春光中。竹子长到一丈多高,就开始长叶子,刚长出来的叶子是翠绿的十分鲜嫩。到了天高气爽的秋天,竹子换叶了,黄叶纷纷落叶,秋风吹来那竹叶漫天飞舞,很壮观。
26、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27、(白居易:《观刈麦))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28、和耿天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玉润明信好冠,错力剜出鲜纹干。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29、 村舍外,古城旁。——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0、——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31、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春江晓景宋·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2、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33、古代的时候,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因为桑树都是父母种的,所以桑梓借指故乡。
34、郑燮这首《竹石》,是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的。开头的两句,显然是描写竹根。“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紧随其后,叙述生长位置的一个“破”字,又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竹子所处的环境之险恶与贫困。读完这两句,读者已经对生存如此不易的“竹”肃然起敬了。延续下来的第四句诗,又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神采、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的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移。不难想像,在本诗的映衬下,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已经栩栩如生,很有立体感,充满生命力了。诗句和画面互相配合,的确形成了统一的整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使人浮想联翩。应该说,这首作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读着这首诗,一个不向恶劣环境屈服,不被艰难痛苦吓倒,积极进取、刚毅正直的诗人,像“竹”一样站立在读者面前。人们今天引用这首诗,多是比喻人“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坚定立场。赞美竹子的名句描写竹子的优美句子
35、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36、30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欧阳修《浪淘沙》)
37、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38、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39、诗的前四句摹写竹之形状,但写的角度却极富于变化:二句一俯一仰,一是下写竹子入水之态,一是上写竹笋抽空之影,这是直接写竹;四句写笋径露华、霜根苔色、是以露、苔衬竹,是间接写竹。但是不管是直接写还是间接写,都并非出于悬空虚拟,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境地,是诗人置身其间的观察、摹写。
40、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唐·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41、《严郑公宅同咏竹》是杜甫的咏竹诗,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写新竹初长,突出其嫩。“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写竹影给人带来的享受,竹的颜色十分碧绿,投映在书衣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移过酒器,使美酒显得更加清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描写雨后的竹子。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涓涓”在这里形容经过细雨冲刷后的竹之清白、清新的样子;“细细”则写竹子的清新之气。这两组叠词,既可摹竹之声,又可摹竹之色,使竹子的形象,更加富于艺术魅力;且使得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作者身居如此清幽的环境中,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表达要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42、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
43、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
4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宋.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45、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46、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磨:折磨。
47、孔子说:“智者以水为乐,仁者以山为乐;智者懂得变通,仁者心境平和;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48、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49、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50、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51、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明.徐渭《风竹》
52、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53、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5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5、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56、衡阳道中二绝宋·范成大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57、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勃《送卢主簿》
58、看来文竹是精通天文地理经史子集的全才植物了。竹,是修竹的竹,是有气节有品操的竹,是苏东坡以前以后的文人们都离不开的竹,是林妹妹潇湘馆里洁身自好的竹,是郑板桥眼中、胸中、笔下凌霜傲雪的竹。
59、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