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诸葛亮诫子书写作背景25句集锦

诸葛亮诫子书写作背景25句集锦

诸葛亮诫子书写作背景

1、 “宁静”是“静”,宁静才能致远。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要“静”。胸中没有“家国”,只有私欲,有目标但只是口头上的,行动上是为了私利私欲,何以为天下?何以实现远大的理想?怎么才能走远?斤斤计较走不远,投机取巧终将会受到法律和人民的审判!

2、a.       诸葛亮用了六个分句,言简意赅的把“静”基本论述清楚了,那这两句话你认为多余吗?

3、我们可以对比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老洛克菲勒当时陆续成文,也远没有到交代后事的时候。所以虽然那38封信是他毕生真知灼见的精华,但仍不可避免的有自我表达的意味在里面。(诸葛亮诫子书写作背景)。

4、然而,他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拳拳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一篇——

5、“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6、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7、有一个国王,丢了一块非常贵重的表,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8、明确志向,通过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因此静是实现志向的途径。

9、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0、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11、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的人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聪明沦落——方仲永。聪明有余,学识不足。寄予厚望。亲身经历)

12、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读一读,说说那一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3、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只有对外界的欲望少了,才能做到宁静。

14、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15、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学的结果。很多人在寻找自己合适做什么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多的时间,以为发现了自己的天才后,以后就一顺百顺了。但从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到把它做好的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16、   二读读美:读节奏。(注意句子间的停顿。)

17、   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会懂吗?如果你是这位儿子,你会有何想法、有何感触?

18、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后记

19、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0、当然,这句还是从反面鲜明地指出珍惜时间的重要意义,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21、   围绕“诫”,读出文章的体裁,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

22、如何读懂《论语》这部经典:古人是如何说?今人当如何做?(下)

23、《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24、在烽烟四起的三国乱世,在夹缝中用计谋生存已属不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