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三字俗语44句集锦

三字俗语44句集锦

三字俗语

1、1(纸老虎)指表面强大而无实际本事的东西。

2、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

3、白话释义: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4、(饱眼福)看到想看而又难以看到的东西,并看个充分

5、赶浪头:指跟在大众后面做一些适应当前形势的事。

6、出处:《南唐书.彭利用传》:“俗谓之掉书袋。”

7、(方寸地)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8、打闷棍:乘人不备,用棍打昏,掠夺财物。比喻攻击别人且使人无法申辩。

9、烂摊子:比喻秩序混乱、不易收拾整顿的局面或单位。

10、(方便门)佛教语,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便利的门路。方便:便利。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漳州罗汉桂琛和尚》:“所以诸佛慈悲,见汝不奈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11、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12、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13、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和纠纷的事。

14、打牙祭打哑谜打掩护打游击打圆场打招呼打嘴巴大包单大帽子戴帽子

15、打冷枪:在人没防备时开枪射击,比喻暗中伤人。

16、(落水狗)比喻失势的坏人。如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17、磨洋工:工作时拖延时间,也泛指工作懒散拖沓。

18、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常用的三字俗语和典故二(露马脚)

19、(帮倒忙)指主观上想帮忙,实际上却起了反作用

20、半瓶醋——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某种技术只了解一点儿的人。

21、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缩略语,指粗心大意的人。

22、点鬼火垫脚石掉份子掉枪花掉书袋吊膀子跌跟头顶梁柱定调子丢包袱

23、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24、(打圆场)调解纠纷,从中说和,使几方面都能接受,从而使僵局缓和下来。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亏得和尚打圆场,好容易才把那女人劝下的,所以同了他来。”

25、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26、试金石——比喻可的考验人的方法,也指对事物的可的检验方法和依据。

27、(吃白食)白吃别人的饭,光吃饭不工作,吃东西不付钱,也指不务正业专靠讹诈为生。

28、10(下马威)原指官吏刚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显示出来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要压倒对方的威力。

29、(吹鼓手)旧时婚丧礼仪中吹打乐器的人,比喻专为别人捧场的人。

30、收摊子手头紧手头松梳辫子输一着书生气耍把戏耍笔杆耍贫嘴耍威风

31、(墙外汉)指非局中之人,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术的人。出自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慕容垂歌辞》:“我身份自当,枉杀墙外汉。”

32、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33、绵里针: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34、(蠹书虫)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出自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35、榨干油炸了酱炸了窝摘帽子摘挑子占便宜占上风站住脚障眼法找岔子

36、卸包袱新大陆寻短见压台戏烟幕弹眼中钉演双簧阳关道腰杆粗摇钱树

37、马蜂窝:比喻难于对付的人或能引起麻烦和纠纷的事。

38、试金石:比喻可行的考验人的方法,也指对事物的检验方法和依据。

39、一时三刻、接二连事不过三思而后行、三宫六院、三五成群、三长两短、垂涎三尺、三句不离本行、一问三不知、三妻四妾、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新官上任三把火、

40、玩得转万金油伪君子乌纱帽无家教西洋镜吸血鬼瞎操心瞎指挥下毒手

41、打光棍、老一套、小老样、绊脚石、丢面子、倒插门、千里眼、打算盘、吃不准 、要面子、书生气、吃不消、钻空子、走着瞧、摸不准、露一手、留后路、卖人情 、不开眼、想不开、不大离、靠得住、吃得开、不老实、顺口溜、玩得转、出洋相 、干瞪眼、关系户、门外汉、老相识、怕动弹、闲不住、不乐观、吃老本、死胡同 、看不开、吃不开、死对头、划得来。

42、(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3、和稀泥: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