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1、(2)差异着的事物、要素、性质和关系等必须共有一个共同的维度,才能测量事物和性质是否具有两极性,叫做共维。一张填好的某某人体格检查表中有许多项目,填表人的出生年月与他的身高体重的差别找不到一个维度使它们构成两极性。
2、就此而言,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不可能的。从主观的角度讲,那个时代的黑格尔主义者寄希望于革命并且憎恨资产阶级秩序。布勒东和萨特最终都不得不走上这一必经之路:与共产主义者的结伴同行。然而,由于他们和马尔罗在同等程度上是浪漫个人主义的拥护者,他们与此同时无法完全忍受这种结伴的心理后果。以最具代表性的萨特为例(他并且还步入了共产d的无产阶级现实变得暧昧不清的时代),上述矛盾的处境引发了一项巨大的工程(这一工程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先驱,尤其是在德国),将马克思主义本身纳入主观唯心主义。这一次,黑格尔通过颠覆马克思主义的颠覆卷土重来,就像是一部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撞得脚朝天的机器。这就是被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始末,其中心范畴是异化,其命运取决于青年马克思的一篇关键文章:《1844年手稿》。在这里,科耶夫的课程还是能发挥作用,因为他强调将主奴辩证法进行到底之后所能的生成的劳动范畴,这一范畴是焦点,它能从表面上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自我意识的各种化身焊接在一起。
3、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4、黑格尔矛盾辩证法有两个论题:(1)运动的本质就是矛盾,“某物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它在同一个‘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2)存在的本质就是“某物”(Something)与“他物”(Others)的对立统一。因此Something和Others可以归纳入对立统一的概念中,从而使对立统一成为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或普遍规律。从逻辑和科学哲学的的观点看,第一个论题完全违反数学哲学的公认的点、线、面等理性抽象原则,并导致任何命题都是真的那种诡辩论。第二个论题混淆“差异”与“对立”的概念,陷入亨普尔归纳悖论,顾德曼蓝-绿悖论不能自拔。这两论题是黑格尔的致命伤。由于许多年轻教师同时教授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这两门学科结合起来,分析清楚这两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观点)。
5、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6、a=dv/dt=lim△t→0△v/dt。它不但没有只描述了运动的结果和运动的自身,而是用瞬时加速度描述了运动的规律性和动力学,根据牛顿力学运动第二定律;
7、(3)而且运动的物体在这一个极限点上还有一个瞬时的加速度
8、《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黑格尔著作集》中文版主编张世英曾提出:“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他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时代。黑格尔去世后,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大多对其哲学采取批评的态度,但正如他们当中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西方现当代哲学离不开黑格尔,许多伟大的哲学理论都源于黑格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黑格尔名声的浮沉,其思想影响的起伏,都说明其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即使是在它遭到反对的时候。黑格尔哲学体系之庞大、著述之宏富、思想内容之广博和深邃,在中西哲学史上都是罕见的。黑格尔特别熟悉人类思想史,他的哲学像一片汪洋大海,融会了前人几乎全部的思想精华。尽管他个人文笔之晦涩增加了我们对他的哲学作整体把握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不懂德文的中国读者来说,这种难度当然更大一些。但只要我们耐心琢磨、仔细玩味,这气象万千的世界必能给我们提供各式各样的启迪和教益。”
9、(2)1972-1975:第二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1970年8月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学习中西哲学史和批判先验主义天才轮的指示。由此开始了批判林彪的第一阶段。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黑格尔的介绍占用了很大的篇幅。张世英在1972年的新作《黑格尔的哲学》(在本书中我们译出其中一章)一方面能被用作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明确地加入到与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斗争中,这些思想家为黑格尔保守的一面增添光彩,并对于历史进步的遗迹采取蒙昧主义的蔑视态度。
10、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经过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无限地发展下去。因此说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11、第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
12、第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13、辩证法研究思维的过程,主要研究过程中概念之间的矛盾,所以辩证法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同,而这种矛盾是概念间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14、如大家所知,是阿尔都塞将靶子集中到之前被唯心化的马克思主义上,贬低《1844年手稿》时的青年马克思,并将黑格尔变成绝对的反面教材,甚至于作出这样的定论:在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断裂,这一点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15、(1)假定P&非P这是前提,对(1)进行合取除去得出:
16、那么,这公式表明,运动的速度有多大?无限大?这无论在数学上还是力学上都是无意义的和不可能的。可惜黑格尔的哲学继承者们并不了解数学哲学的点的抽象(欧几里得提出,公元前300年)、极限论(如柯西(Cauchy)1821年出版的《分析教程》中论证的)与实数连续统(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于1860创立的)是什么意思,与这个问题有什么关系,第二次数学危机是怎样获得解决?而认为可以用矛盾论来解决。所以例如列宁《哲学笔记》,在读到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讲到芝诺悖论时,就读到这样的语句:“当我们一般地谈论运动的时候,我们是这样说的:物体在一个地方,然后向另一个地方转移,既然物体是在运动,那么它就不再在第一个地方,但也不在第二个地方。如果它在第一个地方或第二个地方,那它就是静止的……运动。意味着物体在一个地方同时又不在一个地方;这就是空间与时间的不间断性,——正是它才使运动成为可能”。列宁在这段话的旁边划了一条线,写上“注意!”“对!”然后就做了自己的如下概括:
17、(1)他们对于什么叫做静止没有做出概念的分析,就使用它来做出种种推论。其实,所谓静止,指的是无论怎样短的时间间隔里物体质点只在一个地方。所以,说“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点”不能说它是静止,而在“另一个时刻它又在另一个地点”不能说这表达的是静止的总和。在黑格尔的时代,微积分还没有建立在极限论和实数连续统的基础上,至少对于黑格尔来说,情况是这样;他不知道无穷数列可以收敛到一个极限点,他才犯了这个错误,至少在科学上是这样。
18、第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
19、(3)差异必须组成某种极性或两极性。典型的特征是事物性质、作用、倾向的某种相反性,表达为数轴上的两端点,数轴上的差异点是无限的,它包含了相对有限的极点。
20、第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21、第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22、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
23、总之,辩证思维是一种解释力非常强大的思维方式,但我们也需要警惕陷入“相对主义”的陷阱,很容易把辩证思维当成一种诡辩的工具,甚至合理化现状,这也是很危险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24、这一肃清工作在那个年代(1963-66年)曾有过积极的效应,它远远地得到以当时的教条形式与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中国人的支持。阿尔都塞令马克思主义重新获得某种严厉和斩钉截铁的态度,使它从主观主义的传统中脱离出来,并将它作为实证知识重新扶上台。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和黑格尔,由于其片面的形象,成为众矢之的,并由此受到提防:无论是阿尔都塞还是萨特都对《大逻辑》中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熟视无睹。以至于马克思,由于被调整到结构主义概念中,他在科学上有多受益,就在阶级历史性上有多大的损失。五十年代的黑格尔化马克思是一个思辨形象,但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六十年代的反黑格尔的马克思是一个学者,但注定只能被用于学术讨论会。或者,用哲学的话来集中体现这一非此即彼:黑格尔式的马克思属于唯心辩证法,反黑格尔的马克思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25、(1)差异必须处于统一体中并发生现实的相互作用。我与慈禧太后有差别,但不处与统一体中并发生现实的相互作用,所以不组成对立物,尽管我是男人她是女人,在这一点上有本质差别。。
26、 巴迪欧在文中对阿尔都塞的攻击,散发着那个年代法国激进青年浓郁的中二气息。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巴迪欧特别强调了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黑格尔,预示了一种新的唯物论立场的形而上学。
27、(命题2)对于所有的x如果x不是黑的,则x不是乌鸦。记作:
28、矛盾哲学的意义大家知道,特别是在战争与革命时期。但差异哲学或差异协同定律包含和超越矛盾哲学,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辩证法哲学需要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吗?这问题是欧陆哲学首先提出来的。
29、绝对理念首先是逻辑地演进,从纯粹的存在、按照否定的原则一直发展到绝对理念,完成了理念的自我认识。
30、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负、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等等)。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31、第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32、康德虽然提出了先天和对象结合的先验逻辑,但是并没有很在意这个这种“先天结合”如何构成逻辑的内容,黑格尔的客观逻辑考察的恰恰是思维形式本身是否先天具有内容/质料上的规定性(也就是下文所说的,思维本身的规定,这个规定不再是外来感性刺激赋予的杂多)
33、参考《小逻辑》81“直接的感性意识,因为它同时包含有思想的成分,所以局限在质和量的抽象范畴。这种感性意识通常被认为是最具体的、因而同时也常被看成是最丰富的的。但这仅是就其材料而言,倘若就它包含的思想内容来看,其实可以说是最贫乏的和最抽象的。”
34、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组成的纽带。
35、我们现在首先来研究一下对立(相反)与非对立的差别的区别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黑格尔等人的矛盾辩证法是怎样使用对立的概念的。
36、“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在J·狄慈根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37、张志伟:目前,我国黑格尔哲学研究的成绩,首先就是比较可靠版本的黑格尔全集正在翻译之中。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批海外学成归国的年轻一代掌握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比较充分的研究资料,并且相对而言了解最新的学科前沿,因此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学术论文多了起来,而且都比较有深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出版。当前,英美哲学在国际学术界处于强势的地位,而英美哲学普遍对黑格尔哲学不感兴趣,所以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很可能将成为国际黑格尔哲学研究的重镇。
38、其次,两种对立和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于一个事物中。
39、黑格尔在法国的意义,首先并尤其在于用悲怆唯心主义来反对科学唯心主义。从这一意义上,他的侵入对时代所作出隐秘的见证,并且在最深层的主观理想中用遭受唾弃的作家和第三国际的职业革命家这一双重形象(以解放全世界为事业的暴力而又机密的人)来替代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的那种有点像二级地方政府长官般的佩戴着勋章的善良形象。
40、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各派论争之风盛行,哲学家们都比较注重争论的技巧和方法,这时,人们把论证或分析命题中的矛盾,以及在谈话中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辩证法。
41、(2)差异不能还原为矛盾,矛盾却可以还原为差异(一种最大的差异)德勒兹说“并不是差异预设了对立而是对立预设了差异。这不是通过追查差异到它的“根基”(对立)来解决差异,相反,对立背叛了和歪曲了差异的解决。我们认为,不仅差异自身不是“已经”是矛盾,而它不能还原为矛盾,因为后者并不比差异深刻,而是差异比矛盾深刻。”(DR,p51)
42、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对黑格尔哲学所发表的言论以及对于他的部分作品的出版和再出版主要分两个阶段:
43、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立就是两极性。差异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两极性。差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对立面。
44、当前,推进黑格尔研究,对于我国学术界而言有其重要而独特的意义。围绕黑格尔研究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志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宏政等多位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者。
45、非P=非S(t)同时成立。但是要P&非P同时成立,在逻辑上就会导致自相矛盾命题。如果这个自相矛盾的论题能够成立,就要导致任何一个命题A都能成立。这就是诡辩论的逻辑基础。这个个推演的步骤如下:
46、这样看来,有大多数的相互差异的事物,作为实例对于对立统一规律中的谓词是“不可被投射的”。不能成为对立统一的例证。某物与他物,是一个差异的概念,它组成了全世界的所有事物,某物不是他物,他物不是某物,这个“不是”指的是他的“补”,世界的一切等于某物与他的补组成的全集。某物的他物有无限之多,它大多数不组成某物的对立面,不组成两极。且看一根数轴,有无限多个实数,只有在某种划分上才将它分成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对称性的两极。但整数中有……这些无限的数目,绝大多数都是从数值的差别来看它们的。某物与他物的关系,从逻辑上看是一个元素(或一个元素集的类)与它的补集的关系问题。这正如奎因所指出的,一个可投射谓词的补(complement)与该可投射谓词相比,是不可投射的。正电子的补是世界上除了正电子之外的所有的基本粒子。正负电子对的补可以定义为除了正电子和负电子之外的所有基本粒子,它不能作为实例来确证正负电子对的对立同一以及它们的两极性。因此,某物与他物是差异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对于两极对立是不可投射的。(见图图2)同样肯定与否定,对于客观辩证法来说,和某物与他物一样,也是一个差异互补关系而不是对立统一关系。(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