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臭氧遭到破坏、分解,大气中臭氧的浓度明显下降,在南极的上空形成了一个破洞,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灼伤人类及许多动植物。
2、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译文:要知道柳知府在这交涉方面,原本是多么的通融、多么的迁就,为什么现在完全不同像两个人一样。
4、套装一共10册,包括《成语中的智慧》6册,《成语动物园》4册,定价234元,团购价128元包邮。
5、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6、装帧也非常精美,硬壳礼盒包装,高档大气,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
7、(例句) 这两个王子;年龄只差一岁;小时候总是亲昵地玩在一起。当他们渐渐知道王位的利害时;就开始~的争斗了。
8、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9、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10、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11、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12、(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13、(例句) (1)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点资本;~;小心栽跟头。(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枉友》:“市上荞价廉;此~。
14、(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15、嗬,所有的叶子都是一个模样,书生也分不清楚,哪片才是螳螂遮蔽身体的叶子了。情急之下,书生把整个枝头的叶子都摘了下来,然后背起叶子,哼着小曲儿回家了。
16、出处:《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17、顷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
18、(释义) 呕:吐;沥:滴。比喻极度劳心苦思。多用于文艺创作或研究。亦指倾吐真情或怀抱真诚。
19、很久以前,楚国有个书生,一天,他从书中得知,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身体的那片叶子,有隐身的功效。书生放下书,暗暗窃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这么一片树叶,岂不是能够拥有隐身之术?
20、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21、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22、(用法) 含褒义;常与“游刃有余”连用。一般作宾语、定语。
23、(英译) blindly copying others and making oneself lookfoolish
24、1拂袖而去: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25、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6、1旭日初升;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比喻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景象。
27、套装一:共14册,定价330元,团购价169元
28、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29、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30、(释义)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31、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32、到了战国时,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33、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34、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5、(释义) 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36、出处:《论语·公冶长》:“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37、(语出)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阮囊羞涩;行止两难。”
38、(近义) 邯郸学步照猫画虎亦步亦趋优孟衣冠生搬硬套
39、1亲痛仇快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
40、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41、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42、(解释)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途:路,道路。
43、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4、书的右侧还介绍了狗的习性、特点等相关知识,帮助孩子来理解,为什么要拿这个动物来比喻。
45、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46、出处: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复起从行,健步如飞。
47、●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多,使皮肤癌患者随之增加,并造成人体免疫系统和眼睛的障碍。此外,也可能妨碍植物生长,影响农产品生产;对浮游生物、鱼类、藻类更有非常不良的影响,破坏海洋生态。
48、(出处)清·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篇二: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49、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50、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51、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
52、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3、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北侠原是无牵无挂之人,不能推辞,同上茉花村去了。”
54、续:连接。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
55、(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56、(草木皆兵)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57、(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8、1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59、(辨析) ~和“锦囊妙计”;都形容高明;巧妙的计谋。~多指计策高明;奇妙或者能够识破对方的计谋;善于判断形势;“锦囊妙计”一般指具体的妙计;能解决突然困难;含有比喻性。
60、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61、释义:十分的奇怪,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62、(正音) 申;不能读作“sēn”。 (辨形) 申;不能写作“深”。
63、1艴然不悦: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