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座右铭尼采的话
1、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2、他撕心裂肺的呐喊确实具有非凡的唤醒力量,这种力量令人感到亢奋:即使生如草芥,也当活出尊严。尼采成为纳粹的思想教父,让世界发生了最悲惨的战争,而且战争是以灭绝“劣等人种”为目的,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希特勒座右铭尼采的话)。
3、二是人口不断增加,不增长的话生活水平势必下降。
4、普鲁士王国有两大根基,骑士的剑和教廷的十字架,所以政府对教廷工作人员家庭也有特殊照顾,所以尼采一直都过得很可以,还接受了普鲁士最好的教育。当时的大学都是神学院——远在大洋彼岸的哈佛、耶鲁早期也是神学院,非常照顾他们这些宗教界人士的孩子,甚至还给了奖学金,尼采和他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5、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6、1我宁可躲在桶子里,或者栖息于深渊之中,完全不见天日,不愿看见你这明净的天被飘过的云污染!
7、 “不管是谁,要了解纳粹主义必须先认识瓦格纳。”其实,暴君希特勒是个文艺青年,早年曾三度报考艺术学校均遭遇落榜,他也幻想过创作他自己的歌剧,所以,在瓦格纳的身上,他找到了偶像——那种集艺术和政治于一身的权力意志。瓦格纳的反犹主义、对日耳曼古老传奇的信崇以及关于纯粹血统的神话,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希特勒世界观的一部分。
8、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身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9、 为了能够达到他所希望的某些区别于传统的音色,瓦格纳甚至不惜重新发明新乐器。比如被称为“瓦格纳大号”的次中音号,一般人根本吹不响。还有低音拉号、低音黑管、英国管这些新兴又冷门的乐器,以及小鼓、低音鼓、钹、三角铁等打击乐都被瓦格纳一股脑塞进了交响乐。
10、1有许多重担,需要心怀敬仰而又宁静致远的精神来承担,因为无论多重的担子最终都会落在精神的肩上。
11、精英们主导的媒体对精英们一举一动都在美化,这一切正在被扯下遮羞布,人们已经逐渐清醒:他们离自己曾经“拯救人类”的理想和信仰越来越远;相反的,投机、好色、贪婪享乐等真实本性暴露,这不应该是人之为人应该追随的样子。
12、征服我们的人是强大的;升华我们的人是神圣的;让我们有预感的人是深刻的。
13、体验和敏感性是一个彼此加强的无限循环。敏感性不是靠读书或听讲座得来,而是一个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成熟。赫拉利举了一个喝茶的例子,从事务性的喝茶,到享受性的喝茶,感受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这样的敏感性来自一杯杯喝茶磨炼出来,品味由此产生。tastematters。这种敏感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磨炼出来的。做饭也是同样的道理,美食吃多了,自己尝试多了,就对色香味有了自己的要求。
14、 尼采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崇拜瓦格纳的“合群时期”、经典论断倍出的“沙漠时期”以及重估一切价值的“创造时期”。在他自我认定为“沙漠时期”的1876年,正是瓦格纳举办声势浩大的第一届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年份,而尼采目睹整个演出活动如同一场浮华、腐朽的社交场面,曾经光芒耀眼的偶像仅仅保留了“演戏的天才”,富裕市民庸俗的狂欢捧场,一切都无关思想,只见不断膨胀的欲望。
15、其实真实的尼采经常病恹恹的,情感非常细腻。我看他传记,感觉这人应该风格和徐志摩差不多,甚至有点女性化。后来总生病,下不了床,干脆从大学辞职了。在这时候,他也刚跟格瓦纳决裂,当时的尼采觉得格瓦纳后期的东西太群众化,太讨好老百姓,庸俗不堪,他觉得瓦格纳作品从高档艺术变成了媚俗的垃圾,所以就和格瓦纳决裂了。
16、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17、人们不相信聪明人会做蠢事:人的权利竟丧失到了如此地步!
18、离婚风波后,比尔·盖茨被微软员工爆料特別苛刻、不耐烦、无情甚至还很傲慢。在纪录片《走进比尔》的片头中,直接对比尔·盖茨给出了十分犀利的负面评价:贪婪的魔鬼,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者,缺乏耐心的乐观主义者,扼杀技术创新的商人。
19、本期《单读》从文学写作、历史叙事、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这个话题,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创作,抵御着同质化的侵蚀。
20、“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
21、吴晓波的精英主义,是他自我驱动的价值主张和生命状态,他坚持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因为要成为谁,就要和谁在一起。这个站队,他获利获益了,从财经作家到财富学者,他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圈子。
22、每个人都没有我这样的耳朵,在这种地方我说有什么用!我来那里太早了
23、男人之间天生的情感只是冷漠、不相关。但在女人之间则是真正的敌视。
24、人是在动物和超人之间一条绷紧的绳子一条越过深渊的绳子。
25、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作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对所爱的人,应锻炼他,使他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爱。
26、 说到瓦格纳的“罪”,情感生活上的混乱是很容易令人浮想联翩并津津乐道的,比较著名的桥段是他抢了得意门徒彪罗的妻子、让李斯特成了他的岳父,还让茜茜公主的丈夫路德维希国王为他“千金散尽终不悔”;至于尼采、安徒生、希特勒……散落在不同旁观者回忆录、日记中的零星证据亦是众说纷纭的“灵感”源泉。
27、不管是不是因为梅毒吧,尼采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各种病痛中度过。他不是肠胃不好,就是眼睛有问题,或者干脆虚得下不了床,当时的医生也没啥特效药,只能让他安心静养。
28、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
29、 随着瓦格纳的离世,人们都说歌剧的黄金时代过去了。空前绝后的瓦格纳让今天全世界歌剧界最大的盛事仍是上演他的作品。只要在上演《尼伯龙根指环》,不管水平如何,都会是一项令人心驰神往的创举。
30、在人工智能化的经济大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自己、看待圈外的他人、看待整体人类?
31、我们的感受不仅能提供私人生活中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比如,由谁统治国家,不是听从宗教教义或教皇命令,而是采取民主选举的方法,聆听人民对当前事务的看法,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才是最终的政治权威。
32、 于是德彪西放话,“瓦格纳曾是辉煌的落日,但人们却把落日的辉煌当成灿烂的曙光”。打着“印象派”的旗号,德彪西骄傲地宣告:“对我来说,传统是不存在的,过去的尘土是不那么受人尊重的。”多年以后,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中的和声和“特里斯坦和弦”一样在西方和声发展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代表了西方和声发展的两种路径,同时又都动摇了传统调性和声的根基,进而促进了大小调和声的解体。
33、他掀动战争情绪,他曾说“要么敌人踏着我们的尸体过去,要么我们踏着敌人”这句话看似孤注一掷,但对当时的德国来说,这句话激起了士兵的斗志。
34、支持社会民主d是英国对欧洲外交政策很多严重错误当中的第一个错误。这意味着把钱交给社会民主d领导人库尔特·舒马赫。此人是德国过去一个悲惨的受害人,他只有一条手臂,很快又截去了一条腿。他持续不断的痛苦使他变得心怀怨恨,容易激动,不耐烦,常常不讲道理。他在任何方面都是阿登纳的对立面:一个普鲁士人,一个新教徒,一个相信大政府、“大”德国的人。他拒绝承认他对德国的构想本质上依赖于苏联同意德国重新统一:对于被截掉的西方占领区,它是行不通的。同样重要的是,他拒绝承认(英国人和他一样),要取代希特勒的德国(这是新政权应当从体制内清除的毒素),真正的选项并不是按照社会民主d的路线重建俾斯麦德国,有一个全权的家长式政府,列宁主义的工业国有化的中央集权方向,庞大的、普鲁士式的官僚机构,以及对平等、一致和集体的强调。这正是苏联人为东德选择的方案,它所产生的一切不过是纳粹政府的一个激进化版本,某种程度上是戈培尔(以及最后阶段的希特勒)所青睐的版本。国家社会主义真正的对立面是个人主义,一个私人约定优先于公共约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家庭是受到偏袒的社会单位,自愿原则是至高无上的原则。
35、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两人经常谈禅论道。在前文中已经讲过两人的一个小故事,这里再讲一个两人的另一个故事。
36、除了康托洛维茨对一系列迄今被轻视或回避的资料的依赖,《腓特烈二世皇帝》还有两个特点让它备受争议。一个是倾向于把腓特烈描绘成命运的造物。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作者坚持认为“腓特烈二世更多不是试图从教义和理论中获得他作为皇帝与上帝的直接关系,而是从他生平的明显奇迹中,这些奇迹众所周知,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证明了他的皇帝人格(如果不是他的皇帝地位)的被选性”。还有就是,“它将要发生”和“它将会成为”这两个预兆般的惯用语反复出现。他忽略了人类心理学和基于政治决定因素(更不要说经济决定因素)的世俗解释。
37、弗兰克尔超越了形同炼狱般的痛苦,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重生的意义,治愈了很多人的精神空虚,在当今依然唤醒并启迪人类内在的力量,促使人们发展并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追寻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
38、看吧,尼采就是这么个自恋课课代表级别的中二少年。
39、1所有的不朽,不过是个比喻而已!不过是诗人们的花言巧语。
40、尼采为什么要说这种话?或者说,尼采为什么有反女性主义思想?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生活际遇的感受尼采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四岁时,他的父亲就离世了。此后,母亲带着一家人离开故乡:母亲,祖母,妹妹,还有两个姑姑。小时候的尼采,身边都是女性,长大后,他却成了反女性主义者。
41、但感染了这个病后,不仅会出现梅毒特有的症状,还会模仿其他病,出现难忍的头疼、关节疼、发烧、失明(贝多芬晚年失明就跟梅毒有关)和胃疼,等等,身体每个部位都慢慢出问题,最后病毒入脑,精神也错乱了。
42、但即使对他们来说,腓特烈对德意志本身的“出卖”也是一个绊脚石,更糟糕的是他属于吉柏林派以及他的反教皇政策,这在他们看来等于反天主教。无门无派的雅各布·布克哈特和弗里德里希·尼采倒是对腓特烈二世赞不绝口——布克哈特是因其前瞻性的治国方略;尼采则因为他的“天纵之才”——但他们都没有学术追随者。
43、在女人的心中,认为赚钱是男人的事情,而花钱则是她们的本份。
44、这样看来,尼采的“女人”与“鞭子”,是一种哲学化的叙述方式,与其说尼采是反女性主义者,不如说尼采在扬弃怯懦、恢弘阳刚!
45、小时候我的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可以想见年少轻狂的我曾经多么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渐渐地,生活的磨砺让我在遇到很多困惑时,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尼采的这句话和弗兰克尔的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承认,这句话击中了我的内心。我好像一下子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浪费时间迷茫和困惑,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更多地去帮助别人。
46、 两年后,瓦格纳的最后一部歌剧的剧本《帕西法尔》寄到尼采手中,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寄到瓦格纳手中,两人彻底决裂。尼采在写作《人性的,太人性的》时已深受疾病困扰,而瓦格纳得知后随即写信给医生,他认为尼采患病的原因是“手淫”,并建议尼采结婚。尼采得知后非常愤怒,将瓦格纳的言论称为“致命的侮辱”。
47、所幸尼采还有个妹妹,妹妹伊丽莎白就经常陪着他照顾他。
48、那时候提非常深入人心、而且具有预言式的号召力,人类正在进入一个阶层大分化的趋势。但是在这个趋势来临之前,新冠疫情击碎了这个世界,“精英主义”的美国依然在疫情泥沼里挣扎。精英们的思考怎么没有期待的那么有效果?精英民主d总统拜登一番操作,智商也令人捉急。
49、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50、这本书以9岁女孩安娜的视角,以自传体的写作方式,记录了流亡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冲击和艰苦童年,粉红兔是她幼时最心爱的玩具。因为逃亡无法把粉红兔带在身边,而留在了柏林的家中。自此再无相见机会。他们无比思念故土,颠簸流离、贫穷、饥饿,可是他们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渴望,音乐、绘画、写作滋养着女孩的心灵。
51、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52、后来,尼采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病痛让他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授之职,开始一个人孤独的漫游,在南欧漂泊流浪。在旅程中,尼采认识了莎乐美小姐,并为之倾倒,然而,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分道扬镳了,莎乐美还写信把尼采狠狠骂了一顿。对此,尼釆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53、“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54、喜悦能让你强大;再高兴些,无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要兴高采烈。
55、现代性推动的主要宗教革命,并不是对神失去信心,而是对人类有信心,人类能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以神作为权威和意义的源头。现代的欧洲文化,人是意义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的权威。我们不再依赖外在的评价标准,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和欲望判断。只有从人的感觉出发,才有权判断人类行为的真正意义。
56、利己主义是不是人生的真理呢?历史学家研究了人类六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得出了这样的总结:人类历史是折腾和奋斗的历史;人类既是为了生存的幸福而奋斗,也是为了生存的真理而奋斗。生存的真理是什么呢?是不是也就是生存的幸福呢?这样想的话,那就太幼稚了,就把两个问题合成一个问题了,那就把人生和世界想得太简单了。那样也把我们人类降低到了低等动物的层次。低等动物,是永远也不会考虑生存的真理是什么的,尽管它们或许也有意识和本能。生存的真理,关乎宇宙的来源和人类的目的,是我们人类的独特的问题,我们人类作为整体,必须有人思考它,尽管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去思考它。
57、读书给我更多的憩息,引导我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
58、男人们坚信自己的职业是要比其他任何职业都重要,如若不然,他就无法坚持这个职业。
59、显然,如今尼采可是成了不少鸡汤博主面前的大红人,时不时就要被cue一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己文章的权威。尽管这是有些不严谨,作为大哲学家的尼采要是知道了可能还真会觉得脸上挂不住,但在尼采的“权威”和“影响力”上,这倒也是得到了侧面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