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经典语录
1、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2、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3、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4、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7、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关汉卿》
8、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
9、1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10、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11、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2、题四老围棋图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
13、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4、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
15、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16、唇齿相依关共运,戚欣与共胜天伦。——《于谦》
17、对于体内功夫的变化,不可太着意,那样就会拔苗助长,破坏功夫的进展;但是又不可完全落于无意,那样就会神炁分离,同样无法进入修炼的正轨。好像烧火做饭,火太大则饭烧焦,火不足则饭不熟,就在二者之中求之。妙在有意无意之“中”,其中火候,须要修炼者注意领悟。
18、让人帮忙更换衣冠后,他倚着身旁的侍从坐正度过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19、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20、 (感悟):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2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2、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23、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的心控制。
24、人若著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2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6、化城寺六首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
27、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28、 (感悟):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真心诚意想做王阳明心学的信徒,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29、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
3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31、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3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33、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34、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35、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36、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38、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39、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40、老师感到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会问他这样的问题。他思考了好一会才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41、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2、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43、看到这里也许你觉得可笑,做圣贤能当饭吃,有什么用,而且做圣贤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中国泱泱华夏历史,被称为圣贤的无非就孔孟之流也,千年难处一圣贤,王阳明敢出此言,真是无知者无畏吗?
44、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45、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46、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47、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48、 故事背景: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49、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
50、以及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
5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52、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3、钵龙降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5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55、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