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绝色原文赏析
1、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采取,便发出了“印象派”,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
2、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
3、(2)李贺,《休洗红》,引自《李长吉歌诗》(北京:中华书店,1959),页163-1
4、 韶光易逝,已经许久没有踏足那西边的农地了,连老家,一年也回不了几次。那儿的油菜花应该又开放了吧,那儿的草丛约莫已经布满了整片的田野了吧。我这么想着,却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见那人、那地、那花。
5、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以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星之葬》有些书不但不宜精读,且亦不必略读,只能备读,例如字典。
6、愿来世的你可独享一份繁华,愿年年此夜,人月两清。
7、奶奶一天到晚忙很多东西:种菜,逛集市,与村民唠嗑……到处跑。记得有一次她打麻将竟忘了做饭,于是祖孙俩煮着泡面看着电视,也吃得不亦乐乎。我想,她肯定不喜欢做饭,怕耽误了她的好节目,但奶奶格外喜欢做新菜式。那时汉堡包还不流行,但我记得光酥饼夹着青菜牛排的滋味。偶尔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甜到腻的红糖水通心粉。成功与失败,都在生活里;好比菜有酸有甜,所有都沉淀下来,慢慢发酵回甘,奶奶做饭的哲理,或许在此。
8、(51)此诗第10行直接来自痖弦1960年的《坤伶》:“十六岁她的名字便流落在城里/ 一种凄然的韵律”(《痖弦诗集》(台北:洪范书店,1981),页149)。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0、“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目前全国主办单位级别最高和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作文赛事之是重要的自主招生文科竞赛。我们整理了部分“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优秀作品,供大家参考。
11、狄马探秘水浒,探的是人性之谜,社会之谜,正义之谜,如何走出历史三峡之谜。
12、和和前面讨论的《无题四》一样,《断章》自具体意象出发,结束于抽象的意象。《断章》中所有的名词都是具体的事物(桥、风镜、楼、明月、窗子),除了全诗的最后一个字:“梦”。与此相呼应的是时间的转换:第一节是白天,第二节是夜晚。至此,诗的主题呼之欲出,它应该是一首情诗,这点也和《无题四》一样。白天,诗人的目光追随着意中人;夜里,他做梦也梦见她。如果《无题四》的“镜花水月”流露出诗人的爱情观,带着一点悲观,一点洒脱。那么,《断章》的主客对换,其实表达了类似的情怀。作为主体的“你”,对叙述者抱着何种感情,我们无从知道,连叙述者本人也未必知道。正如明月无心“装饰”人的风景,“你”也无意出现在他的梦中。所有的凝望与相思,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13、作为真正的“大家小书”,被誉为“伟大的现代学术入门”经典,对于那些专业的、古典的、人文的、精深的各个领域的知识,撰写的学术大家们都能以现代的眼光、时代的回应切入,做出准确凝练的阐释。对于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健全的常识判断、完善的人格素养、一流的思维方式而言,这无疑是最佳的入门捷径。
14、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在新的诗篇中,我被这样描绘:“倚春而立,裙袂飘飘,诗意的红,点燃一树春光。”
15、对政治的哲学思考,超越政治现实,深入人性的根本,涉及对政治的本质、政治的意义、政治的正当性基础的探寻。
16、月光明净澄澈,竿竿绿竹翠色分明,从没有枝蔓纠缭,从来都是明净独立,有悠远的风轻轻掠过,月光下的翠竹枝节点点生光,幽雅的香气如丝如缕般扩散开来,汵汵的琴声像玉石相击,那人曼声长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吟诵之声伴着幽雅的香气与清越的琴声传出很远,直传到人心里去。那么简单地表达,那么清明的心思,是君子独醒独行,独立人间的清醒与自持,那月下琅琅的翠竹从春天的破土而出到夏日的傲然独立,是君子由少年的锋芒毕露到成年的审慎自持,是顺应四时世事的成长与蜕变,所坚守的是一颗不随波逐流的心。
17、《归》(1935年作)一诗里,视角从作为主体的人——看望远镜的天文学家——转移到“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类似如此,在《白石上》(1932年作)里,当讲完传说的爱情悲剧后,诗人回到现实中来,但只是为了引导读者朝远方看:“一边看远山/渐渐地融进黄昏去……。”(44)拉远的视角让人想起中国山水画里,中心不是人而是开阔雄伟的山水。同样的手法也可运用在时间的处理上。如前面讨论过的,时间在卞之琳的诗里经常以河流或海洋来表现。把焦点从叙述者转移到远方的一点——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时,诗人创造了他目标中的非个人、不确定的气氛。
18、除了运用的手法与现代主义相似外,卞之琳还有两个特殊技巧有助于非个性化的构建。第通过把焦点从近距离拉远,诗人减低对“我”的注意。例如,《路》(1937年作)回首过去走过的足迹,它以这两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