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
1、不仅是以上两方面,欧阳修之所以可以促成古文运动的成功,还有一点十分关键,这就是他敏锐的识人眼光,要想改变社会的文风,一个光杆司令还有点势单力薄,所以欧阳修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进,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以及王安石和曾巩,都曾得到过欧阳修的指导和提拔,正是团结了这样一批出色的文人,古文运动才在宋朝获得成功,所以唐宋八大家中,人物的时间分布,才会如此集中,然后再给韩愈、柳宗元两位前辈,一个名誉称号。特别是欧阳修和苏轼之间,还流传着一段佳话。说当时年轻的苏轼,刚刚从四川来到京城,当他的文章被拿到欧阳修面前时,欧阳修感慨地说: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后来这就变成了一个成语——出人头地。从此之后,苏轼取代欧阳修,成为了新的文坛领袖,他将古文写作提高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精彩的文章。古文运动由欧阳修所开创,最后在苏轼这里达到巅峰。
2、这一次,挽转文坛、诗坛颓风的使命落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身上。由他们掀起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浪潮,就文的方面来说,是直接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的,也可以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在文学史上,也常常连称为唐宋古文运动。(古文运动)。
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4、但他很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学本身有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见《答刘沔都曹书》等)。他又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点,指导当时的创作。
5、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6、一直到了唐代中期,韩愈的出现,像一声霹雳,震撼了中国文学史的天空。他才大气雄,而且好出风头,以孔孟之道的传人自称,于是开始发起古文运动,来对骈文进行革命。
7、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仅有的两个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8、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传统,重视比兴,力贬浮艳堆砌恶习,要求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平淡”高境。苏梅二人的诗风有豪放和淡远之别,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打击了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他们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9、他推崇杜甫,赞赏李白。他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
10、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11、除了主考官这个身份之外,对于古文运动的成功,欧阳修还有另一大原因,这就是他文坛领袖的地位。可以这么说,欧阳修就是当时文人的偶像,史书记载: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向慕。说他的文章很牛X,只要有新文章写出来,天下人都争相传阅模仿。而欧阳修写的,正是古文。比如说《醉翁亭记》,整篇文章算不上华丽,而且一共用了21个“也”字,这种写法,在喜欢骈文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低俗小说,可你没办法,整篇文章人家写得就是好: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那真是典雅平淡、清晰明快、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有了榜样,文人们就开始模仿,比如说苏轼,就写了一篇《酒经》,全文模仿欧阳修,一共用了16个“也”字。
12、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3、含义:“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
14、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的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因为他是以先秦汉代的古代散文为号召的,故称“古文”。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
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16、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晚唐以来淫放颓靡诗风,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诗文具有现实内容,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
17、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18、同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感慨国耻,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提倡写作反映现实的诗文,推崇韩愈、白居易,便形成了对立的文风。
19、所以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开始便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起的。其发展过程大体有三个阶段。
20、第一阶段从宋太祖立国至真宗朝,约为10世纪70年代至11世纪初,是初发阶段,先驱者有柳开、王禹偁、穆修、石介以及姚铉、孙复等。柳开首举“尊韩”的旗帜,提出重道致用、尚朴崇散、宣扬教化等主张,反对当时华靡文风。
21、稍后的石介,在《怪说》中指名抨击杨亿“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但他们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又重道轻文,忽视文章的语言形式。除王禹偁外,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辞涩言苦之病,创作成就都不高。
22、其次,文化的复兴应该从读“古文”开始。韩愈所说的“古文”是指“三代两汉之书”,实际上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经典,读“古文”就是读经。
23、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24、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过一场古文运动,文坛上就再也不会出现形式主义逆流了。实际上,韩柳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一般发展情况,大致有两种趋向:一是以李翱为代表的偏于阐道,反映现实的范围窄了,一是皇甫湜、孙樵等的“趋怪走奇”,使文章晦涩难晓,这都是不利于古文发展的。
25、首先,中华民族的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文化的复兴。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因此,文化复兴是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26、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
27、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28、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这一阶段乃至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在运动中的杰出作用是:
29、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
30、不过韩愈提倡复古,还不止是改变文风这么简单,他还有更大追求。陈寅恪认为,韩愈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在唐代佛教思想盛行的情况下,通过古文运动,把唐代文人的力量爆发出来,让儒家的纲常伦理,取代佛教的脱离红尘、追求解脱,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很遗憾,韩愈的努力并没有成功,随着韩愈的逝世,古文运动也渐渐偃旗息鼓,到中晚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的,仍然是韩愈所反对的骈文。在此之后,就是五代十国的一片混乱,而当历史发展到宋朝,国家重新回归统一之时,宋代的士大夫们继承了韩愈的衣钵,他们要重新振兴儒学,建立时代的精神,于是古文运动卷土重来。
31、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2、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也重视人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对北宋文学繁荣都作出了贡献。
33、隋朝皇帝一听,这还了得,我大隋要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不能因为写骈文给玩儿完了啊!于是下令天下不准写骈文。但没有用,为何啊?骈文太根深蒂固了。有意思的是,李谔的上书也是骈文。以骈文骂骈文,如同站在雾霾当中,边吸着雾霾边说:“雾霾真是他妈的可恶啊!”但能怎么样呢?雾霾还是雾霾啊!
34、形式上--反对骈丽文风,提倡散体,由骈体发展成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
35、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36、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37、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
38、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穽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39、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后来茅坤又继之编选了《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作散文的楷模。
40、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
41、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42、唐代古文运动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43、所以,韩柳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复兴古文的大业。但他们“文以明道”的理论被后人继承了。到了北宋,在欧阳修的大力提倡之下,在“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这些巨星的摇旗呐喊之下,宋代兴起了古文运动,而且声势浩大,最终复兴了散文,骈文作为没落的文体不再有影响力了。
44、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过一场古文运动,文坛上就再也不会出现形式主义逆流了。实际上,韩柳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一般发展情况,大致有两种趋向:一是以李翱为代表的偏于阐道,反映现实的范围窄了,一是皇甫湜、孙樵等的“趋怪走奇”,使文章晦涩难晓,这都是不利于古文发展的。
45、②阐明理论,指引革新。他提出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认为道可充实文,而不能代替文,主张作文须简而有法,流畅自然,反对模拟与古奥。他论诗重视美刺劝戒,触事感物,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著名论点,强调诗人的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
46、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出现轻心、怠心、昏气、矜气。
47、(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8分)
48、宋代的古文运动不再标举学习先秦两汉而主张直接取法韩愈,如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就认为,“学者当止于是而止尔”。这也说明了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的关系。
49、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50、(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51、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52、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53、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过一场古文运动,文坛上就再也不会出现形式主义逆流了。实际上,韩柳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一般发展情况,大致有两种趋向:一是以李翱为代表的偏于阐道,反映现实的范围窄了,一是皇甫湜、孙樵等的“趋怪走奇”,使文章晦涩难晓,这都是不利于古文发展的。
54、北宋初年,国家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国,先天不足,北有辽国,疆域未完,无复汉、唐帝国气象。
55、明代的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其散文成就都与唐宋古文运动有着渊源关系。从对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说,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56、既然皇帝老儿都发话了,那就干吧。具体来看,在古文运动,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当属欧阳修。其实早在欧阳修之前,宋朝也不是没有人要搞古文运动,但他们的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而欧阳修之所以可以成功,原因正在于他掌握了一项重要的工具。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身为当时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担任了那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你想想,欧阳修当主考官,学子们自然要迎合他的品味和偏好,你比如说假如我当主考官,好文章的最后,肯定要以一个“干”字结尾。而在欧阳修之前,还没有一个古文家,有机会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于是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欧阳修开始带节奏了,他对外宣称,哥们我喜欢古文,文人啊要文以载道,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这样,古文运动在宋仁宗时期,一举成功。后来苏辙写过一篇文章,说这一届科举考试“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文章自是变而复古”,意思就是说,欧阳修选出来的文章,都是那些古文风格的文章,从此,天下文章为之一变。
57、所以,从唐代兴起一直到宋代才完成的这场文学改良运动,被称为“唐宋古文运动”。这场文学运动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8、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59、唐代古文运动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