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摘抄好句75句)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摘抄好句75句)

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

1、这个不细说了,大家都知道,小学课本都学过商鞅变法前为了取信于民,立木为信的故事。商鞅在以后新法推行上也确实做到了诚信,从不徇私枉法,太傅公子虔和太子的老师公孙贾犯法也不能免罪。商鞅为人残忍刻薄,推行新法,杀人无数,死者尸骨如山,泾河为之断流。

2、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3、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4、这样的学习既有乐趣又有效率,是孩子打下厚实语文基础的好开始。

5、(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6、全书共10册,每册一个主题,一组与该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方便孩子归纳、理解。

7、给孩子读成语故事的好处其实不用多说,因为成语中不仅有生字、生词,还包含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国学精华。可以说,孩子每学会一个成语故事,就相当于精读了一篇好文章。(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

8、每本都有5个成语故事,一个故事4页,篇幅长度恰到好处,既说清了成语的来龙去脉,又让孩子读着没压力。

9、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10、(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久而久之,孩子的知识面、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10个诚信的成语典故)。

12、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有关诚信的成语,名言,故事成语:

13、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14、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15、(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这也难怪,整套书有800幅彩插,有趣的文字结合插图,像连环画一样的形式,孩子能不喜欢吗?

17、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18、它收录了200个成语,不仅数量多,而且选得精,全是生活中常见、常用、常说的成语,孩子学完立刻用得上。

19、始终不渝:渝:变。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20、之前咱们推荐过一套《藏在地图里的成语》,通过定位成语发源地的方式,轻松地串联起多学科知识。一推出就热力爆棚,据说有语文老师给班里孩子们人手一套!

21、(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2、(曾子杀彘)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23、分类学习不但能让孩子更有学习的乐趣,还能通过“集群式”联想记忆,批量学习、记得牢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看到相关主题场景,孩子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对应的成语,写文章或表达时就很容易想起来。

24、排版舒朗,字体大小适中,文字量虽大,读起来却不累

25、(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26、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27、成语是传统文化的提炼集萃,所以这套书的插图也是浓浓的中国风,很写实,不伤害孩子的审美能力,整套书一共800张全彩的大幅插图,不说内容,光看图就是应接不暇、赏心悦目。

28、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29、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0、不得不说,小朋友到了文字的敏感期,有事没事想用点成语时,那就一定得乘胜追击,多学一些才好。

31、(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32、(7)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33、(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34、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35、(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36、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37、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38、这套《成语绘本礼盒》把成语还原了回去,将成语背后的人物和事件一一娓娓道来,像是完璧归赵、三顾茅庐这些,孩子读完会明白整个故事,学成语的同时,也在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

39、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40、(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41、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42、(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43、还有成语「刻舟求剑」中,将楚国人跳入江水中寻剑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宝莉看到这,都不自觉捂住眼睛。

44、小学阶段都会要求孩子背诵一些成语,来增加词汇量,形成语料库。比起背书、留作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来学成语,不仅更简便快捷,也更容易帮孩子建立起学习兴趣。

45、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46、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47、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8、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9、  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

50、(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1、最近几年国学很热,很多妈妈也入手了不少相关的书,其实成语也是国学的经典,是由很多历史事件、寓言传说、人文典故浓缩而来的,集古典文化于大成。

52、(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53、再比如“寓言里的小哲理”这个主题下面,是引发人思考的成语:

54、意外险理赔| 生源地助学贷款 |考试违规认定

55、再加上大开本,大图大字,看起来清楚又过瘾,古风古韵,意蕴悠长,让孩子既能融入成语的情境,也能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56、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他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于是就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再理会曹丘生,但是他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

57、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58、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59、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这个场面,画龙点睛中的鹰和龙,都可以用来给孩子照着画。

60、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61、(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62、  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结果,他的&#x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63、  “言必信,行必果”,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践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会有意想不到的阻力压来。因而守信者就更令人尊敬,楚汉时期的季节,重诺言,守信义,时人便有“得黄金百万,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赞言守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比金钱要得的。

64、(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65、语文知识部分仿佛语文老师开讲,逐字解释成语意思,并介绍近义词和反义词,词汇量蹭蹭涨。

66、可以说,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

67、有讲读书成才的,有讲读史明智的,在成语故事之外,也在教孩子诚信、向学、感恩、坚持……寓教于乐,不生硬,不刻意,对孩子的品格培养很有帮助。

68、(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69、  评: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任信用就守住人品,守住人格。守信,总是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用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真正的守信者不轻易许诺。是否许诺,从能否践约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所以一旦答应,一定做到。

70、(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71、最近几年国学很热,很多妈妈也入手了不少相关的书,其实成语也是国学的经典,是由很多历史事件、寓言传说、人文典故浓缩而来的,集古典文化于大成。

72、(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73、(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74、徐州兵败后,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暂居曹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