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摘抄好句28句)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摘抄好句28句)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2、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偏袒”也在所不免的......这也算人情之常,不足深怪;但当侃侃而谈之际,那自然也许流露出来。

3、(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5、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合用作武器的通称,代指武力、战争。

6、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7、(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解释: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此外也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常用来比喻做事情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9、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从而有一番新见解,收获更多的知识。

10、这个时候,孔子并没有因乡邻们的热情而放任自己,他喝到自己感觉稍有醉意时,便停杯不喝了,肉吃得也很少,饭则吃到刚觉得饱为止。

11、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2、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13、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14、:“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15、(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9、(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20、(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朝·韩愈《与崔群书》

21、(示例)(1)《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22、春秋·孔子《论语·乡d》:"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23、(2)我大宋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又如何要去学那些邪术奇巧淫技!朝廷应当取消新学恢复旧制科举!

24、(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25、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26、(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27、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