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耳机拆解
1、这是个一圈四铁工程机,售价可能在3K左右,乍听下来依然是略显薄亮的声底,但得益于配置的原因,密度方面的表现还是很充沛的,混响给的又很足,所以是一种氛围浓郁的、偏明亮的声底,能量感也较强。(歌德耳机拆解)。
2、最后的最后,还想分享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这个拦路虎真的那么容易阻止我们吗?是不是完全不能妥协?或者说不完美也是一种艺术?曾经未发烧的我们,听着机配的耳机都能欣赏音乐,为什么反而装备提升了以后我们就不能再好好欣赏音乐了呢?结合自己的经济实力、财力,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音乐或许才是我目前真正想要达到的状态,那屏幕前的你们呢?
3、K701的低频是没有响应可言的,只有局部的鼓点频段才有响应,其他的低频很弱。K70265TH稍微提升了一些,但是非常有限。
4、MMR&Eletech&INEAR&Acoustune&AAW&SpiralEar
5、看了这个耳机的指标,你就会发现,这本身就是个保守的耳机,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东西,只能是平淡中去品味,而不会给你惊喜。
6、在打开iPhone5外壳之后,我们发现耳机单元是用胶水粘在耳机壳上的,非常的牢固,而且不难发现,iPhone5耳机单元和普通的音箱喇叭非常的相似。拆开后我们首先开到的是两根耳机导管:(歌德耳机拆解)。
7、也就是说,HD650是这几个经典里唯一的硬素质及格的、中低频量感最多、同时控制力非常强的耳机。
8、我在纽约买的衣服、化妆品这类的“大众购物”就不写了,我个人对这类商品兴趣也不大(除非在时装周买到了什么有趣的玩意儿)。
9、AAW的4+图中是大陆版本的Artwork,其实我个人倒是更喜欢之前展出的那个蓝色一些,配置方面是2个动圈加4个动铁,我近期也是第一次看到他家的技术资料,采用了一种叫FIBEA的混合架构,据说是可以起到更好的阻抗平坦分部和更好的相位一致性,从结果上来看,我猜测就是用于加强对前端的适配性以及衔接能力的。声音方面,你可以理解为它具备着高浓度的圈味与高密度的结合,动态做的相对较软,但对流行的杂食性非常高,男女声均具备一定的绵密松软感,适合节奏相对舒缓的泛流行曲目。从ASH到翡翠鸟,再到4+AAW对流行风格的把控已经变得愈发的纯熟。
10、整款耳机最大的缺点,做工实在太……而且佩戴舒适度也差了点,这已经成了歌德耳机品牌的最大特点
11、MH40耳机的设计和制作上很突出皮革和金属的质感,采用牛皮、羊皮和不锈钢作为主要材料,给人一种质感强烈的风格。细节上也很注意,比如耳机插头和转换头都印着M&D的标识。它的头戴调整方式其实和Grado耳机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设计和材质的原因,看上去的感觉完全不同。
12、看到的另一个主要的东西是一个驱动器:带有磁铁的那个就是了:
13、是做耳机支架塑料环的.做好后的支架部分就这么存放着,等待前面两位大姐把耳机线焊上单元后,给装上去.
14、这只耳机我很早就听过,对这只耳机的印象是两头翘,中频偏薄。在H2s下也大致如此,但低频量有所减少。做工方面确实是旗舰级别的,外壳的工艺相当复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问问度娘,总之很高大上就是了;腔体很大,可以完全将耳朵包裹;耳罩和头梁都是很柔软的皮,并且重量相对比较轻,佩戴相当舒适。
15、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新一轮对于驱动HD800的探索让平板耳机重新得到了重视。平板耳机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被量产,归根到底是极大的驱动难度和不太适合佩戴的重量。就中低频密度和动态而言,平板耳机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它有极大的振膜面积和双面磁体这样强力的驱动结构,振膜形态和材质上的创新能使整体强度更上一层,而JPS出品的Abyss1266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款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密度感和真正能称得上有动态的耳机,声场上则能够和HD800平起平坐,并且凭借优秀的声音密度和倾斜式耳罩辅佐也能拥有不错的立体感。这款耳机官方就提出了需要在额定阻抗上1-5w的功率才能驱动好,是一款真正极其难以驱动的耳机,即使在这近十年时间里改款多次逐步降低了驱动难度,仍然是最为难推的耳机之一。如果要达到最好的驱动效果,以Mr.Q理想化来看应该是以类似单端2GM70作为功率放大的胆机最为合适,只是这种设计对放大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有能力做这种机器的品牌则不太会设计耳机放大器,退而求其次,本人听过驱动得不错的的有来自VivaAudio、EddieCurrent、Angstrom等品牌的胆机耳放
16、GlossierFlagship化妆品快闪
17、飞朵&FAudio&JVC&BeatAudio&WidingAudio
18、这家主营录音师耳机和专业设备,兼职卖一卖黑胶和CD。我自己是不听黑胶的,我喜欢用一款老式SONYMegabass的CD播放机来放歌,平时听歌主要是车载CD音箱+我高中时期买的iPodClassic。因此,除了在家和开车以外,我还需要一个给力的耳机来帮我实现音乐梦想哈哈哈。
19、这次来到纽约,我的男朋友队伍里又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卡茨基尔,他也是威士忌,而且,他是辛辣的黑麦威士忌。
20、 Meccaudio/CLOT/平头佬/无畏/翱歌
21、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套组合的器材.首先是耳放. 大名鼎鼎的MELOSSHA/GOLD.当然这已是停产好多年的东西.为什么耳机插孔上有个转换头?这是为了把一个耳机输出分为两路,可以同时煲两副耳机.
22、Aeneid伊涅德,ET家的新旗舰线材,银镀金材料,你永远可以相信他家的分线器设计,同时还定制了Pentaconn上的信仰玄学滑块。这根线的售价会比illiad略贵一些,声音在素质做到极为全面的同时,音染也并不克制,和illiad那种线条清晰分明、声音具备强烈光泽感与精致感的走向不同,Aeneid会更加侧重于厚度、蓬松感、安定感的塑造,illiad相对来说更加适合底子厚实的产品去改善声音纯净度与高频表现,而Aeneid则更加杂食百搭,虽然底子厚度很足,但得益于优质的横向声场塑造与层次感,它在高端线材领域里做到了难得的中正与乐感兼顾、甚至部分搭配下还会略有模拟味。
23、龙格这边的东西我之前在深圳的展会报道中着重介绍过,不再赘述。
24、 其实说实在的,两个牌子在耳机界都算不上是一流的品牌。
25、外观方面平平无奇的Se6way,现在也由上海唯声代理。我正式入烧的时候,Se5way是很多用户心目中没有争议的塞皇,不过现场搭配的不是原线,我并不太好评判,从呈现出来的风格来说,我觉得6way是一条非常稳健、素质全面的旗舰塞。
26、MAAudio的耳塞我之前在上海展的报道中也重点介绍过,他家的鲸2有口皆碑,图二的八单元动铁推荐大家重点关注一下,现在已经上市了,呈现出的是一种通透、温润、兼备了厚度与线条感的声音,抓耳又不失耐听度,对不同录音空间的泛流行乐都有着极好的兼容,如果你喜欢听流行Live的话不妨考虑一下他们的产品,而且对前端的驱动门槛是非常低的。这个型号的售价为5888元,图中的外观并不是最终敲定的面板,官方推出了一种叫做“螺钿”的面板工艺,非常骚气,会比上图的蓝色腔体还要好看上一截。
27、84E10thSt,NewYork,NY10003
28、MEZEAUDIO&新派NuPrime&奥立Allnic&Aurender&BerkeleyAudioDesign&HeadAMP&Audeze&STAX&VIVAAudio&AccusticArts&Totaldac
29、Celestee相比之下则是一个较为大众向、流行化的调音,而且驱动门槛相对较低一些,以及虽然是封闭式结构,但声音透明度与声场、层次感依旧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声音具备较强的能量感、低频部分弹性佳、人声较为清丽甜美,比ClearMG要来的活跃一些,这可能是你在7999价位能买到的颜值与声音表现都达到了相当高度的国际大厂出品的优质型号。
30、相对于人们对于主流德奥耳机的狂热,歌德和铁三角作为木碗的代表似乎就显得不那么主流了,而对它们的评价就更加极端化,喜爱者认为感染力充沛音色丰富,讨厌者则认为染色过重平衡性不足。从设计上来说日本木碗的单元和结构都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主要是利用木壳的反射产生特殊的音色,不同的木反射不只是音色,连质感的区别也极大。歌德则更加极端,虽然同样是木壳反射,但是腔体非常狭小,单元前面也用带多空的阻尼层盖住,这种设计完全牺牲了两端频域的失真,换来具有一般动圈耳机无法做到的立体成像和中频能量曾经我也困惑于歌德耳机相对粗糙的质感和匮乏的解析力,还有容易出现的底噪问题,一度认为这是耳机本身没有配到合适的放大器。真正开始对歌德有了新的理解是从把玩黑胶开始,调整完善的黑胶可以生成远远优于同价位数字音源的信息量和动态对比,这极大地弥补了歌德耳机本身一些劣势,更加凸显了歌德的立体感和感染力,这种魔力甚至让人忽视轻微的底噪。歌德和铁三角作为两大唱头品牌,耳机会做的如此适合欣赏黑胶唱片也就不足为奇。木碗的独特声音感染力仍然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花钱购买,如果只用数码音源的话,耳放选择上就相对更加狭窄,一些带古董味道的胆耳放是很合适的,一味寻找高价高素质耳放只会得不偿失随着森海塞尔发布HD800这款非常与众不同的全开放式动圈耳机,超过50mm的大振膜和环形反射结构让玩家恍然大悟,原来耳机也可以做到这样巨大的声场和声音分离度。当然这种设计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如果磁体强度和振膜性能还停留在以往的水平,那么呈现的声音密度和动态会明显落后于规模,这就是人们常抱怨HD800难以驱动到合适的饱满度的原因
31、时间已经证明了T5MK3的口碑和销量均压过了T1MK不知道未来能不能有好的搭配来满足T1MK3的用户。
32、歌德先生并没有和我们在底楼的OFFICE里谈,而是直接把我们引上了三楼的听音室.熟悉GRADO的朋友们一定都知道这个著名的歌德先生私人听音室,以及里面的那两对耳机单元制造的喇叭.
33、森海在大获成功后一直对HD580不断挖掘剩余价值,相继推出类似结构的静电耳机大奥以及后续的HD600、HD6都获得了HIFI玩家的普遍认可。玩家为了压榨HD6xx的潜力进而衍生除了诸多放大器,曾经因为功率太小而不被用作功率放大的单端直热三极管2A45也被挖了出来,DIY设计师以这些管为基础设计耳机放大器。HD6xx一直以来被广大发烧友诟病的地方是声音过于成熟,缺乏透明度,这也是DIY者会使用单端直热结构来驱动这系列耳机的一个原因,直热的绝对透明度和连贯性为“森海棉被”增色不少但Mr.Q认为HD6xx系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做到了既有低频又通透,1kHz以上人耳敏感频段的声波透过率极好,不会出现明显的堵塞,200hz以下又有足够的响度,即使在普通的前端下也可以发出耐听的声音,而发烧友中盛传的“X万元耳放驱动HD600才是完全体”的论调非常荒唐
34、把耳机后盖取出,现在就只剩下喇叭和后盖了,然后将线与喇叭分家.
35、TWS耳机顶配芯片、TWS耳机芯片、充电盒芯片(有线)、充电盒芯片(无线)、智能音箱主控芯片、TWS耳机扣式电池、TWS软包电池、充电盒电池
36、现在把这根坏了的线从焊点上解焊,然后把线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