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名句
1、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2、10)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3、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4、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
6、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出自:《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 解释: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7、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出自:《周易·家人》解释: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8、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战国子思《礼记·中庸》
9、见没人行动,于是商鞅更换了告示并增加了筹码:谁要是能将南门外的木头搬运至北门,就给予他五十两黄金!!
10、译文: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
11、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12、7)诚篇明(礼记)一言九鼎。——清·李绿园
13、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14、6)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15、18)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汉朝经学家
16、14)诚信者,国之宝也,民之凭也,天下之结也。
17、最后,周幽王竟然听信了佞臣虢石父荒唐的意见:无故点起了镐京附近二十多座烽火台!!
18、11)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
19、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20、17)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
21、1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战国思想家
22、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但予十金?"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捕鱼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或曰:"何以不就?"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未久,贾人没。
23、1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名言(经典版)1)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2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
25、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26、1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27、济阳之贾人,渡河南亡其舟,栖于浮直之上,号焉,有淦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人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淦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28、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29、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30、13)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左丘明《左传》
31、出处:宋 王安石《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32、13)澄怀(清·金晓)信为万事本。——唐·褚遂良
33、10)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34、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35、16)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战国诗人
36、据说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儿子得知之后就哭着要跟母亲一起去集市。
37、然而,周幽王这种毫无诚信的烽火戏诸侯的做法引起了各路诸侯的不满,后来等到镐京真正被入侵之时,对于又一次点起的烽火没有人再多加理会!!
38、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39、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0、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1、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42、12)明篇诚(论语)忠信所以进德也。——《易经》
43、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44、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45、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46、10)推诚而不欺,守认而不疑。北宋隐逸诗人林逋
47、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8、荒淫的周幽王为了博取自己喜欢的美人褒姒一笑,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效果都不甚理想。
49、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译文:才能 是品德的资本 而品德 是统帅才能的。
50、后来,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见状拿起刀就准备杀猪!妻子急忙阻拦说道:“我那是遍小孩子的,你怎么能当真去杀猪呢?”
51、1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句子(精选版)1)诚召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52、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53、14)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诚信的古文名言(2)1)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
54、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55、1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56、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
57、14)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58、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传·象传下·家人》
59、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60、曩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61、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他们站在旁边袖手旁观,商人淹死了。
62、19)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
63、4)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64、译文: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
6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春秋孔子
66、5)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
67、同时,商鞅命人贴出告示,向城中的百姓宣称:只要谁能将南门外的这根木头搬到集市的北门,他就给其10两黄金。
68、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69、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
70、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