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50字(摘抄好句99句)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50字(摘抄好句99句)

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50字

1、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50字)。

2、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刻读书,特意把自我睡的木板床的1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一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3、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一样。他拿到一本书,不就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就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5、书籍编纂在我国有古老的历史,但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才有论述古代书籍编纂的专著,即本书《中国书籍编纂史稿》。作为书籍编纂史学科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侧重古代史料,较详细地介绍了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清末期间,我国各种书籍的编纂过程及编纂者,同时也介绍了各种学术流派、思想观点和重大事件。本书多次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优秀图书作品。(关于名人读书的小故事50字)。

6、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7、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叫做孙敬。孙敬在年轻的时候特别勤奋好学,经常把自己锁在屋里面不停地读书。每天他从太阳刚升起就开始读书,一直读到天黑,有的时候还会废寝忘食连饭都不吃了。

8、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9、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10、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11、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12、  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每一部戏剧、每一首诗都是那个水池,我们会在水中发现自己,赞美自己。随着自身的变化,水池中的形象也会随之变化。

13、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14、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15、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16、  看到没有,这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啊。如果是普通孩子,活不过三集就出局了,但他却奇迹般的活下来。  按他自己的话说,任何一个挫折都可以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命运虽然一次次把他打倒,但他又一次次顽强的爬起来!

17、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很有名气,他叫做苏秦。苏秦在年轻时学问并不高,所以他去到好多地方做事都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18、关于什么是书籍,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几乎都有清晰的形象,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要是叫起真儿来,这“书籍”一词的形成与演变,还真需要做个简单的交待。

19、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20、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他最为人熟知的一个故事就是他割掉自己的耳朵这件事,据说他是因为喝了一夜的苦艾酒,并且又跟同室高更吵架之后,他割掉了自己的左耳,把它放在信封里送给了一个名叫Rache的妓女,并且跟她说:保管好这样礼物。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21、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22、  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23、  对很多人来说,读书只是单纯的喜欢,开心。

24、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25、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26、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27、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28、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29、他或许不必感谢贫穷,致敬苦难,而最应该感谢和致敬的,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正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30、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1、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最后一页”却置于卷首的醒目位置,意义不言自明。

32、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33、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34、一本书的资料就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35、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36、《图书馆的故事》: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葛剑雄作序推荐

37、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38、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39、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d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40、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41、  他的一生,似乎注定要与贫穷相守,要与孤独作伴,成为无数底层人民中的一分子。  但他的求学路,却是一个现实版的《送东阳马生序》。白天上课,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同时养小猪和出租水牛,周围十公里范围的水田和小河他都用脚丈量个遍。被蛇咬,被狗追,被老师约谈催学费,下雨天爬房顶塞瓦缝防漏雨,一屁股泥穿过坡道去领作业本,不仅活着寒酸,而且屈辱。因为吃凉饭,穿薄衣,落下了严重的胃溃疡和胃出血。

42、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3、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44、杨义《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读书不可卖弄窍门,却又不可不寻找窍门。

45、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46、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7、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叫做孙敬。孙敬在年轻的时候特别勤奋好学,经常把自己锁在屋里面不停地读书。每天他从太阳刚升起就开始读书,一直读到天黑,有的时候还会废寝忘食连饭都不吃了。孙敬每天读书的时间特别长,有的时候特别疲惫了也不会休息,但是时间久了身体也扛不住。每天一到晚上的时候就特别困,但是他不想早早的去睡觉,害怕影响自己学习,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法。众所周知,在古代时期,男人的头发都跟女人一样特别长。于是孙敬找来了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一来,每次只要他读书读的又累又困,忍不住打盹的时候,头只要稍微低一点头,这根绑在房梁上的绳子就会立马狠狠地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的很痛,就像快扯掉了一样,这样他马上就会清醒了可以继续学习。

48、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五:陈景润认真读书

49、第二辑:《冰茧庵论学书札》(上下)缪钺著、《困学纪程》曹道衡著、《赵元任早年自传》赵元任著、《冠英说诗》余冠英著、《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王亚蓉编著,共六种。

50、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51、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52、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53、  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54、卓别林在一次影片摄制会议中,一只苍蝇在他四周飞。他握着苍蝇拍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问为什么不打死,这位谐星耸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55、不同于正襟危坐写就的学术经典,“碎金文丛”是这些学术名家随性挥洒或点滴积累的小品文章,分为治学随笔、学林散记、日记书信与口述自传等形式,多为后人精心辑录整理或坊间经年未见的佳作。

56、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腊神话里,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恋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终,死后命名为一种以他名字命名的鲜花。

57、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58、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

59、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60、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61、文风稳当妥切,品人论事言必有据,体现了史家的严谨;感悟学术研究方法,叙述历史研究心得,表现出对学术的热爱(取名为“书种”既是爱书的体现)。作者学养深厚,书中多有真知实见,是一本好看的学术普及读物。

62、读书,为了坚守内心的光明,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为了建立终生的信仰,为了追求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63、此书以其女性的视角、诗性的语言、散文的笔调抒写人与书的故事,别致,有趣,充满故事性。此书与一般的书话作品不同,除了论及图书的相关掌故、因缘、书事外,更多的是将笔力放在书的情趣上,比如个人品味、审美意致、情感交流等,以及人书相遇后发生的故事。全书八十篇文章分为四卷。卷一“书人写意”,摹写书中人物、书籍作者,具有古典气质和中国画式的意趣;卷二“书影斑斓”,描写作者个人阅读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书,包括古今中外,还包括广义上的书,比如画册、音乐;第三辑“书情婉约”,是比较别致的一辑,有别于其他书话体裁,融入了更多的个人阅读经验和私人情感,普洱茶、月光光、兰花花、爵士乐、玉石、陶瓷……一旦和书相遇,便是一个个美丽故事;第四辑“书色可餐”,来源于“秀色可餐”,顾名思义,这一辑跟饮食有关,关于饮食的书、商店的匾额,甚至饭馆的水牌上的文字都可引出一段故事,写就一篇小文。全书文笔娴雅飘逸,体裁新颖独特,情感真挚感人,富情趣性、文学性,读来温馨,熨帖。

64、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65、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66、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明白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精通。

6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68、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69、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70、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了解某一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如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读书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书的各个方面都探究得十分全面,经得起考验。

71、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就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72、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73、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74、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75、《名人读书的小故事20则》(https://www.unjs.com)。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76、在外闯荡的路途不顺利,于是苏秦便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后家人对他极为冷淡,就像当他不存在一样。家人的态度对苏秦的刺激特别大,因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苏秦开始学习之后经常读书读到半夜,特别疲惫很想睡觉。

77、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78、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

79、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80、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81、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2、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83、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然后居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刻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

84、我们读书、学习、做研究,都要问一个问题: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生命无关的读书,那是死读书;和自己生命无关的研究,那是毫无活力的研究。……一句话,为寻求真理而读书。

85、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86、  “走过很远的路,吃过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  这两天,一位叫黄国平的中科院博士,因为4年前一篇论文《致谢信》意外刷屏。

87、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88、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89、不投入智慧,书是死书;不撷取智慧,人是呆人。

90、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顾,总算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原就学的中学老师的关怀下,到这所中学里当勤杂工。他一有空就借书看,伤残的左腿时常疼痛得钻心,他仍一心在数学王国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将身躯的疼痛、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91、  随先期物资一同运抵诺曼底海滩的还有不像是用于战争的武器:成箱的图书。这些图书抵达各销售点后马上被抢购一空,顾客们如饥似渴地想要阅读来自与他们熟悉了很多年的可怕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读物。

92、  文风稳当妥切,品人论事言必有据,体现了史家的严谨;感悟学术研究方法,叙述历史研究心得,表现出对学术的热爱(取名为“书种”既是爱书的体现)。作者学养深厚,书中多有真知实见,是一本好看的学术普及读物。

93、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我们邂逅莎士比亚的种种物质形式,以非同寻常的广度和优雅探讨了莎士比亚早期出版者的动机和活动,以及存在于18世纪的一种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亚在戏台上被疯狂地修正,以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另一方面,学者们则一直致力于确立和恢复莎士比亚戏剧的“真实”文本,以及电子媒介向新一代读者展示莎士比亚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94、书是怎么来的,如何发展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选书、读书?

95、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96、  “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名言感动了无数人。作者任职于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葛剑雄先生在为《图书馆的故事》做的《序》中说,他读了该书仍感获益匪浅,“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段连成一篇世界图书馆的简明历史。“

97、“从我拥有一本书的那一刻起,哪怕还没翻开第一页,我已经觉得它以某种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98、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