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的事实论据
1、 而且他们两个说的侧重点也不同,荀子说性恶,是说如果没有礼义的约束,因为资源的稀缺,人们会必然走向争斗和互相戕害;而在这个同时,我不认为人性中就没有蕴藏着向善的强大动力。因为这里是荀子的论证的唯一一个漏洞,如果人性必然会因为对欲望的追逐而走向恶,那么善从何来?我们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用一个日常的经验来说,即使我们都在尔虞我诈、互相背叛、互相欺骗的环境里挣扎求生,可是谁又真的一点都不向往那种可以完全把自己的后背相互交付的兄弟、夫妻、亲人?谁有真的不想让这个社会变的更好一点,让自己的孩子不再需要像自己这样艰难的挣扎求生呢?
2、语文学科向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教改的急先锋。以“大概念”组织单元(阅读教学单元)在语文教学界目前有一股风云乍起之势。笔者经认真学习并初步尝试,对以“大概念”组织单元持高度认同态度。但无论是埃里克森和兰宁提倡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还是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倡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包括琳达·达林一哈蒙德等人的各自倡导,笔者都建议“缓行”。(人性本善的事实论据)。
3、(2)第二段 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人性本善的事实论据)。
4、再说禅宗。禅宗自晚唐兴盛,六祖惠能将印度传来的佛教融合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中国本土的佛教。佛陀Budda的意译其实是“觉悟者”,禅宗主张每个人天生即有佛性,只需顿悟,即可成佛。也就是我们常听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1981年5月17日,刺杀事件四天后,教皇公开宽恕了阿克查——并说其实在救护车开往吉米立医院时就原谅了他——1983年,教皇还探望了被判19年的阿克查。探望期间,约翰·保罗握着阿克查的手,当面宽恕了这位差点杀死他的刺客。
6、我们都知道,文章的论点是对主题(即议论对象)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且论点要体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其余各段首句和结尾。而文章的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素材。论点和论据是材料作文的核心内容,一篇材料作文在动笔前应该提取观点和论据。那么我们怎么提取和表达观点?又怎么准备论据呢?今天小粉笔以湖北省事业单位的真题作为示范进行梳理。
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子主张每个人都要进行反思和道德提升。那么,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是善的呢?
8、孟子是一个具有平治天下责任担当的哲学家,他希望改造人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认为人性是善的。
9、由此可见,禅宗与孟子性善论的阐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善与使用工具一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善不是工具也无法被当作工具使用。善来自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反过来说没有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是无法产生善的。善并非本能,与生俱来的善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行的灌输是没有用的。
11、第“基本问题”与“大概念”互涉。“基本问题”有其本质属性,是一生中会重复提出的重要问题,是对某一学科的核心思想的探究,指向学科的核心内容。
12、我正在这里玩着腿部的运动器材之后旁边跑来了四5个比我年龄要小得多的小朋友,几个人穿着旱冰鞋,在一块儿跑跑闹闹。
13、家庭成员之间官司不断,陌生人之间的欺诈行为更是屡禁不止。再加上媒体的影响。我这里谈的媒体影响倒不是指媒体的有意导向。
14、马克思理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社会由人类组成,如果人类不是本恶,那么社会中的恶性又是哪儿来的呢?很简单,因为人性本恶!由于每个人的私欲膨胀导致的结果便会人人都得不到自由,所以便制定了规则,而之后人们逐渐把其发展为道德和教化的约束,孟子提出的性本善正是对教化的一种拔高,如果人性本善,那还有什么作用呢?
15、 (4)元认知知识。关于一般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
16、(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17、所谓对比论证,指的是一种将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然后得出某种结论的论证方法。又称类比论证。
18、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9、沿途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部关闭,兄弟俩来回三天三夜没吃过一顿热饭,没睡过一次囫囵觉。如此辛苦劳累,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运费还是自己掏腰包。他们都是农民,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也没有道德的约束,只能说这是他们朴素的侠义心肠,哪怕自己吃苦也要乐于助人的天性让他们展现出了人性的美和善。
20、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恶还是本善?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人性本恶辩论材料,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人性本恶(辩论材料)一猜测正方立论
21、⑤俞瑾,《理论素养的提高需要逻辑——对中学语文课本删去逻辑知识短文的一点异议》,《江苏教育》1989年第3期。转引自:俞瑾,《逻辑与语言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第277~281页。
22、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致,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与出台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却也不能小觑人性中恶的一面。唯有法律可以最大程度压制人性的恶,必要的惩罚才可以让社会保持较为安稳的秩序,不至于误入歧途。(自然过渡,用«民法典»做例证,再次强调法治的必要性)
23、如果没有超越,个人就不会进步,社会就不会发展,国家就不会兴旺。而正是因为有了超越,我们才越过了“雷池”,成功才不会与我们失之交臂。罗.勃朗宁曾经说过:“人应该进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的确,如果没有攀登式的超越,人生的天空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只有敢于超越,才能使自己踏入成功的殿堂。
24、任何成功的花儿,都浸透了超越的血雨。张怡宁如果不超越低谷,超越自我,又岂能成长为目前世界乒坛排名第一的女乒选手?黄舸如果不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又怎能行程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25、“人之初,性本善……”回忆远去,回想起自己幼年时期和伙伴们一起背三字经的情形。我们边背,还边玩着你拍一我拍一。真好啊!人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小时候总想的长大,现在长大了,却开始怀恋。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还有多少人能守住自己原本的初心?人之初,性本善作文4人,可塑性极强,所以,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26、 进一步,我发现,这个争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人性里有好的地方,也有为恶的可能,那么人性到底是善是恶,那就要取决于你怎样去评判了。如果你认为人性有向善的可能那它就是善,那么你可以认为人性就是善的;如果你认为人性有堕落的可能那它就是恶的,你也可以认为人性是恶的。
27、而随时间悄然流逝,他们的改变,也超乎想象之外,虽习性还在,粗鲁姿态悄然放低,出入间的问好,尊敬;平时来一场谈话,增进感情甚至感情也在悄然升温,不是与家人却又像一家人,即便在我们回宿舍之时,仍要目送我们离去,声声:老师,明天见,回荡在楼宇中。
28、因为种种缘故,大多数初、高中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逻辑课程。①
29、以上是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说出来了。愿青少年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人之初,性本善作文10一路灿阳,撒满来时路;一地星光,点缀共处时。
30、其实事实就是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他就没意识。所以是性善的话可以抓住人之初时,没有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他就是一张纯净的白纸。
31、其实,生命就很像捧在手中的水,任凭我们的十指如何靠拢,始终挡不住它的流失;生命就像给我们每个人预存在银行的一笔钱,我们无法得知它增长的数目,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一天天在消耗。生命,不需要华丽外表的修饰,必须要高尚精神的承继,唯有热情与信念可以撑起我们的人生!
32、不是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柔美与温馨。(排比句段,由自然而人事进行联想陈述,既是总结,又是强调。)
33、宫崎骏说:“自从立志成为动漫师起,我就决心不为任何而改变自己。”(这句话放在宫崎骏材料的叙述之后,可能更好。)他人的赞誉或指责,不必过于在意。不妨学莠草:人云随他去,我自任逍遥。(回归材料“不妨学莠草”,强调观点,“我自任逍遥”。)
34、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5、首先,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那什么是生之所然者呢?其实就是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而人性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没有接受过教化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我方认为所谓恶源于欲望,由于人有了欲望,而达成人的欲望必须是在牺牲某些物质的基础上的,比如,人要吃东西,那么就产生了杀戮,而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无限制的获得。这样使得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本我自然会产生排他性,利己性等一系列的欲望,而这些也正是恶的行为的根源。
36、北岛有言:“许多种语言,在这世界飞行,它们的产生并不能增加或减轻人类沉默的痛苦。”是啊,真正地关怀需要以行动,以热忱,以一颗真心。希望“关怀式”谣言不再被漫天播撒,希望理性的大厦不再无声地陷落,希望我们能拥有一个春风拂面的舆论环境。(引用,呼告)
37、正确的舍弃,不会像随手扔掉废纸团那样轻而易举,它还需要勇气、决心和果敢。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许多人反对阻挠,但他有勇气有决心,坚决果敢,最终创下名垂青史的千秋伟业。舍弃的过程是艰难的,尤其在忍痛割爱的时候。西蜀道上马嵬坡前,唐明皇赐死杨玉环,以政治家的眼光看,用一个贵妃的死换得半壁江山的暂时安宁,也算是值得的。可是,“宛转娥眉马前死”,“回看血泪相和流”,偏偏“君王掩面救不得”。此景此情,怎么不让人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呢?(怎样取舍?联想赵武灵王与唐明皇的事例,论述了正确的舍弃还需要勇气、决心和果敢。)
38、……是……的根本、关键、基础、核心、前提、保障。
39、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定然无法进入。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想读的和该读的,你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结合现实生活,做一般性的话题阐释,人要学会取舍。)
40、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总理克雷蒂安,面对自己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讲话时嘴巴总是歪向一边、还有一只耳朵失聪的生理条件,选择了超越,超越自己的生理缺陷。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他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巴含着小石子讲话,任凭嘴巴和石子磨烂也不放弃。他对自己的母亲说:“每一只美丽的蝴蝶,都是冲破束缚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参加全国总理大选的而时,他也说:“我要带着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因此,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信任,被选为总理,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蝴蝶总理”。试问,克雷蒂安如果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放弃超越自我,会赢得人民的信赖与尊重吗?他能连续两届担任一个大国的总理吗?正如高尔基所说:“志在顶峰的人,决不会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因为超越,克雷蒂安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41、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但愿天公降倾盆大雨,洗净这个污浊的世界,重新孕育人性的美好,还孩子们一个温馨纯净的家园。
42、就想小孩儿抢吃的差不多。所以说,性本善是在和别人没有冲突的情况下,但一旦有了利益冲突,自私的本性就体现出恶来了。我们可以认为恶就是求生的自私本能。
43、②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44、现代教育体系其实就是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的学科教育形成了我们逐渐积累的学识。我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也仅仅成为了众多学科之一而已。
45、1978年出版的《谈语文教学》(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出现了因果论证法、例证法、喻证法、剖析法。
46、最明显的就是“标题d”:似乎有一些天然好词,体现先进理念;似乎有一些本质坏词,弃之、避之更污名之。其中,被污名最甚的就是“知识”这个词。
47、望着可爱的小婴儿,心中闪过的却是别的思绪。我们曾经也是这样洁白无暇,也是这样懵懂纯真。在童年时期我们追着小伙伴们嬉戏玩耍,我们做过一堆幼稚的傻事,我们躺在大人的怀里撒娇,我们天真地做着以后长大的美梦。可是从未想到我们长大以后,便不再拥有。
48、 (3)程序性知识。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49、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50、关于写作。①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如告知、劝说、娱乐)会影响文学技巧的应用(如:风格、语调、用字)。②有效的议论文会使用论据,并采用与其目标读者相对应的语言。③以他人的视角进行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自己和他人。
51、(3)术语即“学术词汇”;每个术语都有“所对应的、公认的所指”。但语文学科流行的许多术语,尤其是一些新近引入的术语,是词义模糊、用法灵活的。据我的观察,课文教学一堂课,对同一种学习行为,语文教师会用20多个学术词汇交替使用,比如“理解”“感受”“体会”“感悟”“领悟”“概括”“分析”“探究”“发现”“思考”“品味”等。“同学们探究一下”,老师的意思是“大家想一想”,很可能是“谁找到答案啦”。
52、严谨的辩题往往不会出现第三立场,因此双方的概念中不能互相包涵,也不能引出第三方概念。这些都没有抓住辩题的本质内容。
53、超越,让克雷蒂安破茧成蝶,又何尝不是让邰丽华成就梦想、冲破命运之茧的关键呢?邰丽华是一个聋哑人,却成为我国第一位登上世界两大顶级艺术殿堂演出的演员。她孜孜追求着舞蹈艺术的顶峰,2004年走进雅典奥运会,为中国赢得无上荣誉;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她的“千手观音”再次感动十几亿挑剔的中国观众。邰丽华的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膝盖被磨得流血红肿而不叫一声苦,数九严冬,只穿一件单衣仍汗流浃背而不喊一声累的自我超越!《千手观音》是完美舞蹈,是邰丽华无声世界的真情奉献,是她梦想与爱的倾诉,更是她自我超越的精神给世界带来的又一次心灵的震撼。邰丽华让我们明白了“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与世浮沉”的道理。
54、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获罪,在罗本岛(Robben Island)服刑27年。1990年被释放后,他并没有报复前狱卒们,相反,1994年,他还诚邀白人狱卒克里斯托·布兰德(Christo Brand)出席他的总统就职典礼。
55、拿到辩题首先断句、划分句子成分、抓主干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56、按照我对威金斯和麦克泰、埃里克森和兰宁著作的学习体会,以及对小学语文课例的改造尝试,诸如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是有意义的、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要字词、阅读(朗读)故事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展现具体形象、用讲述的语气语调朗读故事,等等,或许这些在语文教师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对我国中小学生来说,都是需持续探究的“大概念”。
57、相信看完上面知识清单后大家对议论文有了很清晰的认知。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高分范文。
58、胎教理论要求准妈妈言行举止纯正端良,心无邪念,有些孩子有幸遇上了这样的准妈妈,并在科学的.胎教环境中孕育,出生后又在相对纯净的环境中成长,而且随时有父母指点着明辨是非。
59、“圆”意味着收起锋芒,低调做人。没有谁愿意挨着刺猬,因为它桀骜不驯,对谁都是一身锐刺;猫咪却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学会了把锐利的爪子藏进肉里,低调地与人类相处。庖丁用刀,学会了避开硬骨,避开不利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的刀过了十九年依然“若新发于硎”。韩信放下尊严,忍受一时的胯下之辱,后来助刘邦夺得天下、名垂青史;一度低调的季羡林也曾破天荒地“高调”了一回———公开摘下外界给他的三顶桂冠,季老的低调彰显了一代大师的风范。审时度势,因时而变,放下尖刺,避开矛盾,“圆”的内涵便是如此。(巧用生活所见之物,刺猬和猫咪的对比形象生动,且充满生活气息,举例恰当。韩信与季羡林的例证,古今相对,典型而贴切,段落首尾相呼应,有一气呵成之感)
60、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中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用自然现象起兴,引起读者联想。)
61、荀子给出的解释是,善是人为的、后天的东西,礼义是出自于圣人的。那我就要问了,第圣人难道不是人?第圣人为什么要制定礼义?正是在这里,荀子给孟子的性向善论留下了空间。因为虽然人会因为欲望而堕落,虽然人有毁灭欲,甚至在杀戮和摧毁中得到快感,但这不代表人不能从做好事中得到愉悦,不代表人不希望不向往一个人人为善的社会环境。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汉谟拉比法典,才有强者对弱者的保护,才有合作,有了分工,也才有了人类社会的现在。因此,即使荀子说了再多人性变坏的可能性,说了再多欲望的强大,也绝泯灭不了每个人心中对善的向往,泯灭不了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因此,荀子的论证只能论到说,人性有极其强大的堕落的可能,可是却不能下结论说,人性没有向善的可能。
62、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有些人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全盘推翻了!心痛之余我想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和交通法规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63、题干第一句话就说明了文化经典的价值,其中“社会、人生、历史”也向我们暗示着思考的方向。第二句话给我们指明了阅读经典的科学方式,其中“充分理解”很重要,它既包含准确理解,不能歪曲,又包含全面理解,不能遗漏,这是“立足现实,自主思考”的前提;而“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又是我们挖掘古代文化经典当代价值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三句话是任务指令,包含着两个要求,一是文体要求,作文必须是议论文;二是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思考。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包含阅读、思考、写作在内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这道题涉及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两个类型的思维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不等于批判,而是强调在理解思考的过程中,重视前人思想的历史成因,考虑其历史价值,客观看待其合理成分及不足;而发散性思维也不是说写作时可以随意发挥,信马由缰,而是要在思考的过程中,既注意文字本身的意义,也尊重命题人原本要表达的思想。
64、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诚如一句古话所说: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与高度。我们生命的长度是无法预知的,但是我们要想活着时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用自己的热情与信念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非“踮起脚尖”不可!
65、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66、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孟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的起始阶段是平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贤。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没有成为圣贤呢?
67、可惜的是,今人在讨论社会问题时,仍然很喜欢使用对比推论。
68、一个人可能会理性地诉诸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科学家通常会这样做;也可能诉诸无关权威。
69、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前两类相当于学科的内容知识,后两类是过程技能。
70、理查德·E梅郁《应用学习科学》一书是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定义学习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当然,他随即补充说:“我使用的‘知识’这个术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事实、程序、概念、策略以及信念。”
71、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72、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3、这种论证方法,利用的是一般人畏惧、崇拜权威的心理。
74、我们不妨让时光倒流,回到两千多年前,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的战国时代。就是在那样一个“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孟子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发出了“民贵君轻”的呼唤。孟子生前没有得到重用,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以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中国人开辟了一处心灵上的桃源,为往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留下了丰硕的精神食粮。(根据话题,自然引出孟子“仁政”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发出”呼唤,“留下”食粮,动词锤炼精当。南怀瑾先生把儒、释、道分别比喻成粮食店、百货店、药店,“精神食粮”的说法贴切恰当)
75、定义战的最终目的是要说服第三方认同己方的定义,驳斥对方的定义有问题。在一辩陈词中要强调对方可能不接受而己方必须坚持的词语的定义。
7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论点和论据是材料作文的米,有了论点和论据,文章的核心内容就具备了,我们只需要谋篇布局、下笔成文即可。
77、所谓“举例论证”,指的是列举诸多相似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成立。
7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9、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历史、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80、(6)解释了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单元”与“‘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单元”的差别。主题学习单元是在事实性知识的层次;“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单元则主要在概括性知识的层次。
81、城市发展更多地体现人类文明的趋同性/差异性
82、每个人都有天生具有的良知,具有四种善的开端。
83、像这样的问题,或许就可能成为“基本问题”:标点符号有必要吗?故事必须要有开头、中问和结尾吗?是什么让文章值得一读?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作者是否是认真的?好的读者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时会怎么做?“每个作家‘看到’了什么,没有‘看到’什么?”为什么作家那样说?为什么人总做傻事?为什么坏事情会发生?
84、其中“城市”修饰“发展”“更多地”修饰“体现”“人类文明”是“趋同性/差异性”的定语
85、▲2011国际大专辩论会武汉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长寿是/非福
86、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87、这种鸟,大名:荆棘鸟。它的感人,是因为它“踮起脚尖”,以毕生精力在寻找生命的荆棘,然后又用自己的鲜血染红整个天宇,生命虽然短暂,却用“踮起脚尖”的高瞻远瞩,唱出了一曲无比美妙的歌,虽曲尽而命竭,却成就了一种令人仰视的高度,传为世间的美谈与传奇!
88、总:一个好的立论必然离不开定义、逻辑、事实这三个层面,而好的价值倡导更能锦上添花。
89、早在1991年,“四大论证方法”尚未完全成型之际,已有一线语文教师指出,所谓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之类,都不能算作“论证方法”:
90、事实论据要真实、准确、有时效性、要典型有代表性。
91、中华传统文化集三家之大成,必然要留存相互融会贯通的思想,表达一种人性至善、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回归善心的理念。因此性善论的影响远比性恶论的影响更加深远。时代的变化尽管人人都会背“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对性善论产生了质疑。在我看来,人们的意识转变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
92、我们做人要从起点开始,要从零开始,不管你犯没犯过最,你都可以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可以帮助别人,别人也可以帮助你。只要你不放弃生命,生命就不会放弃你。我们一定要善良,一定要!人之初,性本善作文2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但我今天想要大胆地在后面加上一个问号。人一出生的时候,真的就是善良的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小时候究竟真的只有天真吗?
93、略通逻辑者都明白,这种类比其实毫无道理,无任何科学依据可言(仅就实事实而论,人体也并无366个关节)。
94、可是,人一旦植入母体,就注定了他将接受怎样的教育,就被动地接受了生存环境。
95、正方:万是种类繁多的意思反方:万是全部所有的意思
96、在上篇里,我们至少在孟子、荀子两人的观点中可以发现,荀子批判了孟子的论点,但没有完全驳倒孟子的论据;可是荀子的观点依然成立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在逻辑上其实没有针尖对麦芒。孟子讲的性善,说的是性可以为善,而且比为恶有着更强烈的动力和根源;荀子讲的性恶,根本上是性本欲,亦可以说是性可以为恶,或者说是性必然走向恶。在这个角度讲,性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其实没有冲突。
97、早在一百多年前,勒庞的《乌合之众》就鞭辟入里地指出从众心理的原因:“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98、“方”意味着不失自我,不忘初心。如果说“圆”是为人处世时以温柔取代暴戾,那么,“方”就是在“圆”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标准,不以外界为转移。“解牛”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势如破竹的,肯定会碰到一些筋骨交错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尽力精诚,不忘“解牛”之初心,不为则已,为则惊人;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顺从自己的内心,不因外界的是非曲直而改变。“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不向命运低头,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气魄“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守内心的“方”。孟子眼中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荣华富贵、威逼利诱都不能动摇他心中的“浩然之气”。“方”的境界等同于恪守本心,百折不挠。(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添了文采,也显示了学生使用素材的熟练度)
99、正方在价值上大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辩论的各位都是人,是人就只能从自身做起。正方可以倡导事在人为、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那么反方呢?难道去倡导不作为顺其自然、空等机遇、守株待兔的精神么?
100、“当醉酒的司机碾压了一个孩子时,我们追究的是这个醉驾的司机,而不是他所驾驶的汽车。当有人用枪射杀了一个孩子,我们追究的则是这把枪。我们难道不应该去追究用枪杀人的人,而不是枪本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