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词代表作
1、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2、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70)“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71)
3、5,柳浪闻莺。万达甫的《柳浪闻莺》“柳阴深霭玉壶清,碧浪摇空舞袖轻。林外莺声啼不尽,画船何处又吹笙。”
4、“辛勤尽作求闻计,沽得过情声誉来。自外而观为可喜,此心已失实堪哀。”(58)儒家典籍《大学》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语句,都适合用于对朱熹的人生加以描述。朱熹的读书学习不是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升自我,所谓“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说:“百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坚,终不济事。”(59)又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60)孔子在《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按这样的划分,朱熹当属于“为己”型的学者,主张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充实、思想的提升。他说:“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61)“欲见知于人”是为追求名誉而为学,则“终至于丧己”;“欲得之于己”为求自得而为学,则“终至于成物”。(朱熹的诗词代表作)。
5、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6、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7、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宋金领土以淮水为界。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又败于符离。从此,主和派得势,抗战派销声。宋孝宗以还,南宋朝廷稍稍安稳,偏安于东南,而金人亦得暂时息兵于淮北。
8、méng chōng jù jiàn yī máo qīng
9、3,曲院风荷。陈璨的《曲院风荷》“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10、苏轼的《哨遍》隐括了陶渊明《归去来辞》、《水调歌头》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定风波》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等。黄庭坚也创作过《瑞鹤仙》隐括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11、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12、华亭清唳出自《世说新语 》,是陆机兵败被诛杀的故事:
13、善良、纯洁的心,尤其是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但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所谓天理,就是与生俱来的。“心即是天天即理,无行不与理相随。故言惟有天知我,天岂真如人有知。”(25)朱熹又称“理”为太极,即“理”是事物的根本、根据或者说先决的前提,所谓天经地义。“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故须万类皆我具,只为中心太极存。”(26)“存天理”,就是回归本我、使这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逐步明晰与显现,与具体行为相融合,又在具体行为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所谓“用功事上实根源,三省真传入道门。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存。”(27)
14、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5、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6、“存天理、灭人欲”是人格与心性修养的方向与目标。朱熹认为:“致知”必须先克人欲。认为克人欲,净化认识主体也是一种使本体通明的“旋磨”工夫。朱熹说:“人皆有是知,而不能尽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学者必须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则无不明矣。”(42)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为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43)
17、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18、朱熹以“仁”作为道德修行为立足点与出发点。“仁义之心”在《孟子》中又被称作“良心”:“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13)传统儒家学者主张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之性,而“仁”是其余四德的统领。对此,朱熹高度赞同:“义兼礼智由仁出,接物当先主在仁。方由四端随用发,譬之四序始于春。”(14)他还强调真诚的重要性,认为“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15)
19、 18个男人写了本女子图鉴,里边有500个心动的瞬间
20、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21、cǐ rì zhōng liú zì zài xíng
22、为配合安徽朱氏源流志的编撰,现诚征有关安徽朱氏(不限于安徽)的各类稿件,如名人风采、各地族考、古籍资料、历史古迹、家风文化、书画诗词、国学经典等方面内容稿件。
23、结束语总结一下。隐括词的创作,要注意引用原诗的成句加以改编,一定要在原诗的基础上另出新意,否则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24、“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黎涡却有情。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41)人,尤其是公职人员,一旦打开贪欲的闸门,贪财、贪色、贪名、贪图享受等各种贪欲必将如洪水猛兽,汹涌而至,不可收拾。就像读书人读书会上瘾一样,贪官在贪上更容易上瘾。“万丈深渊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量”,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25、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这里劝好友痛饮美酒,人生苦短,不必自寻烦恼。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朱熹反问道:那更有危机?乐观的人在危机中看到的是机会和希望。
26、-----------------------------------------------------------
27、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
28、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行路难》
29、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30、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31、4,冬。扬眉的《断桥》“白堤一痕青花墨,断桥两点娥眉纹。更有清音敲天外,钱塘万里不着尘。”
32、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33、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34、朱熹的梦想大家都知道李白的梦想是: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 。
35、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36、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37、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3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6《月夜 / 夜月》
39、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40、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
41、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即(本然之性)是指人的本质,和“气质之性”,即人的习染、性格、天分(或才气)等。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因气的精粗、厚薄、清浊、久暂各有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人生气禀,自然不同。天非有殊,人自异禀。有学问之功则性命于德,不能学问,然后性命惟其气禀耳。”(12)人的气质是可以变化的。人通过道德修养的学问之功,可以体现出完美的德性,不加此学问之功,便只能听由气禀而发,以气禀为性了。
42、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朱熹在词中赞美生活与大自然的美好,“堪”这个字用得有深意,告诉大家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43、朱熹的这首词,在苏轼的旷达之外,似乎更加入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44、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45、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46、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7、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48、朱熹主张治学只有经过真积力久的穷理功夫,才能得到豁然贯通的愉悦,因而乐处只能在苦苦思索中求得。朱熹训“格”为“至”或“尽”,“格物”就是“穷至(尽)事物之理”,他说:“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62)
49、终朱熹一生,南宋没有很大的边防军队,而朱熹本人更无从渡淮而至鲁境,不可能北上到达泗水之地。
50、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51、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52、《浪淘沙》词,四字印、五字印、七字印组合,及考验篆刻作手多字印的驾驭能力,相对七字以上的多字印,四至七字的多字印更适合艺术表现。除愚我久无创作激情临时抱佛脚外,余五子皆篆刻精英,各擅特长:陈金彪呼啸山林,干净利落;张建平生熟通吃,冷热有度:吕金柱不修边幅,野逸无常;戴家妙巧手调和,珠圆玉润:王义骅静占得参,烟波独钓。
53、朱熹的上述思想给今天的我们以一定启迪和警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d的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要“讲d性、重品行、做表率”。(72)有句通俗的话说的好:学做人是一生的事。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锲而不舍、循序渐进,最后形成有益的个性与高尚的德行有机结合、相互助益的效果。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过程,而思想与知识水平,又直接与一个人的见识、心胸与格局联系在一起。因此,读书学习同时也是一个砥砺品格、净化心灵的过程。“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73)今日许多d员干部之所以在私欲膨胀、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丧失了远大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放松了读书学习,热衷于低级趣味、投机钻营、蝇营狗苟,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54、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55、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56、朱熹主张人生的追求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即探究、发现和维护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与规则,即天道与人心,揭露、反对、遏制与作为自然法则的“理”与人世间的“礼”仁义礼信不符合、相悖离的“人欲”,即物欲、私心与贪念。
57、(本公号将陆续推送儒学宗师朱熹的经典诗词作品,敬请期待)
58、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