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战争诗
1、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2、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诗经战争诗)。
3、在世界著名的史诗中,对于双方的战斗场面无不用浓墨重彩加以具体描绘。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始终把以赫克托耳为主帅的忒洛亚人与以阿伽门为主帅的希腊人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作为表现的中心。其战斗场面声势浩大,惊天动地,为这部作品主赢得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4、四匹黑马选配好,马技娴熟守规章。正值盛夏六月天,披挂整齐上战场。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6、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吕温(道州城北楼观李花)夜疑关山月,晓似沙场雪。
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8、前者更多地汲取了西北地区人民在长期战争及其所带来的痛苦中的感情和体验,是当地人民思想感情艺术概括的结果。而后者除了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营养之外,更多地融合了周王朝上层统治者的观念意识,是历史、现实和这种观念意识艺术综合的结果。不同地区的战争诗尽管有这种区别,但同样都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9、难得遇到一篇不用查字典就能读的。准备好录音设备,又一想,这个题材还是抓家里的壮丁来录更合适,请听爸爸版录音。
10、《无衣》为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的诗歌。因篇幅较短,在备课中我根据学习提示,想到要以《诗经》中的同类型关于战争的篇目《渐渐之石》进行教学设计。以《无衣》为例学习《诗经》中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分析诗歌重章叠句中的“异”,理解诗歌中主人公的形象及表达的情感,并让学生利用此方法自主研讨分析《渐渐之石》中主人公的形象及表达的感情。
11、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12、 看来人类受造的初心都相似吧!只是我们自己渐行渐远了而已。
13、释义:六月出兵奔不歇,兵车修整准备齐。四匹雄马肥又壮,人人穿起出征衣。
14、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15、此去安危胜败我忧虑不安,马弁随从尽带愁容与忧颜。周王给南仲大将军发号令,派他去遥远的朔方筑防城。
16、写作背景:《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17、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18、这首诗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诗经》中这类战争诗,一般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19、诗歌表现宣王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的霸主,而是以德化安抚天下的明君;召虎也不是只能征战的武将,同时也是善于经营天下的文臣。为了实现“式辟四方”,“王国来极”的远大抱负,他们君臣一体,和衷共济。
20、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虚中(芳草)绵绵芳草绿,何处动深思。
21、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既不日戎,玁狁孔棘”。至懿王曾孙宣王,兴师命将以征伐之,诗人美其大功,曰:“薄伐玁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
22、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大逆袭呢?据上古传说记载,夏商周的祖先上承炎黄,都是一家,按照制度安排应该轮流做庄,可禹“私天下”,并驱逐了兄弟。后来契的后代抢了回来建立了商,再后来“后稷”的后代又抢了过去建立了周。从秦朝建立开始,中国才打破了血统论,普通人真正成为了历史的主人。
23、它写敌人的失败和自己的胜利,但却从不突出残酷的厮杀和呻吟,只有周王朝的军马腾骧,却见不到敌人的干戈;只有凯旋和欢庆,却没有死亡和流血。
24、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观点,战争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民族之间的战争、阶级之间的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25、《何草不黄》,《诗经·小雅·鱼藻之什》的一篇。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何草不黄》描写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艰险辛劳,表达了对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议。诗的感情强烈,接连五个“何”字句的责问喷发而出,既是一种强烈的抗议,又是一种愤怒的揭露,特别是“哀我征夫,独为匪民”,画龙点睛,直揭主题。
26、赞美赫赫武功,如《大雅·常武》《江汉》《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战役,突出了军队阵容之整齐、气势之盛大以及宣王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大雅·江汉》更是不吝笔墨抒写了王师平定四方叛乱的军功和威仪,以及周王对平叛将士的嘉奖。这类诗篇多是对周王、诸侯、将领攻伐武功的歌颂,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
27、金谷人亡后,沙场日暖时。龙鳞藏有瑞,风雨洒无私。
28、总之,“西周的末期数王,西北边患几乎未曾断绝”(注:许倬云:《西周史》,288页,三联出版社,19),周人战败,戎狄入侵, 灾难和痛苦随之而至。严重的灾难和巨大的痛苦引发了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忧患意识油然而生。
29、明确:如每章相对应的词“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同仇”与相对应的“偕作”、“偕行”也是一致的,“偕作”,即同作,一起行动;“偕行”,即同往,一起出征;“同仇”,即同伴,一起从军。这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的精神;这样,诗歌由第一章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步步加深语意,加强语势,从而产生了感情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
30、玁狁入侵,来势凶猛,很快就“侵镐急方,至于泾阳”(《六月》四章),即已经“深入为寇”(朱熹《诗集传》),所以,在不当出兵的六月就要紧急应战。诗人充满了危机感,在紧张的形势面前,必须紧急动员起来,以应付急难。另一是对于形势危急的责任感:
31、李咸用(关山月)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32、与西北对戎狄的战争相比,在东南对荆楚徐淮的战争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形,这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
33、从最高统帅到下层士卒都怀有一种以大局为重的责任感。尽管这种责任感由于身分和地位的差别表现是那么不同,但以自己的力量和可能去挽救危难的精神却是相同的,因而都是同样可贵的。
34、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优,不知我者谓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