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
1、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然后过着独特的人生。只不过,有些人扮演着时代的主角,有些人扮演着时代的配角而已。
2、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或新新人类,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拘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
3、先生总结得非常精辟: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的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4、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我的人生感悟季羡林)。
5、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实有时我也不明白人要活着,但当我和家人,朋友,爱人在一起时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当我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努力生活时的愉悦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让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觉更加快乐、幸福;能让自己因为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能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能量与快乐。《人生》精选读后感3《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6、由此可知,读书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读什么书更重要。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的东西,信息是在太多。
7、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感触和启发的就是《做人与处世》这篇文章。他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8、先生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9、“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虽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却使我们笼罩在作家本身所散发出的精神光芒之中,并且从中体验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样一种震颤灵魂的生命感动。感悟人生读后感8我读了《人生108个感悟》这本书以后,看了《观念推进着社会进步》这一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0、尽力过的人生和没有尽力过的人生,那是不一样的。
11、我斗胆拜季羡林先生为我大学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饭后散步东湖,闲坐品书,于朴素的流水行文中静心聆听老者的人生感悟,让我为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我想,我依然是只“井中蛙”、“笼中鸟”,浑浑噩噩,虚度大学余光,今日有幸“一棒喝醒”,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12、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的过程,也有它衰落、死亡的结果。看看世间万物,倒也确是如此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和生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无一例外;人类社会中的国家、朝代、阶级、政d也都一样。科学家们说,太阳也会在几十亿年或上百亿年后“死亡”,地球当然也会“死亡”,它的最后期限是太阳死亡之时,它的最早时间大约会是人类的核战、污染等的自我毁灭。当然,自我毁灭的可能是不大的,人类再利害也比不过自然。当然,也有可能在地球走向死亡的几十亿年里,生命由于地球的变冷变热等已有好几个轮回,我们这几万年几十万年的生命史只不过是第一茬!现在科学家正在警告人类:要爱护地球,这确是很对的,好歹是能延长我们这一茬人类的存续时间啊!
13、然而在当时有种风气,贵族的生活都是精致而华丽的,底层的生活较为简陋朴实。贵族群体因为所生活的环境造就傲慢与不屑底层阶梯人群,底层群体则因为强烈性的对比生活,对于贵族则有着偏见的想法。这便是男女主角折射的性格,也是造就他们后续的因素。
14、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但海外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15、圣劳伦斯岛原住民是爱斯基摩部族之一西伯利亚尤皮克人,初到岛上,女儿被满脸暴怒的爱斯基摩孩子扔石头;在学校,学生们游离在老师的讲解之外,对这些无关爱斯基摩人的知识没有兴趣,有几个孩子想着法子修理老师。再看看学校里的老师们,他们有的认为这里的孩子不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有的认为这里的孩子只适合接受特教,甚至说这些孩子大部分是不能教的,这是阿拉斯加教育的弃民,这个学校是个动物园,精神病院。
16、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17、文革他受尽侮辱,苟全性命。正是那个时候,写出了这一生的学术代表著作。
18、人总是避免不了死亡,既然无法改变,那我们能改变的是人生价值。要知道,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使自己有价值,不要使自己留有遗憾。季羡林散文读后感3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因为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19、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20、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_”。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21、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
22、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23、一在文字简练。这要归功于他从小热爱的文言文,古人惜墨如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简洁凝练,但要事详实,道理明了,毫无拖泥带水之举。先生的文字即是如此,简洁但不简单,于自然处彰显用词魅力!今人读文言文,意已不在追“八股之风”,但应学其遣词造句之功!
24、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然而仍然感到困惑得很:短短一生几十年,能了解得了那么多玄妙的东西么?
25、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26、我已经走不动路了,没有人搀扶,两米的距离都很难了。我现在的一个任务,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27、 我于1947年写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用汉文和英文发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其中包括外国研究水平和资料,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自己并不满意,耿耿于怀者垂四十余年。一直到1989年,我得到了新材料,又写了一篇《再谈“浮屠”与“佛”》,解决了那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心中极喜。最令我欣慰的是,原来看似极大胆的假设竟然得到了证实,心中颇沾沾自喜,对自己的研究更增强了信心。觉得自己的“假设”确够“大胆”,而“求证”则极为“小心”。
28、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29、在这个鸡飞狗跳的年代读季老的书让我恍若隔世。那种熟悉又遥远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触动着我那自以为强大的神经。书中讲述的这些那些,发生在季老的身上也在你我身边。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你们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