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八月十五中秋节风俗(摘抄好句41句)

八月十五中秋节风俗(摘抄好句41句)

八月十五中秋节风俗

1、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2、在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八月秋已过半,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正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古人也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4、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5、鲜肉月饼其实是苏州人的发明,属于苏式月饼。吃的时候需用一只手接住往下掉的细碎酥皮,内馅则全是鲜肉。

6、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农历九月为秋季,其中八月叫“仲秋”,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节,常言道“月到中秋分外明”,是因为一年之中,只有这时,天高气爽,月亮显得又圆又大,特别明亮。中秋之夜皎洁美丽的月亮,引发人们遐想连翩,创作出许多与月亮有关的动人故事和赏月的民俗活动,中秋便成了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节日。

7、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在中国它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8、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大家一起把韃子(蒙古人)殺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今天的中秋節,人們傳承了許多習俗,最重要的便是賞月和吃月餅。

9、中國民間傳說,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傳為日神的配偶神。中國以嫦娥為月神,代表美麗、善良及一切女性美好的特征。

10、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11、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12、       拜月要在自家院子里摆桌子,上头放月饼、石榴、葡萄、柿子、莲蓬,还有切了像花篮儿一样的西瓜,贡品的形状都是圆的,石榴、葡萄象征了子孙满堂,柿子象征了事事如意,莲蓬象征了连连得子,西瓜象征了甜甜蜜蜜、团团圆圆。月饼是团圆饼,是为主的,要放了在桌子的中间。桌上还要摆香炉、烛台,拜月的女的,穿的新衣衫、新鞋子,拜月是要跪拜的,为的就是图个全家儿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要图个好的顺遂。

13、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14、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5、在北方的很多地方,有一种中秋节的饮食和月饼的地位可谓说是相同的,那就是团圆馍,意味着团圆。团圆馍一共有两层,一层是顶一层是底,中间夹的是香香的芝麻,味道香,口感脆。

16、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17、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盛于唐宋。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便摆出果品,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

18、烧斗香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dao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19、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20、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21、月饼的制作,各地大同小异,多是圆形有馅,甜味为主。发展到现在,广式(即广东产的)月饼最为闻名,有蛋黄莲蓉、五仁、豆沙等月饼。今年还出现“鱼翅月饼”、“鲍鱼月饼”、“水果月饼”等等,五花八门。包装也越来越精美,成为互相馈赠的礼品,反映出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

22、每到中秋节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把前门、后门半开着,任由他人进户拿取食物,且食物被“偷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23、你们知道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24、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5、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26、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27、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28、中秋节,又有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一系列名称,是传承已久的一种汉文化,中秋节日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因为这天又恰逢三秋之半,所以就被叫为“中秋”了。

29、到了唐代,中秋節發展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明確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炎黃子孫的主要的節日。

30、       八月半的时候,在我俫这还有个偷瓜摸秋的习俗,这个实际上是个求子的风俗。在我俫这里的有些地方,八月半中秋节的夜里,那些结了婚多年没有伢儿养的女的,在半夜的时候,请姑子就是丈夫的姐妹,或者就是自家的姐妹,或者就是自家的好朋友,请这些人一起儿陪了,到别人家田里去偷瓜偷豆儿。因为俗话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儿得豆儿”,没伢儿的人,也就觉得偷瓜得瓜,偷豆儿得豆儿,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摸到金瓜的,实际上就是南瓜,说的是就能养男伢儿,说是南瓜的“南”和男伢儿的“男”谐音。说的是摸到扁豆的就养女伢儿,说的是扁豆也叫“娥眉豆”,说的是女伢儿。

31、既然中秋节也是铜镜的节日,铜镜之上出现中秋题材的月神形象纹饰也就变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32、中秋吃月饼始于宋朝,苏轼诗中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月饼中有馅。到了元末,统治者残暴腐败,引起群众反抗。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在中秋时,将中秋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到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就纷纷拿起菜刀、锄头、铲刀等工具,聚众斩杀驻守在当地的元朝统治者。以后人们就有“月饼传信息”的讲法,吃月饼又有了纪念推翻元朝残暴统治者的意义。

33、嫦娥奔月的傳說家喻戶曉。(Pixabay)

34、除祭拜月神信仰风俗外,还有祭祀土地神之举。土地,古称“社神”,为中国旧时信仰的村社守护神,即管理有限地面的神。《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礼记·郊牺牲》亦曰:“地载万物,天垂万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春秋时即有祭祀土地神的仪式。祭祀土地神日期,称为“社日”。秦汉以后,社日一般分为春社和秋社。道教形成后,吸收民间信仰,列土地神于神仙谱系之中。其经书中,亦称太社神、土翁神、土母神等。而八月正好是秋收之后,为谢神恩便祭祀土地之神,成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35、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36、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37、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38、       我俫这里主要的还是苏式的月饼,就是外头有一层层的脆酥皮的,上头贴了一张小方块纸,现在写的是什么品种的。就是这个小方块纸还有个传说故事,说的是元朝末年的时候,农民起义的领袖张士诚用老百姓在中秋节互相送圆饼的机会,在饼儿上头贴了个纸条儿,上头写的“八月十五夜杀鞑子”,鞑子就是元朝的士兵,老百姓看见了饼上的字条儿,一传十传百,就约定在这一天起义杀鞑子,后来起义胜利了,家家就吃圆饼儿庆祝,还把这个中秋节吃的圆饼儿叫了变成月饼,一直到现在,做苏式月饼上规矩的人家,现在还在上头贴一张效方块儿纸,也就是这么来的。

39、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40、房地产开发、市政、装饰、幕墙、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水利等项目联营或合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