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卡夫卡城堡经典语录(摘抄好句80句)

卡夫卡城堡经典语录(摘抄好句80句)

卡夫卡城堡经典语录

1、逐渐单调静止的时间流似乎暗示着,以线性时间序列为基础的事件性和因果性不再重要,行动还是等待区别不大,都只是一场权力摆布下的耗费生命的游戏,如同奥尔迦叙述父亲经历的“镜子文本”所揭示的那样。无论K怎样变换计谋,他的行动几乎是循环式的,情节并没有得到有效推进。  

2、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寻求声音时,那里唯有沉默;你寻求沉默时,那里传来不间断的预言。那声音不时按动藏在你脑袋某处的秘密开关。——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3、理由如下:01卡夫卡的这两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都不是很好,有人读得昏昏欲睡、有人读得头昏脑涨、有人读得异常痛苦,为了能够顺利地将全文读完,我建议选择字数少一点的。《城堡》四百多页,《审判》两百多页,只有前书的一半。(卡夫卡城堡经典语录)。

4、邀您走进梭罗、卡夫卡、马尔克斯等文学巨匠的世界

5、我们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巨大的反差?一般来说,重要作家的生平研究、书信研究,都会成为作家作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歌德,鲁迅等等。但是卡夫卡的研究又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一方面他的生平是如此的平淡无奇,而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又如此的诡谲,因此众多研究者便从他的生平中探寻阐释的可能。

6、很多人把作家写成一个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的伟人,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的更深切,更强烈。对他本人来说,他的歌唱只是一种呼喊。艺术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痛苦,通过这个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

7、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卡夫卡

8、我希望我这样一本正经地做出要离开的样子,会引起你的注意。《致密伦娜》

9、《城堡》与卡夫卡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法的门前》非常相似,都是主人公想进而进不去,不论是去进城堡还是去进法的门。对于卡夫卡这样一个本性纠结,而且在文学创作中又充满了各种元素纠葛的作家来说,我们去看他写作的过程,可能比我们看他的写作成品还要重要。我们可以用文学研究的方式去分析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可能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结构主义的叙事学。这个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理论家热奈特,他提出了一个概念: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前提,就是我们认为文本是一个意义与符号的整体,而且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由此他提出,我们如果分析一个文本意义的构建方式,需要进行两个步骤,首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按照叙事学的不同的分类、不同的范畴,对文本进行分解,然后根据主题意义或者某一个情节和内容的线索,对作品进行重构。其实用大白话讲,这就是我们在基础语文教育中经常用到的两个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这两个词可以看作是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一种简化。

10、03《审判》比《城堡》写得要早一些,讲的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有一天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被捕了,也不知道犯的什么罪,就这么被审判,最后被处死了。《审判》同样有很多的隐喻,这部小说审判着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灵魂。

11、关于卡夫卡死后作品被发表这个事,如果把我代入到卡夫卡,我也会觉得像是别人窥视了我的朋友圈一样。也因此我们可以在卡夫卡的作品里,看到他的私人性,他的读者不友好性。这个其实也是在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一个可能,即当你的写作是不面向客体而面向自身的时候,它就会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瑰丽风景。

12、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3、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4、就经验性来说,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而当你极力回避它的时候,它却自然找到头上。——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5、在国家环境、社会环境之外,还有必要提一下他的家庭环境。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出生在一个贫苦环境中的犹太人,凭自己的本事逐渐走上了中产阶级的道路,于是他就非常的自信。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一个非常具有地位的父亲的阴影之下,他的童年经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想象。刚才刘老师也提到了,卡夫卡作品中的女人往往显得比较冲动,男人反而是有些回避的那一方。很多人会问,卡夫卡是不是无性恋或同性恋,后来的研究者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不同的答复,也尝试从这个角度去阐释他的作品。

16、书里面花了很多笔墨来描绘城堡的外貌,以及测绘员K(对的,又是K)的心理活动。而一切,都充满了隐喻和暗示。这些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17、不要失望,甚至对你并不感到失望这一点也不要失望,恰恰在似乎一切都完了的时候,新的力量来临,给你以支柱,而这正表明你是活着的。《城堡》

18、“如果我不是有目的地来到这儿,而是意外地发现自己站在这个地方的话,那真有点山穷水尽的味道呢”!

19、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而大部分人分不出二者的差别。——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0、我希望我这样一本正经地做出要离开的样子,会引起你的注意。《致密伦娜》

21、吴晓东在书中引用了美国人库楚斯的分析说,《城堡》在结构上可以按照叙事方式和时间演变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章是一个部分,在中译本中共55页,后十七章是另一个部分,在中译本中共329页。在叙事方式上,前三章基本上是由情节段构成的,而后十七章则有对话构成的。这种从情节段到对话的演变,说明K在现实中的行动越来越少。因此,吴晓东这样写道:“读到小说后半部分,我感到K的形象离经典追寻模式中的主人公形象越来越远,同时K已淹没在其他人物的对话中了,成了越来越模糊的形象,仅仅成为小说众多形象中的一个。”所以,K作为主人公的权威性也因此受到了质疑。

22、但即使被至亲冷眼相待,中田心里也并不甚难过,一来已经习惯一人独处,二来若有人搭理或热情相待,他反倒会心情紧张。对于一生积蓄被表弟挥霍一空他都没有生气,当然事情糟糕这点他是理解的,但并未怎么失望。度假山庄是怎样一个劳什子,“投资”又意味什么,中田无法理解,如此说来,就连“借款”这一行为的含义都稀里糊涂。中田生活在极其有限的语汇中——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3、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

24、小说第二章提到巴纳巴斯带来了克拉姆的信,信中开头是这样说的:“尊敬的先生,如您所知,您已被聘用,为伯爵大人效劳。“这显然是一份聘用书。用常理去推测,如果K是以土地测量员的身份来到城堡的话,应该是有任命书的。但这个假设在小说文本中没有得到任何的支持,如果我们按照常理来看,不管是有口头的聘用邀请或者一个书面的非正式的文件,它都应该在K的身份被否定的时候就拿出来,然而小说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拿出来这样一个证明。因此主人公最基本的身份其实是受到质疑的,而且这个质疑是通过文本本身的自我否定去达成的一个否定的结构。

25、刘健:非常感谢江老师的补充。刚才我一直在使劲点头,因为我看到几个我们南大大一的学生也在。如果想接触德语文学,想选一个语言难度较低、但思想程度较高的入门读本,我非常建议看卡夫卡的作品。我自己也是在大还不太会德语的时候看了卡夫卡,我当时的感觉是我写我也行,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浅薄的看法了。我想表达的是,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常高级的一种方式。德语文学有两种非常典型的派别,一种是卡夫卡的这种简洁的写作方式,另外一种就是像托马斯·曼的繁复的写作方式,句句带有引用,句句带有影射,一种人文主义的、古典性的知识分子的作品。

26、我的题目是《若即若离的卡夫卡:试论〈城堡〉》。我选取了三个德文版的《城堡》的封面,这三张封面都展现了一种不确定性、去中心化的感受,这也是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因此我也把我的题目放在了右下角,变成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标题。

27、布罗德与卡夫卡的作品能成功面世有着重要的关系。卡夫卡的遗嘱是要求他的所有的未发表的、未完成的作品都不能发表,甚至要毁掉。然而他的好友布罗德却与卡夫卡的父亲签订了一个协议,基本上把卡夫卡所有的作品都发表了,这相当于背叛了卡夫卡的遗嘱。这个背叛遗嘱的故事,也成为了米兰·昆德拉这部《被背叛的遗嘱》散文集的题目,他也把这个题目作为文学论述的一个起点。卡夫卡生前的作品都是以短篇的小说为主,而造就卡夫卡名气的长篇小说都是他去世后出版的,并且都是残章,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28、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就哭啊,抓啊,拉啊,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城堡》

29、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失踪者》

30、我爱她,但不能跟她说话,我窥视着她,以便不与她相遇。——卡夫卡

31、  如果说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那么《城堡》中所设下的预言就是建立在神话上的现实。巫师透明的水晶球中隐藏着对未来的猜疑,科幻小说的扉页夹杂着对于未来的窥探。不过这些预言未必准确,你大可以一笑而过。然而,对于《城堡》中的预言却不得不信。卡夫卡无愧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城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城堡》中的预言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活在卡夫卡预言的世界里。《城堡》的预言至今仍有着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32、其实书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城堡的厚度,但是却阐述了一个事实,就是再厚的城堡也抵不过人心的厚度和隔阂与障碍。

33、  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34、第二个问题正好是我研究的主要方向,德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其实卡夫卡受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挺多的,但是这在他作品中的表现并不是特别直观。我们能找到的非常明确的与中国相关的作品,应该就是一个叫《中国长城建造时》的短篇,以及它后面出版时,夹杂的一个草稿《往事一页》,可以把它视为《中国长城建造时》的一个前传。

35、卡夫卡的小说,都有一种荒诞不经的风格,通过异化现象,创造出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让读者惊艳于他丰富的脑洞和想象中时,也感受到无法克服的荒诞甚至恐惧。

36、在1969年的文学风格研讨会上,罗兰·巴特做了题为《文本及其意象》的演讲,提出了一个与热奈特结构主义叙事学迥然不同的文本理念。他说:“直到现在,我们还把一个文本视为带有果核的水果(比如说,一枚杏子);文本的形式是果肉,文本的内容是果核。不过,最好还是把文本看作一颗洋葱,由很多层洋葱皮构成(或者说,由很多层次和系统构成)。洋葱的身体最终并没有核心、秘密、不可削减的原则,除了包裹着它的一层层洋葱皮,便不再有别的东西。洋葱皮裹住的,正是洋葱自身表层的统一性。”按照罗兰·巴特的理解,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洋葱的结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城堡》是一颗洋葱,《城堡》是不是符合洋葱的模型?

37、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东西,最好完全不说。《海边的卡夫卡》

38、  男人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遇见一个女人,于是和她在一起,一切就都变成了为了这个女人,为了这个家!

39、这不是城市,这是时间大洋裂开的洋底,布满了梦幻和热情的乱石堆。在这里很有趣,但人们慢慢地透不过气来,和所有潜水者一样,我不得不上来,否则血液就会突进肝脏。

40、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比如现在,人的根早已从土地里拔了出去,人们却在谈论故乡。

41、我觉得最好不要对距离那样的东西期待太多。《海边的卡夫卡》

42、作品中,主人公K是外地人,经过长途跋涉,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地方,落脚在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踏上这块土地的人,他想拿到一个合法的身份,户口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拿到户口,进入城堡,是他心中的夙愿。其实,像他这样的人,远非K一个人。之所以追求“城堡”,其实也并不是贪图“贵宾”这种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而仅仅是因为不愿低人一等的渴望。然而城堡,远非他所想得那么简单,都想要进去,无路可走,甚至连大门都看不到影。“城堡”里有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进入“城堡”不惜挤破头皮,绞尽脑汁呢?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城外,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工作,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城堡里的居民却能享有特殊的待遇,无论是住房条件,还是工作环境,亦或是社会福利,都比城外高上不止三个层次。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拼了命也要进入城保。据说有一个姑娘嫁给个城堡内的精神病,只是为了能有进入城堡的资格,有一个“城里人的户口”……

43、深度品读《百年孤独》《基督山伯爵》等文学经典

44、习惯于不怀期望地等待什么,习惯于独自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了,对此也全然不感到难受。《海边的.卡夫卡》

45、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语录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语录是指对那些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话语的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语录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边的卡夫卡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46、、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47、主人公K与小说中人物的多重对话——尤其是较长篇的对话,如同给主人公K打开了一扇扇的窗子,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们“所见”的和所“经历”的一切。不仅如此,“对话”还扩展了《城堡》的时间和空间。

48、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东西,最好完全不说。《海边的卡夫卡》

49、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那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0、也许我永远到不了姑娘身边的武士那儿,即使我能够到达,将已是浑身是血,失去了知觉。那姑娘始终是一个人待在那里吗?不,另一个人到了她的身边,轻而易举,毫无阻挠。由于艰苦的努力而精疲力尽,我竟然那么无所谓地看着他们,就好像我是他们俩进行第一次接吻时两张脸靠拢而穿过的空气。《爱的险境》

51、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52、不可能存在没有真实的人生,真实恐怕就是指人生本身吧。

53、有些东西,不是说全然不曾有过,只是活着活着那东西就用不上了,所以忘了。——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4、再看一个例子。K初次见到他的助手,“现在,他们站在那里,向他行礼致敬。K此时回忆起自己服兵役的日子,回想起那些欢乐的日子,他不由得笑了。‘你们是谁?’他问,然后又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您的助手。’他们回答。‘他们是您的助手。’客店老板低声证实道。‘怎么?’K问,‘你们是我的老助手,是我让你们赶来的助手,是我所盼望的助手?’他们回答说是。‘那好,’K过了一会说,‘那好,你们来了。’——‘还有,’K又停了一会说,‘你们来的太晚了,你们实在太懒散。’——‘路也实在太远了。’其中一位说。‘路太远了,’K重复说,‘但我碰到了你们,见你们从城堡里来了。’——‘对。’他们说,但没做其他任何解释。‘测量器具在哪儿呢?’K问道。‘我们没有测量器具。’他们回答。‘就是我托你们带来的那些测量器具。’K说。‘我们没有测量器具。’他们重复道。‘天哪,你们真是些能干的家伙!’K说,‘你们对土地测量一点也不懂吗?’——‘不懂。’他们说。‘可是,如果你们是我的老助手,你们应该懂得啊。’K说,随后把他们推到了屋里。”

55、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但他的创作风格不仅是表现主义,却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56、刚才江老师提到卡夫卡的身份,我想到法国理论家德勒兹把卡夫卡归为一种“小文学”。我觉得这是对卡夫卡作品非常精确的评价,卡夫卡游离于任何我们已知的文学传统体系之外,所以我们在文学史上很难去定义卡夫卡和他的语言风格。

57、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卡夫卡

58、问题2:刘健老师在解读卡夫卡的作品时,说他的作品强调抗拒性而非对抗性,强调否定性而非批判性。请问刘健老师,卡夫卡的这种特点是到他后期的作品像《城堡》这些作品才能得到体现,还是他比较早期的一些作品就已经展现出这种特点?

59、起先他想离开这里,可是后来,纵使你跟他说上一百次‘这里是出口’,他也不肯动一动。《审判》

60、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61、他们把活生生的、富于变化的人变成了死的、毫无变化能力的档案号。——卡夫卡

62、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63、刘健:《在法的门前》很有意思,被放在了《诉讼》里,但是我觉得它的内容非常像《城堡》。关于寓意,我觉得可能对它的解释跟刚才《城堡》一样,各家都说的有理,我个人的解读可以用李宗盛的一句歌词来表达,“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64、仿佛一条秋日的小径:在还没有来得及把它清扫干净之前,便又盖满了落叶。——卡夫卡

65、我们的脑袋里我想应该是脑袋里有一个将一些作为记忆保存下来的小房间。肯定是类似图书馆书架的房间。而我们为了了解自己的心的正确状态,必须不断制作那个房间用的检索卡。也需要清扫、换空气、给花瓶换换水。换言之,势必永远活在自身的图书馆里。《海边的卡夫卡》

66、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67、如果试图去分析、去建构,以读者的角度去建构《城堡》的一个意义,我们就会遭遇一个基本的人类性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我在这里引用了高更的一幅画,想去提醒各位一个道理。在分析任何一个小说或者影视作品,常见的是它的开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交代人物背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并且司空见惯的文学模式,在卡夫卡的《城堡》这里却遭到了否定。

68、笼子里放进了一只年轻的美洲豹子。即使是感觉最迟钝的人,看到这只野兽在闲置长久的笼子里活蹦乱跳时,他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舒服的休息。这只豹子什么也不缺,可口的食物看守人员无须长时间考虑就会送来。失去自由对它似乎都无所谓,这个高贵的躯体应有尽有,不仅带着利爪,而且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它生命的欢乐总是同它大口里发出的强烈吼叫而一起到来。观众从它的欢乐中很难享受到轻松,可是他们克制住自己,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变形记》

69、投稿邮箱:1335889534@qq.com 

70、  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71、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孤独。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他被誉为20世纪不可思议的灵魂。

72、我决不会长大成一个成年人,我将从一个孩子立刻变成一个白发老人。

73、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74、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75、《城堡》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妇女的遭遇和命运,桥头客栈老板娘的自述,奥尔加叙述自己和阿玛利亚的故事,弗丽达的故事,各占了一整章甚至几章的篇幅,妇女的故事在一篇小说中占如此大的比例,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

76、问题1:请两位老师介绍一下卡夫卡的《城堡》和其他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引进和传播脉络,如果想比较系统地阅读卡夫卡,是否有翻译版本推荐?另外,卡夫卡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能否介绍和点评一下他富于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77、仿佛整个作品都在告诉你,不要读。就像卡夫卡的的遗嘱一样,不要读,不要去理解。

78、  跟班给城堡官员分发档案一节巧妙地反映出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明争暗斗,其炫耀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发放档案捆儿的大小来表现自己的重要程度,档案多的老爷故意放在门口不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些同僚之间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如果档案分发错了,想收回就难了,已拿到档案的不肯退回,认为那是对自己的污辱。该拿到档案的因不能及时拿到而大吵大闹。谁也不肯让步,苦的是那些分发档案的跟班们,哪位老爷都得罪不起,只能受尽两方的欺辱委曲求全来平息此事。跟班们小心翼翼地恭敬奉迎正好反衬出城堡官员们飞扬跋扈。

79、我们的脑袋里我想应该是脑袋里有一个将一些作为记忆保存下来的小房间。肯定是类似图书馆书架的房间。而我们为了了解自己的心的正确状态,必须不断制作那个房间用的检索卡。也需要清扫、换空气、给花瓶换换水。换言之,势必永远活在自身的图书馆里。《海边的卡夫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