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摘抄好句111句)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摘抄好句111句)

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1、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2、(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3、“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

4、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5、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6、知行合通过“行”来加深对知的认知和肯定一次股市崩盘。新手看到的是恐惧,老手看到的是机遇。因为新手没有经历过如此恐怖的场面,而老手却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场面,并从这样的恐怖事件中活了下来,后来甚至有若干次从中获利的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在新手的心中,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在老手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7、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王阳明意识到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8、公与婆的格局与境界不同,站在各自的角度上看,都有各自的理。两个人在不同的频道上,阐述自己所认同的“理”,就会陷入争执不休的困局。

9、那为什么每个人成长以后各有所长,所取得成就不一样呢?王阳明用“本然”和“明觉”两个概念来区分。

10、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11、接着前面说,王阳明的罪了当时的皇帝,面临杀身之祸,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皇帝驾崩了。新皇帝即位也就顾不上这件事,王阳明也就称病回家,专心传授“心学”了。

12、“此心光明”成为一代“心学”大师留在世间的最后遗言,更是“心学”理论最巅峰的思想,他让无数后来人,人心光明!

13、也就是在这个极度失衡的状态下,王阳明的“心学”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致良知”就此诞生。“致良知”简单理解就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有机会成为圣人,就看你的心愿不愿意。你的心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选择善良就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在这一点上无论你是君王还是一个普通人。在王明阳看来,正是皇帝选择了“恶”,才把他一个忠臣逼到了绝路。“致良知”就要和自己的私心私念做斗争的过程。

14、人心惟危:人心之中常有“小我”,而小我伴随着不明和贪欲,故时常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可以说,每个小我都是自己内心吸引灾难的磁石(稻盛和夫语);每个小我都可能让自己立于危墙之下。

15、王阳明在从公元1499年参加礼部会试后,可以说平步青云,到公元1504年升为兵部武选司主事。通俗点说,就是王阳明从政仅用5年的时间,就已经官至正厅了。那年,他才33岁,可以说未来仕途一片光明,成为正部或者是副国级只是时间问题。

16、最后,让我们从阳明先生“侃去花间草”的一则小故事中再来体证“心即理”:

17、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18、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理论一套套地讲,可是孩子不以为然,因为家长的行为在证明着相反的理论。比如很多家长不断在孩子面前讲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自己在电视机面前、在麻将台面前乐此不疲、得意忘形,孩子会怎么看你?

19、从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到人的“立志”、“立功”、“立德”,再来看看美斯坦福人在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践行的。

20、③致良知(价值归宿):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21、“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22、青蛙开始冬眠,第二年惊蜇时醒来,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不同于蚂蚱、蜉蝣,青蛙见识过春夏秋冬,也明白春夏秋冬的道理。

23、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24、(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25、后来,徒弟徐爱问阳明先生:“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26、一个小小的蜉蝣(水上飞虫),生命周期只有短短一天。蜉蝣和蚂蚱交了朋友,很欢喜地在一起玩了一天。到了晚上,蚂蚱说我要回家了,明天早上见。

27、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能做出自己的正确的判断,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尤其不要轻易迷信权威。任何时候,别人的话,尤其是权威的话,都要经过自己思考,要过自己“良知”这一关。每人都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贪婪、虚荣心等的蒙蔽,没有发挥作用。

28、责编| 心源  审校 | 文平  朗诵| 宋凯强

29、阳明先生对徐爱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意思是,你有了这样一颗良知纯粹的心,就可以践行“孝顺、忠诚、诚信、仁爱”之理了!

30、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1、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32、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33、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34、//内容简介:近些年来,阳明学研究如日中天,相比之下,朱子学研究却略显冷清。作为宋代新儒学的代表,朱子思想的丰富性仍有不断解读和展示的空间。面对当下“朱子学再出发”的学术呼吁,这本书对朱子学进行了一次“重新解读”,旨在通过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进路,从朱子文本中“重新解读”出以往被忽略或被遮蔽的朱子哲学的意义。作者专门撷取了朱子“仁学”“心论”“敬论”“工夫论”“鬼神观”等典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史研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重现朱子思想的整体性意义。

35、而王阳明在明朝时期创立的“阳明心学”正在试图解决现代人的“心病”。

36、《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

37、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

3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39、所以,问问你的内心、“聆听你内心的声音”很重要。别一种内省就是反思、反省、总结。善于总结的人才会进步。总结就是学习,也是“致良知”的一种途径。

40、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

4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42、(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43、的确如此,所有的圣贤经典都是亲身实践而来的真理。我们若把经典当成文字,不在自己身上切实用功,则多学无益。

44、吴震,江苏丹阳人,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的研究,特别致力于朱子学、阳明学、阳明后学、明清劝善运动、江户儒学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东亚儒学问题新探》《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等。

45、有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能人之心,则呈现能人之道,就妙用深厚的仁爱、圆融的智慧、豁达的胸怀和强大的能量等等能人之德,则成就能人之事。

46、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

47、这是为什么?其实,这是富贵病,是我们的“心”迷失了,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

48、儒家思想,即从心学开始。这也是圣人治理天下能够“简且易哉”的秘诀。这十六字诀就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49、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50、陆王心学”是由儒家学者陆九渊、王阳明发展出来的心学的简称,或直接称“心学”;或有专门称为某哲学家的心学,如王守仁的“阳明心学”。

51、这即是“心即理”,你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理。

52、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53、道心惟微:道心是“大我”的展现,大我总能走在中道上,中道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过犹不及,唯有纯粹至极,才能行在中庸之道上。

54、换个角度来说,假如杂草果真妨碍了正常的行走,当除则除,也无需挂碍。所以,依照天理去做事,没有私心私意的时候,即是善;假若私心作祟,有了个人的好恶,便是恶。

55、可以说,王阳明人生的天平彻底失衡,而这次的失衡甚至让他几次面临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人生最大的失衡当中,王阳明大彻大悟,“阳明心学”就此诞生,史称龙场悟道。而这个时期“心学”的核心就是,知行合天下无敌。

56、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最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

57、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又指形成人物之别的内在因素。

58、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59、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

60、普通人的心,杂有不明和私欲,因而很难透见事物本质、把握世间规律,所以未能“依道而行”,难免会犯下一些决策失误,令自己后悔不已。

61、良知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62、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63、● 王阳明:开挂的人生,由此开始,做到,自然一片光明!

64、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

65、五种入流之心,呈现五种相应之道,妙用五种相应的仁爱、智慧、胸怀、能量等多种德,成就五种相应之事。

66、老虎只能在一个山头占山为王,见不到五湖四海的风光;而大雁却能领略不同地方的春华秋实。

67、“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68、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69、循理为善,从欲为恶。通过我们自己是否动心、动气,就知道我们的判断之中是否掺杂了个人私意。当我们内心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一私人欲之杂的时候,则是圣贤的境界了。

70、因为“心”就是你的世界。因此,在博弈中,可以通过对“心”的干扰,达到自己的目的。

71、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7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73、“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74、“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其思想渊源是什么?何以称为“孔门正法眼藏”?

75、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76、宋明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代表了对孔孟之学的不同传承。其中,陆王心学便是由陆九渊(陆象山)开创,后由王阳明继承发展。

77、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功夫要用在“磨镜”上面,把自己的心镜擦亮,达到良知清澈!

78、当这颗心足够清澈的时候,便可以常觉常照。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照见其本质,并且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79、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80、“致良知”,一言以蔽之,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是一个功夫,也是一个过程。

81、教育的对象和着眼点就是“人”。“人”字有三个点,美斯坦福人把“人”的顶端定位为帮助学生找准人生的定位与目标。这既是“致良知”,也是“立德”。美斯坦福人把“人”的一撇定位为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既是“知行合一”,也是“立功”。美斯坦福人把“人”的一捺定位为信念和心态。这既是“心即理”,也是“立志”。

82、一个念头生发出来,良知清清楚楚地自知,念头的善恶、是非,瞒不过自己的良知。

83、“致知”的说法,则来自《大学》。相传《大学》为孔子的亲授弟子曾子所作,“格物致知”的思想也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

84、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宝藏,这是天地间一个大秘密!

85、俗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也是在讲“心即理”。由于每个人的“心”不一样,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理”。

86、首先要知道王阳明心学其实就是儒学思想文化形成的学说。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相结合而形成了王阳明心学核心“致良知”。

87、“事上磨练”就是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恰当,才是真知。一个只是在理论上学习掌握了知识的人,与一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从书本上学到游泳的知识,这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到水里了呛了水,掌握了游泳的实际技能,这种技能就是“良知”,他学习游泳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88、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从形式上讲,不受儒家经典的束缚,以六经为我心的注脚,相对轻视经典,把宋学区别于汉学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说经的特征和倾向进一步发展。

89、圣人之心,如明镜一般,没有不明和贪欲,依良知而行。常人的心如昏镜,“斑垢驳杂”,有太多的不明和贪欲,需“痛加刮磨一番”,才可达至良知。

90、致良知是说,人心向善,人心求真,要去虚伪浮躁。人心的真善美,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

91、然而陆王对经典和经学也不是全然不顾,与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相关,陆王在阐发其心学思想时,也借用了经学的形式,并对以往的经典和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92、但是,公元1506年冬,他因为仗义执言得罪宦官刘瑾被杖谪贬至贵州龙场驿栈任驿丞(现在的股级)。在他上任途中,被锦衣卫追杀,因为假投江自杀才躲过一劫。但到贵州龙场后,发现生不如死。当地是一处极其艰苦之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自己搭建草棚,草棚简陋到直不起腰,下雨棚内棚外一个样。吃饭是有上顿没有下顿,加上水土不服,王阳明感觉到生命随时会在这个蛮荒之地被终止。

93、d和国家的创始人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称王阳明为“传教之人”,将他视作自己的精神导师,并把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归纳为“贵我”。贵我者,“横尽虚空,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引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志向。

94、毛泽东把这表述为“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觉悟到内心的良知。良知体认后,又反过来指导监督意识活动,最终落实到行为实践,也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向上的过程。

95、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96、十六字心法的意思是:人心高而险,道心幽而妙,用心精纯,专心不诚心敬意笃行中庸之道。

97、这三句话是“阳明心学”的由低至高三个阶段。王阳明为什么能创造改变人心的“心学”,在每个阶段是如何进阶升级,只有知其然在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掌握“阳明心学”的精髓,彻底获得“心”的解放。

98、“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99、阳明先生说,天地之间的花草,本无善恶。但我们如果喜欢观花,讨厌杂草,就会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必要除草而后快。如果喜欢草,则认为草是善的,非要留着窗前的草。这样去判断善恶,已经掺杂了个人的私意和好恶,所以不够公正。

100、责编|海平老师  审校 | 文平  朗诵 | 宋凯强

101、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102、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103、知行合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104、何为圣人?阳明先生有言:“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105、“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落脚点。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他还说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的立功。

106、“心即理”是阳明先生37岁龙场悟道的亲身体证。

107、毛泽东把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归纳为“通今”。通今者,“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所谓“通今”,就是指“知行合一”。毛泽东在他的哲学名著《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他又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108、接下来,刘长焕先生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阳明心学的核心一是明心,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只是因为被不明和贪欲蒙蔽了;二是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行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一规律,就像压弹簧的原理,你给弹簧多少力量,弹簧也会给你多少反弹力。所以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从念头上就发心利益家人、单位,这样才会不断粉碎自私、小我,最后发出利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大心。只有如此,生命的价值才会辉煌灿烂,才会“此心光明”。

109、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110、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