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名言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中的名言名句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出自论语的名言)。
3、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论语》
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10、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言简意赅,就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
11、“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
12、语出春秋·孔丘《论语·颜渊》。约束自己,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这样便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13、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
15、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 语出《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19、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0、出自《论语·卫灵公》。(大意)人没有长远打算,必然会有眼前的忧患。
2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2、出自《论语·卫灵公》。。施,给予。(大意)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他人。
2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2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27、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论语》
28、 这里的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好友相见,小打小骂,其实是一种亲热表现。就像“老不死”这个称谓,也经常被一些老夫老妻用来秀恩爱。不过,“老而不死是为贼”到了元明时期,已经普遍作为不敬语了。
2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30、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32、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33、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34、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论语》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6、政者,正也。子帅子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37、 出自《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8、《旧唐书·魏征列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0、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
4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42、 (29)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45、 (13)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