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经典唐诗宋词名句赏析(摘抄好句58句)

经典唐诗宋词名句赏析(摘抄好句58句)

经典唐诗宋词名句赏析

1、的确,作者把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成为了千年悼亡词之首,堪称千古绝唱。

2、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3、答:②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这里头这个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层次,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

6、“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沉痛入骨,像极了每一个飘泊而无助的你我。

7、(《黄鹤楼》)“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8、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9、元和元年,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

10、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一作:更短亭)

11、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12、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13、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14、绝美珍藏版“唐诗宋词套装”限量首发3000册,马未都作序力荐!

15、李清照《渔家傲》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16、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让人印象深刻。

17、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18、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19、但是全词并不完美,末尾有消极思想呈现,同为豪放词名作,在思想性上我觉得不如《满江红》。

20、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21、这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写的慷慨激昂,最后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22、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2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24、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25、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2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诗人陶醉在丰收的欢乐之中的写法极为动人。

27、结合整首作品,谈谈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妙处。

28、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3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1、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32、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有超越时空的哲学意义,引起广泛共鸣。

33、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34、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35、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6、致各位诗友的一封信: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厚爱。

37、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38、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39、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40、这首词堪称是宋词中经典中的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篇章。

41、(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42、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4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44、不愿再回想过去的江南旧事,只愿走遍天下去寻访消息,只可惜能寄书信的鸿雁却再也不捎来消息。月光洒满西楼,我一直倚栏远望,可是却依旧盼不到他的归期。又怕像银瓶沉落金井。昏暗了银座烛灯,也不见骏马嘶叫着归来,教人枉然伫立在月下梧桐暗影里。还有谁陪伴我,对着鸾镜画眉描容?

45、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46、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47、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48、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已然两年,从“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的痛苦心境中也已逐渐解脱了,他要买田以终老于黄:“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稻田以充饘粥耳”(《书买田事》)。这年三月七日,苏轼到黄州三十里外的沙湖去买田,归来途中遇雨,时雨具已先被拿走,同行之人举步艰难、十分狼狈、而苏东坡却坦然信步、吟啸徐行,并作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词。从词序所述情况来看,东坡此次所遇之雨,来势不小,然而,词人一起首,就以十分藐视的笔调叙及:“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场席天卷地的风雨,被词人“穿林打叶”四字轻轻带过,更兼以“莫听”、“何妨”分别引领,更给人以意态潇洒、悠然信步之感。——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49、这首词写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它早已成为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代名词。

5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1、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52、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53、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度碧海青天。

54、这里总结了25首经典诗词,开头第一句就是名句,看一眼,就被惊艳到。

55、王安石兴致勃勃、费尽心血写了一本颇为自傲的《字说》,偏偏遇上爱找碴的苏轼,老是拿着单字要王安石解释,如“滑”字,是水+骨,是否就是意指水的骨头呢?三番两次,搞得王安石哭笑不得,只能气骂苏轼太轻浮。

5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57、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1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2烟雨任平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