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古代邻里谦让的故事72句集锦

古代邻里谦让的故事72句集锦

古代邻里谦让的故事

1、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2、2016年央视春晚有一个节目歌唱了“六尺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中国人应该人人皆知。

3、一天,汉文帝升殿,各大臣一一叩见之后,汉文帝发现丞相陈平没上朝,他问道:“丞相陈平为何不来?”

4、古语云:“里仁为美”、“睦乃四邻”、“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指出人们做事要以道义为衡量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仁爱之心,同情、关爱和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人德行修养的体现,这也是善化他人,播种善因,使社会拥有和睦温暖的人伦关系,这也是成为社会正义的基础。

5、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6、元代时德州齐河人訾汝道,平日乐善好施,以善行闻名乡里。同乡刘显等人贫困无法维生,訾汝道一一分给他们一些田地,让他们收地租维持生活,直到他们终老把田地收回去。有一年瘟疫流行,当时人们传说吃一种能使人发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买了很多瓜,带上粮食,不顾被传染的危险,一户户亲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他曾经在春天把麦子、高粱借给人,等到丰收年景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债人无粮偿还,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烧了,不要他们归还。他对家人说:“积累粮食本来就是为了防备饥荒,所以如果遇到灾荒年景,一定要帮助贫穷的乡亲。”

7、他回答:“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纸和粉笔。哦!对了,还要一个大的纸篓,越大越好,因为这样子我才能把我所有的错误丢进去。”

8、如果双方各执一端,争强斗气,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一方气量大一点,眼光远一点,就可以化解矛盾,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在西西河不也一样吗?

9、陈平就把他让相的理由说出来了,原来高祖刘邦在位时,为了保证汉朝宗室的传承,规定“非刘氏者不得为王”。高祖死后,惠帝懦弱,吕后不顾高祖遗训,又立吕氏家族子弟为王。使得诸吕势力越来越大,刘家的势力却日益衰微。吕后死后,诸吕结d,欲谋叛乱,丞相陈平认为时机已到,与太尉周勃,共商大计,灭掉诸吕夺取政权。陈平认为新帝继位,应记功晋爵。周勃消灭吕氏集团,功劳比自己大,自己应该把丞相的位子让给周勃,但是周勃不肯接受,认为消灭吕氏集团,主谋是陈平。陈平便假装有病,不能上朝。使文帝有理由任命周勃为丞相,也使周勃义不容辞担起丞相职务。

10、古人谦让的故事非常多。王泰让枣,孔融让梨,蔺相如让廉颇,皆为美谈。当年,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打败了公子纠,当上了齐国国君后,准备任用追随自己多年又功劳卓著的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诚恳地辞谢说,我是您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最大的恩赐了。

11、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睡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12、据说清代中期,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13、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14、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15、“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16、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因为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这时张英在北京为官,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考中进士,在朝为官,老家具体事务就由老管家操办。

17、(吴氏文化)余杭历史文化村落,乔司吴家村:那里是名将的故里

18、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她们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19、(吴氏文化)福州素以名门望族著称的吴氏入闽由福州迁连江。

20、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21、双仁府十四号住的抗日爱国将领刘伯超,参加过西安事变、指挥作战于中条山、兼任河南沦陷区游击司令等;其子刘冠英,60年代初任西北电管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在电力理论和建设上颇有建树,对西北电网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

22、这时张相府家人则打了一个如意算盘,遂驰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并快速回复给老家人,诗曰:

23、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一带是齐国西部边境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齐燕两国为争夺该地曾多次交战,“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Th在这里。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聊古庙,一直到晋代没有改变。499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

24、我听朋友讲过《聊斋志异》中一个关于“谦让”的乐极生悲的小故事:一群人热闹地让座,有一个人拉住另一个人的袖子,想把他拽上座去。那个被拉住的人使足全身力量向后躲闪。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突然,拉袖子的人手一松,被拉袖子的胳膊猛地向后一冲,正好撞在后面看热闹的人的大板牙上,一声脆响—双牙落地!我听完后,不禁感到后怕:幸亏我不爱看热闹,不然,我的板牙恐怕也会落个像这个人一样的悲惨下场啦!

25、当年,街道南端一户人家院内的果树成熟,果子掉到了邻居家,邻居全部捡起还了回去,主人被邻居的仁义感动,当即效仿,把自家果子全部分给了街坊邻里,之后的年年如此。这两家的仁义之举一时传为佳话,古城人便将这条街道称为双仁府。

26、但其兄长的回信只写道:“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弟听从兄长的劝说,建房时退让三尺,结果感动对方,也退让三尺建房,两家从此和睦如初,“六尺巷”于是便成典故。

27、古代有位穆斯林老人,在善待邻居方面做得很好。据传,阿布杜拉之子塞哈勒有个异教徒的邻居,这人个邻居靠近他家的墙修了一间厕所,厕所的污秽顺着他家里墙缝往他家流,他无法堵住。只好在墙缝下放了一个桶接污水,到了晚上,他悄悄地把污水倒掉,又把桶放在原地。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他生了一场重病,感觉情况不太好,他就打发家人把邻居叫来说;“请你到墙那边看一下,”邻居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从你家上流出来的污水,我就是这样早上接,晚上倒,己经很长时间了。本来我不想告诉你,但是我的病情己经恶化,假若我去世的话,我怕别人不能如此地坚持下去,因此,我才告诉你,请你想办法。”邻居听后,非常惭愧,感动地说;“长老啊!实在对不起,你如此善待原谅我,请你伸出你的手,我和你缔约,我要信仰伊斯兰教,归信真主。”不久,老人去世了。就这样,这位老人以宽厚容忍的态度,礼待邻居,感化了邻居,使之皈依伊斯兰教。

28、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29、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30、双仁府曾经住过阎甘园。解放后阎家后人搬到双仁府甲字51号,是西安的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陕西出版界的元老级人物。创办了陕西有史以来的第一家报纸——《广通报》、出版了《时务丛抄》;“永宁门”书法题字,就是请阎甘圆先生书写的;冯玉祥也以阎甘园为师,研习书画。

31、“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32、司马迁忍辱以成《史记》,孔子困蔡而作《春秋》,文王囚羌里而演《周易》,孙膑含垢而著《兵书》,俱各得不朽传世。张良圯桥进履,韩信当街钻胯,姜子牙朝歌卖面,司马懿帅帐妆帼,均终以或出将入相,或克成大业……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33、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于是就问道:“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34、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明朝时期,有个山东人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他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二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很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家见他家如此,也有些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两家人和睦相处,邻里行人都方便,大家把这条胡同取名为“仁义胡同”。

35、居家过日子,免不了要与左邻右舍打交道,有时还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引起矛盾。

36、当然,关于聊城的名称由来,当地也有其他两种说法,一说是因古有聊河而得名,另一说因春秋时期曾称聊国,故名。而这些说法,尚未得到史料考证。

37、2008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谈到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38、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并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我是外名演员而自傲。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明白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教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教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

39、 战国时期,梁国有位大夫叫宋就,就任边地县令,辖区与楚国毗邻。梁国和楚国都种瓜。梁人勤于灌溉,种出的瓜又大又甜。楚人却不浇灌,种出的瓜很不像样,他们还在夜间偷偷地跑去祸害梁人的瓜。梁人发觉后,都磨拳擦掌要报复。宋就说:“别人做坏事,你也跟着做坏事,这是多么偏狭啊!我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趁夜晚去给楚人的瓜地浇水,不要让他们知道了。”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的瓜也长得丰硕甜美了,楚人大为奇怪,楚王说,这是梁人“阴让”。楚人深受感动,谢以重币,从此两地人交情一天天好了。  

40、据《桐城县志》等记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

41、狐狸艾克很羡慕水牛爷爷谦虚的美名。它想:“我也来学习一下谦虚吧,这谦虚太好学了。”它想:“水牛爷爷的谦虚不就是这两点吗?一是把自己的什么都说小点儿;一是把自己的什么都说少点。嗯,对!就是这样。”

42、兄弟三人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三个兄弟还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43、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

44、原谅了办错事情的邻居,司马徽的宽宏大量让邻居十份感动。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清雅、纯明的品性,后来,人们将他称作“水镜先生”。

45、大使说:“每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

46、(吴氏文化)不一样的双月山吴氏家族史,带你走进双月山吴氏祭谱大典!

47、许武知道他的责任非常重大,白天到田里劳作时,就把弟弟安置在树下荫凉的地方,教两个弟弟学习如何耕种;晚上回家时教两个弟弟读书,非常辛劳。如果两个弟弟不肯受教,他就跑到家庙向祖先禀明,今天我教导不利,所以两个弟弟才不受教。他把所有的责任自己承担下来,在祖先面前告罪,是自己的过失,忏悔自己没有尽心尽力,直到两个弟弟哭泣着来请罪,许武才起立,而且他始终没有严声厉色地对待弟弟。

48、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

49、ThecityofLiaochenghasauniquenameamonghundredsoftheprefecture-levelcitiesinChina.ThoughithasbeenknownasLiaochengforover2,500years,howthecitygotthisnameisstillamystery.

50、尤唐巷就位于市区的南门外大街,紧邻贺家弄小区。和赵薇的歌里唱的一样,这个小巷子宽度也只有两米左右,两边的居民区颇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味道,还留有部分空抖楼,现在已经无人居住。根据清朝的《丹徒县志》记载,这条巷子原来住着尤家和唐家两户为官人家。 尤家要大兴土木,建造房屋,唐家提出要让三尺滴水地,因此两家起了争端。当时,尤家为京官,唐家为地方官。尤家子弟即写信给在京做官的家人,想借势压一压唐家,不料尤家人复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尤家人接信后,立即醒悟,主动让地三尺。唐家人深受感动,后来在翻建房屋时,也同样效仿尤家让地三尺。这样,总共六尺的排水地便形成了一条巷道,给当地老百姓的出入行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51、(结语)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邻里关系处得好,就可以互为助手、互为依靠,对各家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益处;反之,邻里关系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街坊邻里的安定,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邻里出现矛盾,要主动相让。让,不等于无能、不等于低人一等,而是体现一种宽容的胸怀、大度的风格、高尚的情操。邻里之争进一步则“狭路相逢”,退一步则“海阔天空”。邻里遇到一些矛盾纠纷时,双方都要礼让、谦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同时,要严以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多作自我批评。只有这样,邻里方能和睦相处。

52、在今天到处都在讲和谐,“和谐社会”、“和谐团队”、“和谐家庭”。弘扬一种美德,体现一种胸怀。人人都能做到,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

53、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这个故事说明,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54、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

55、牛顿是科学史上的巨人之一。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他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光学;在热力学方面,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科学地解释了潮汐现象,预言了地球不是正球体;在数学方面,他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对他的伟大成就赞叹不已。然而他自我却十分谦逊。当他临终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在病榻边说: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他听了伟人二字便摇摇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明白世人是怎样看我,我自我只觉得似乎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熟悉,被发现哩。停顿片刻,他又说:假如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说完这段话,他平静地闭上了眼睛。谦让的故事4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著名登山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向导丹增·诺尔盖从珠峰南坡登上峰顶,其间有个小插曲至今令人感叹。

56、做人境界之高低,往往体现在一种胸怀上,有人凡事都与人斤斤计较不懂得谦让,有人则把谦让作为做人的准则,凡事都体现出一种大度的胸襟。前者自然笨拙,后者自然高妙。谦让的故事3牛顿

57、《史记》中关于聊城的记载则更多,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刘传》中关于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经过,写得非常详实和精彩。《史记•高祖本记》中还有“张春渡河击聊城”之语,以后的志书不再一一列举,总之,“聊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以“城邑”出现的,一直延用至今。故聊城名字的由来,由春秋时期出现在这片大地上的古城——“聊”邑而得名,这是最符合历史真实,也是最科学的。

58、没想到,她刚上桥,对面的山羊爷爷也上了桥.米菲见了,赶快转头退下桥.山羊爷爷笑着说:“不用不用,这不,我又没啥事儿,只是出来溜溜.你先过,你先过!“一边说,一边向后退.“不不不,爷爷您先走,您先走.老师都说过要‘尊老‘呢!谦让是中华人民的美德.您是老年人,我是儿童,当然应该让您了!““这孩子,哈哈哈!“最后,山羊爷爷说不过米菲,只好先过去了.“爷爷,再见!““米菲,谢谢你!“米菲与山羊爷爷挥手告别.

59、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60、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61、明清两代有关六尺巷的传说较多,但仅桐城张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据可考,有地可寻。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时仍为张英子孙住宅,且张英一生为人宽厚,晚年归隐龙眠山时,与乡民友好相处,或遇挑柴人,都以礼相让,让墙的事属张英,实为可信。

62、时间虽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对此,《水经注》曾有过记载:“漯水又北,经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

63、清朝郑板桥的家人与邻居为建房问题发生纠纷,写信要在外地当县令的郑板桥出面干预,郑板桥回信说:“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得此信后,果真礼让三尺,邻居见此,也让三尺。结果两家之间由此和睦相处。相让的几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  

64、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65、听练习本这么一说,文具们都叽叽喳喳地吵成一片,像热闹的菜市场一般。

66、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周勃的辞呈,任命陈平为丞相(不再设左丞相)。陈平辅佐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中兴。

67、吴氏文化传播带你走进---清代建筑吴家花屋

68、诗曰:许武教弟,半读半耕,取多与寡,以成弟名。

69、(吴氏文化)带你走进---(上海)中西合璧的“吴家祠堂”。

70、古代有位穆斯林老人,在善待邻居方面做得很好。据传,阿布杜拉之子塞哈勒有个异教徒的邻居,这人个邻居靠近他家的墙修了一间厕所,厕所的污秽顺着他家里墙缝往他家流,他无法堵住。只好在墙缝下放了一个桶接污水,到了晚上,他悄悄地把污水倒掉,又把桶放在原地。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他生了一场重病,感觉情况不太好,他就打发家人把邻居叫来说;“请你到墙那边看一下,”邻居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说;“这是从你家上流出来的污水,我就是这样早上接,晚上倒,己经很长时间了。本来我不想告诉你,但是我的病情己经恶化,假若我去世的话,我怕别人不能如此地坚持下去,因此,我才告诉你,请你想办法。”邻居听后,非常惭愧,感动地说;“长老啊!实在对不起,你如此善待原谅我,请你伸出你的手,我和你缔约,我要信仰伊斯兰教,归信真主。”不久,老人去世了。就这样,这位老人以宽厚容忍的态度,礼待邻居,感化了邻居,使之皈依伊斯兰教。

71、当时,埃德蒙·希拉里还为丹增·诺尔盖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诺尔盖站在峰顶手举一块冰,上面插着随风飞舞的旗子。后来,这张照片因记录了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壮举而闻名世界。但遗憾的是,因为丹增·诺尔盖不会使用照相机,所以他没有为埃德蒙·希拉里拍下任何照片作为纪念。此后很多年,埃德蒙·希拉里一直守口如瓶,没有对外谈论任何关于他的事。如今,为纪念埃德蒙·希拉里,新西兰5元纸币的正面印有他的肖像。谦让的故事5爱因斯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