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荀子名言荀子经典语录(摘抄好句31句)

荀子名言荀子经典语录(摘抄好句31句)

荀子名言荀子经典语录

1、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富国》

2、以鸟兽困窘之时的行为为喻,说明人到穷困潦倒之时便会放弃道德操守的原因。

3、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4、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语录

5、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6、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

7、释义:滚动的弹丸到凹凸不平的地方就停止了;流言蜚语传到智者那里就再也传不下去了。

8、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々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10、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荣辱》

11、出自先秦《荀子·劝学》。跬步:半步。不积累小的步伐,也就不会行走千里;不积累小的河流,就不能汇聚成江海。

12、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1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15、又懒又丑又浅薄的李诞,凭什么一句“人间不值得”就圈粉无数?!

16、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17、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1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1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2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积:积累。跬(kuǐ)步:古以一举足为跬,两举足为步。至:到。这几句大意是: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就不会走到千里之外;不积汇小的河水,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荀子的本意,是用此比喻学业的成功在于点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实,这几句话还说明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21、(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得道,这样臣民们便会安定的生活。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幽深,晦暗不明,臣民们便会十分危险。)

2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3、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24、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不苟》

2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26、战国·荀况《荀子·非相》从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小之处可以知道他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27、战国·荀况《荀子·大略》。瓯臾:瓦器,一说凹下之地。知:同“智”,这两句大意是:滚动的弹子遇到低凹地便停止了,流言蜚语遇到聪明人便消失了。一二句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真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滚动的弹子若在倾斜的地上滚动,将是越滚越快;一旦遇到了障碍,弹于便无法滚动了,流言蜚语遇到那些拨弄是非者,则会添枝加叶,越传越离奇。但谣言一到聪明人那里,便会嘎然而止。因为智者不会相信这些流言,“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见《论语·阳货》)。

28、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王霸》

29、战国·荀况《荀子·正命》。名:名称。实:事物的实质。命:命名。约定:根据人们的共同意向相约而定。俗成:共同约定的;大家认可,习惯上一直遵守和沿用的。这几句大意是: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了的,人们相约以此命名这一实物,一旦为社会所承认,固定下来大家一直沿用,这一命名就被认为是此实物的名称了。荀子的话说明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共同的意向而制定的,引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现在也可以把人们经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习俗称为“约定俗成”。

30、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乐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