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30字
1、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裴度简介,《师说》等。
2、人生经历:李清照(公元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与孟尚书书》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韩愈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韩愈《祭十二郎文》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少年乐新知,哀暮思故友。——韩愈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形成于思荒于嬉,业精于勤毁于随。——韩愈《围炉夜话》 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韩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韩愈《幽兰操》 圣人无常师——韩愈 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韩愈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韩愈《原道》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韩愈 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韩愈《祭十二郎文》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韩愈 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韩愈
4、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5、 一落千丈原指琴声陡然降落。后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6、 思想内容:其边塞诗表现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既有对将帅无能、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又有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的深切同情。感怀诗多表现生不逢时、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苦闷。
7、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8、古典书法中“八法”和“九用”的完美实践——“永”字
9、(18)柳宗元——主张革新,后遭贬谪——宦海沉浮,离乡去国——描绘细致,语言平淡(韩愈简介30字)。
10、 艺术特点: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高雅闲淡,自成一体。语言精练而近于自然。
11、拨灯的动作先是搅动灯心草,让它吸足灯油以后,然后拉出灯盏边缘一点。就算你没有亲自拨过灯心草,你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动作无非一是直线运动,二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转圈,那就必定有内旋和外拓。
12、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3、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韩愈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唐代又一重要诗人,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健将。韩愈才力雄富,他的代表性诗作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狠、重、奇、险”的艺术境界;一是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戛戛独造,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他的诗对宋诗影响较大。韩诗存世300余首,本书精选90余首,菁华尽在此本。
14、卢肇说“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从这句话看,拨灯法应该是几个字?
15、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16、人生经历:杜牧(公元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诸州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之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17、人生经历: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18、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19、(12)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
20、译文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2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22、(30)马致远——半世蹉跎,归隐山林——怀才不遇,遁世之情——意境优美,语言凝练
23、 (24)欧阳修——四岁丧父,后中进士,后遭贬谪——关注民生——自然流畅,风格清新
24、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25、王维(701—7一说699—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游学长安,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历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在文学史上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山水田园诗奠定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6、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所之,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
27、人生经历: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对边防颇有些远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28、中国的油灯通常有一个高脚,上面油盏放油和灯心草,点燃就可以燃烧取明。但当灯心草燃烧到油盏边沿的时候,就会熄灭。所以要不断地把灯草拨长一点,这就是拨灯。
29、 艺术特点:前期表现了雄才博学、好发议论、格调拗折。后期向奇崛险怪的方面发展。语言古朴苍劲,奇崛险怪。
30、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31、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32、 雨淋日炙炙:烤。雨里淋,太阳晒。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33、 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34、第用作大圈十字势。十字势在书法大圈中用途极广,王羲之《丧乱贴》这个“毒”字,一开始十字势的走法,就是右左上下。
35、《初唐四杰诗选》以王、杨、卢、骆为顺序,共选诗265首,占“初唐四杰”现存诗作的四分之其中王勃88首、杨炯30首、卢照邻82首、骆宾王65首,注释精当,是一部了解“四杰”文学成就的佳作。
36、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