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1、 需要特别注意的事。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成语因一个下字就只对应上层。纵观当代社会现象种种,不耻上问也应该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呼唤。君不见,现在留学归来或者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写一封采访介绍信都格式混乱错字连篇,工作中最基本铁的的定律,也会以一句“我认为如何如何”就全盘推翻。做这些之前,他(她)耻于问问上面的老师或领导,更要命的是,你指出来的低级错误,下次他(她)仍然在重复,理由还是那句“我认为如何如何”。由此可见,他(她)不是耻于上问,而是根本连耻这个境界都达不到。因为他(她)根本就没想问。(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2、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今日话题:你会不耻下问吗?欢迎探讨与交流。
4、学《论语》很简单,无需三更眠五更起,坚持诵读,不断实践,而已。
5、而真正的面子是自己用实力争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放下面子,是我们内心成熟的标志。
6、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jí)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安置在"犁"这个地方,还为她修了一所宫殿,就好像他的第二个妻子。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怒,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孔子劝说孔文子打消念头。最后孔文子又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
7、中国文化有一个传统,就是人死之后用谥号来作为他一生行为的评价,像文这样的谥号是非常高的评价。
8、不耻下问,是告诉我们,人最忌讳的是有身份感。总是认为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就会认为自己高贵无比,事实上许多高手在人间,他们比我们有智慧的多。
9、然后在孔圉死后,卫国的国君赐给他一个称号,文公。后来的人就尊称孔圉为孔文子。
10、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人物,他门下弟子众多,相传其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人”。他与他的弟子经常就一些事情或言行展开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孔子及时地对他的弟子进行教育和点拨。
11、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12、所以,孔圉大夫有这样的品质,也就能够担当起“文”这个谥号,可见孔子对他的肯定,也向他学习。
13、(示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14、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时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16、学《论语》也困难,最忌一日曝十日寒,心血来潮,打渔晒网,这般。
17、心理学发现,每个人在遇到别人反驳我们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反驳,实际上,这种反驳对我们成长很不利。
18、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天资聪慧,又爱好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的行为,当作是可耻的行为。现今用于比喻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20、释义: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21、元代诗人萨天锡有两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很多人都赞誉有加,唯有一个不知名的老者含笑摇头。萨天锡求教,老者说:“此联虽好,只是‘闻’、‘听’二字意思重复,‘闻’宜改为‘看’。”并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名句。萨天锡即俯身叩首拜为“一字师”。“闻”改为“看”,不但为了避复,而且“看”比“闻”更直观,因而更能表现“厌”的情绪,改后成为:“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22、(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24、学会转换不同的心态能让我们从情绪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过于在乎面子,忘记了事实的重要性,我们或许就会明白,我们将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中。
25、还有呢?自己年岁长,你叫他问比他年纪轻的人,他感觉得羞耻。还有自己作了大官了,你叫他向那个,阶级很低的人,问他,他也感觉得羞耻。
26、面子提醒我们自尊的重要,但是我们不要被面子背后的情绪所冲击,而是释放自己的情绪,不要认为别人反驳我们就认为自己不行,而是把别人的辩论当作对事情真实的挖掘,我们就能掌握更多的真知。
27、张乖崖茅塞顿开,拜肖为“一字师”。改后为:“独幸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恨”改为“幸”,完全从实际出发。
28、“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29、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多少对与错,本质上来说,只有理解与不理解。你看到的世界越大,你能理解的东西也越多,你也会更懂得换位思考。
30、这里子贡就问孔子,孔文子就是孔圉,「何以谓之文也」,他怎么能够在谥号,里面给他一个「文」呢?「子贡问这个意思,就是说孔圉,他那时候,他的家庭里面,在家里面有一些事情不好,办乱了,后来死了以后,得了一个「文」字这个谥号。是什么道理呢?
31、出处: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出自于《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32、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历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33、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34、诗人郑谷读后提意见说,“数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为“一枝”。齐已觉得言之有理,当即拜他为“一字师”。
35、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36、根据《四书集注》的说法,孔文子想要攻打太叔疾,结果太叔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遗。
37、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38、(发音)mǐnérhàoxué,bùchǐxiàwèn
39、那孔文子不是如此,他「不耻下问」,「下」就代表比他年岁小的人,地位比他低的人,学问比不上他的人,他都肯向他请教。他不感觉这有什么不好,不以为耻,叫「不耻下问」。所以就这两句话来讲,合乎周家所定的那个谥号,凭这两句话,就可以得一个「文」字。
40、每个人都有面子,面子可以说会维护我们的自尊。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不要因为面子而忘记了自我成长的目标。
41、(释义)敏:勤勉;好:喜好。耻:羞耻,奇耻大辱。
42、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43、孔子遇到不懂得东西就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44、今天要分享的成语蕴含的人生智慧是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故事来自《论语》,曾经卫国有一个大夫叫做孔圉,他非常的聪明好学,而且知识也很渊博,更难得是他非常的谦逊。
45、“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意思是: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46、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必由之路。进军益州:益州是块好地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47、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48、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49、第一个阶段:默而识之。遇到一些事一些道理,可能懂,也可能不懂。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个事给你造成了很深的印象,记下来,这个事悟透了可能你的学问就更高一层,悟不透拿出来反复把玩也是一种乐趣。
50、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51、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