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
1、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都是除夕要做的。
2、元宵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吃元宵、花灯会、祭神、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道尽了少男少女之间爱情的甜蜜与美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言尽了这世间爱情的真谛。
4、端午节: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菖蒲、缠五彩绳、喝雄黄酒、避五毒、躲端午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
5、 爷爷给吉祥煮腊八粥吃,顺便讲起了腊八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岳飞。岳飞大家都知道啦,是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在宋朝的时候,中原的北方出现了一个金国,非常强大;屡屡攻打宋朝。宋朝皇帝昏庸无能,首都被占了,皇帝也被抓走了,北方土地全丢光了,宋朝就这样灭亡了!剩下的人都搬到了南方,建立起南宋。新皇帝胆子更小,不敢和金国打仗。不过金国一时也吞不下南方,于是两个国家边打边和谈。
6、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为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节日,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7、 除夕夜,王灵官来到人间,发现家家户户窗明灯火辉煌,一家人团聚欢乐,美满幸福。王灵官找不到标明劣迹的记号,便赶回天庭,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如实禀告玉帝。玉帝这才知道受了坏神仙的欺骗,十分震怒,降旨捉拿坏神仙,掌嘴三百,永拘于天庭,不许下界作恶。
8、 从此以后,人们为了避难消灾,每到腊月二十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夜迎灶前,必须扫尘除埃。时间久了,便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9、除夕:时间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习俗有吃年夜饭、贴对联、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等。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十二个传统节日顺序30除夕
10、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与亲人一起登高“避灾”的习俗。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
11、冬至:时间为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习俗有祭祀先祖、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但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在北方多数人有吃水饺的习俗,南方人多数人有吃甜食的习俗。
12、 由于这顿晚饭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人们一般都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吃饭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这样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互相问候过年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并发展了许多相关的习俗,形成了很多传说故事。
13、细心的国人一定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大都以农历(夏历)为准,可见中国历法的博大精深。
14、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15、中元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习俗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16、端午,五月初是我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之一。最初源于先秦古人的“五月初五是恶日恶月”的观念,流传至今已发展成为纪念屈原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日子。
17、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18、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19、 上巳节俗称三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20、相对于SpringFestival,国人更喜欢ChineseNewYear,毕竟这样才更有中国特色。
21、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Tanabata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