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摘抄好句35句)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摘抄好句35句)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1、   最后,陶先⽣⽤“先⽣须⼀⾯教⼀⾯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个⽹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常快,学⽣可以通过⽹络获得许多的知识,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作为⽼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的知识⾯,不断地丰富⾃⼰的内涵,才能满⾜学⽣的求知欲。⼀个有着⼴博知识的⽼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个故步⾃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渐单调、陈旧。(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第一点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牢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

4、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5、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6、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先生。朋友的夫人取出一个纸包,里面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一块手表。她生气地说:“陶先生,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

7、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8、“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

9、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10、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11、“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12、他发表了许多著名论文和讲话,比如《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认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论,并在其基础上认为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将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国教育事业中,为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3、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例子很简单也很有说服力。

14、(释义)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致:使达到;用:实际应用。

15、  1914年9月,和汪纯宜结婚不久的陶行知,即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他一方面定向研习市政学,一方面也修习教育课程,包括“教育行政学”、“教育研究法”、“教育心理学讨论”以及“中学课程”等。对于陶行知的课程选择,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子侠分析:“在夏季加习的几门学位外的课程表明,他已决意转攻教育学,争取更高一级的学位。”

16、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17、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18、需要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

19、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20、   “教的法⼦必须根据学的法⼦”,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的能⼒进⾏细致的了解,从⽽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创造能发挥他们⾃⾝能⼒的学习情景,使每⼀个学⽣都能达到学习⽬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避免学⽣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失去兴趣,产⽣厌烦⼼理。

21、首要就是破除唯分数论。现在学校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眼中只盯着学科成绩,考试成绩固然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标杆,但在衡量一个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方面,如果只盯着成绩,这是不合适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回归本源,教育不就是为了一个人全面的成长发展吗?仅凭考试成绩就可以衡量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程度吗?陶先生的理念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所强调的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2、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23、    教育成果的考核标准,又仅限于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成绩,又何苦化费更大力气去学习、思考和探索呢。就连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很多都是表演课,甚至让一些“不配合老师的差学生”回避课堂。若陶公地下有知,必当为之泣血。

24、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浮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25、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陶行知整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这种理念依旧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

26、  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杜赞齐曾说,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都有可能成为甘地式的人物,但他们最终都没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政治和权力的产生使得他们必须首先获得权力才能实现理想”。

27、  1917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展得轰轰烈烈,“新教育”也被提上日程。这一年,陶行知应郭秉文的邀请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育学专任教员兼教务助理。那些在美国习得的知识开始有了用武之地。

28、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30、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3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32、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33、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4、释义: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