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1、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这些影响使得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做事方法,很多人的毛病和苦恼的根源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大脑一直在空转空耗,不断的滋生一堆垃圾,又不自主的让这些垃圾指挥身体,最终的结果就是碌碌无为,厄运不断。
3、(2)(3)秦家懿.王阳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4、两首诗,完全可以对应禅宗《六祖坛经》里的两段偈
5、其实,陆九渊“心即理”也是将万千世界的“理”归结到人心的道德主体和道德本心上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将朱熹谈到的包罗万千世界的“理”浓缩为人能把握的道德世界的“心”,将纯自然的“理”和人道世界的“理”概括为人把握道德世界的“心”。这也是陆九渊与朱熹经常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他认为“道心”才是纯善的。这个“道心”相当于陆九渊所说的“本心”,而“人心”在朱熹看来是邪恶的、丑陋的、不道德的,是应当为人所摒弃的。
6、 阳明心学,向外发展,福泽日韩,推动了两国的现代化振兴。由阳明心学催生的日本梅岩心学,为明治维新启蒙了思想,开辟了道路,由此造就了一大批日本近现代企业精英,包括松下、稻盛这样的企业家!
7、 王阳明,中国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中国文化的里程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8、(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9、王阳明找到了出世与入世、自性与世间最好的那个中介连接点——良知。良知的底下,是圆满自性;上面,是世间功业。所谓良知,一是良心,二是自知。遵循良知的指引而行,百折而不挠,千困而不弃,万诱而不动,只是认定了做下去,就是入世做事最为简易直截、有效无患的路子。
10、“事上磨”和“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的自然延伸。阳明心学的真髓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修出世心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立业;入世做事,就是修出世心性的最优途径;出世之心与入世事业,一里一表,一体两面,互融互涉,圆融一体。王阳明心学,乃唯一真正将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学说,只有从阳明心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入世越深,出世越远”、出入世不二的真谛。
11、 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在于:首先,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时代大潮中,如何保持东方文明本色,从容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其次,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如何保持头脑清醒、志向笃定,不在物质的追逐中迷失自己!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如何回归本心、修炼本心、解放本心,从而明心见性致良知,成就独特的纯阳人生,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大道。
12、《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13、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5、这三个东西让良知变得真正完整起来,良知真正建立起来的人,内心秩序非常顺畅,能量状态非常强大,智慧变得特别发达,身体器官变得异常敏锐,凡事一眼看穿,有如神助,处处呈现奇迹。
16、你知道王阳明这个人有多牛逼吗?我本人是非常非常崇敬他的,王阳明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最后一个被称为圣人的人,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圣人的标准是什么?
17、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直到我看到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一句话,才知道错了。真相其实只是:人在无能为力时,总喜欢为自己的妥协和放弃找借口,并千方百计使其合理化。
18、马琳红老师就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为大家做了梳理阐述,在西北的大山深处,经历了生死炼狱的王阳明以求静忽而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张惠婷老师谈到了书中的“节欲”内容,这要求我们忠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忠是由内而外的,是一个人对自身职责的忠实履行,以及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和坚守。
19、在内外结合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统摄了儒家修身的全部内容,不仅统摄了内圣,而且统摄了外王,使内圣与外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正详言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
20、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子伯安,浙江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在儒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熊十力说:“阳明之学,确实是儒家正脉。”(熊十力《十力语要》)我们认为,王阳明心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无法绕过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宗旨就是“心”。他说:“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卷三)王阳明心学从理论渊源上说,他是继承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
21、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知行合一”。这一点也是他老人家首先提出来的。正是因为做不到知行合我们才会有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慨叹。我们都觉得,“知行合一”是一种修养自己的手段,一种行走世间的行为规范。其实这都是表象。
22、知行合就是要在思想源头上树立善的理念,清除恶的念头,在一念发动时即能为善去恶,“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23、明明德就是要发挥光大人性之善,“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明明德的关键是去除私欲,“是故苟无私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
24、禅宗以“明镜”喻人的“真己”。“真己”就是放弃和忘却一切外在的杂念,回归人本性的空明澄清的境界。这也是一种“无善无恶”的本来的纯真世界。这正如王阳明所说:“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若无真己,便无躯壳,真是有之即生,无之即死。”(《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这个也就是“明镜”的境界。“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同上)在禅宗看来,“明镜”就是“照心”。慧能曾偈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坛经·行由品第一》)王阳明从“明镜”中看到了“照心”的“真己”。
25、(1)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26、想明白,是需要把道理的各个逻辑环节真正理顺打通的,但凡有缺失堵塞的环节,潜意识里的欲念就会趁虚而入、填补进来,连那些想明白了的地方都会被啃噬,重新夺回主导你身心的位置。
27、既然我们明白了陆九渊的“心”主要指道德之心,那么我们读《陆九渊集》就很容易理解他经常谈的“本心”。其实,在陆九渊的“心”学世界里,“心”常常指“本心”。那么什么是“本心”呢?“本心”就是儒家确立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陆九渊集·年谱乾道八年》卷三十六)事实上,陆九渊的“心”更多的情况指的是“本心”。中国哲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论证方式的悟性思维性,与西方哲学纯逻辑的论证不同,所以,对中国哲学的概念不能做非此即彼的理解,否则就很容易误读,对陆九渊心学的理解也是如此。
28、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29、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30、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31、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32、心学诞生于理学当道的时期,在与理学的妥协与对抗之中长大。理学讲“天理”,心学言“良知”,百姓心中有杆秤,是他们将两家糅合一体,道出了中国人心中那个最高的信仰和最深的敬畏——天理良心。
33、●卷下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阐释了他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4、周惜蓓老师读了《王阳明心学》后结合自身职业谈感受。作为小学老师,我们的确要多读书,读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书。教师的职业特征,导致我们长久以来只与教材和课程内容为伴,以至于我们的眼界很小,如同井底之蛙。周惜蓓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谈到,许多年来,王阳明之所以成了我们教材中的反面教材,正是因为他追求本心的观点,这一观点与程朱理学比起来明显像似违背了自然规律。其次,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也时常提到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意图是想告诉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毅力。但是通过阅读,我们才真正了解到事实:没有七天七夜格竹子的弯路,怎么有后来的龙场悟道,怎么可能有现在流传经典的《王阳明心学》?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之下,我们很难窥见一件事物的全貌。这就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教师的身份,更加自由广泛地去涉猎各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师父设置“六六书系”不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吗?
3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36、王阳明看到陆九渊的“本心”的合理性和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之处的扭结点,自己对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做了综合创新和发展。王阳明通过“心”去囊括陆九渊的“心”和朱熹的“理”,最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综合,形成“心”学体系。
37、从此阳明心学正式诞生,王阳明的人生也开始翻身逆袭,绝地重生,屡创奇迹。王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微言大义,真传一句话的典型代表。他的核心思想就三句话:
38、致良知,突出良知的优先性,要求人们在做事做人过程中始终坚守端正本心,凸显诚意的修身方法,既不要为物欲所惑,更不要为知识所蔽。
39、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40、明明德与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只有明明德,才能亲民和治平天下,“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之一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41、明德亲民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良知境界,“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现,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
42、你真正想明白了的,又有几个?一个早就知道的道理,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豁然懂得,这种感觉,你总有过吧?
43、王阳明认为修行需诚意,这个诚意指的是不欺骗自己。很多人明知这件事情是善的东西,却出于各种利害因素考虑而不敢坚持,明知事情是恶的,也由于习性使然而偏偏去做,这就是一种丧失诚意的体现。王阳明关于诚意这一说让周老师感悟到,作为教师,我们本心知道做一些事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是弊大于利,比如作业太机械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占用孩子的体育课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但是我们还是会以“我是为他好,现在不努力,到了初中就后悔”等借口继续这么做,于是现在的老师每天都会觉得很痛苦。我们每天都活在矛盾与混乱之中,我们的身心存在着太多理由的南辕北辙。而跳出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无奈呢?王阳明心学让我们在纷杂的社会当中找到一通风口,一个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轻灵的通风口。
44、近两年,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意味着生活在浮躁社会已久的我们已逐渐意识到,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与精神世界背离的困境。意识到危机是自我救赎的起点,然而,如何从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中,汲取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智慧呢?所幸的是,在“阳明综合心灵医院”里都有对症的解药。
45、王阳明那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正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46、《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47、王阳明曾写过多首良知诗,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首:
48、人需要靠做事,磨圆自己的性子。人需要靠做事,去会通万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便是自我修为与人间功业的两赢兼得。大道至简,做到却难。人们却往往以为自己做不到,是因为自己不明道,于是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越来越复杂,做的却太少。这就是那个思维盲区。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49、在外王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要把人的本心和善性推而广之,惠及他人和社会,“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50、郭德纲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绝对见不到早上起来要饭的乞丐,如果他能早起他就不会做乞丐了。
5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禅。“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致良知。心学包含了禅,禅却不能包含心学。心学的底子是禅,但顶子却不是,而是入世做事、兼济天下。所以王阳明毕生以儒家为归依,而特别注意与禅宗划清关系。
52、一个极端重要却人人不自知的思维盲区!那就是:大道至简,是真的至简。复杂的不是道,而是行;难的,不是明道,而是行道。大道往往是人人皆知的常识,真正考验人的是把这常识时时处处进行落实,只是一颗坚韧之心,只是一份忍耐之性,去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境和事。可以一时迷失,但要知道回来。
53、知善知恶、是非明断是良知,凭良心修心修身、为人行事是致良知。知道自己的不足是良知,努力改变是致良知;见他人苦难而怜悯是良知,伸手拉一把是致良知。恶之心,封闭而僵死;善之心,开放而更新。僵死而日朽,更新则日活;封闭则黑暗,开放即光明。
54、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55、就是立德,立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6、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57、“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话,在网络上流成了人人酿造的鸡汤味口水,并完成了升级版——“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其实挺伤感的,人们挂在嘴上却是津津乐道,于是更显悲哀。它击中了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无奈,所以引发了无以复加的个体共鸣和群体共振。
58、 阳明心学,向后传播五百年,深巨影响了明、清、民国三代精英,造就了顾亭林、黄宗義、章太炎、梁启超、鲁迅等思想巨星,直至毛泽东!
59、当然,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我们虽然是从心学的理论渊源上做了探讨,但是这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实,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也与元代理学朱陆合流、明代陈献章、湛如水的江门心学有关。任何一位思想家和学派的创立不可能割断历史和现实条件,对王阳明心学的创立也应做如是观。事实上,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学术界较少讨论,或者虽讨论之,但“语焉不详”。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才选择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作为一个重要的视域来讨论。虽挂一漏万,但仍不失为理解王阳明心学的一条可以尝试讨论的重要路径。
60、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我们又发现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于是我们就释然了,原谅了自己,从此认定——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因此过好了这一生。大家都觉得这是极高的修养,那是圣贤们的事,而自己只是普通人,所以认了,反正大家都一样。这就是我们心中那点小心思。
61、●卷中除《钱德洪序》外,收集了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
62、万法因心起,我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一定是这样。你没做出来,只能说明你没想明白。想不明白,支配你的就只能是你潜意识里那些你不自知却暗潮涌动的欲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