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小说
1、男主角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由于婚姻的失败,显得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自己在内心里制造了一套法则游刃在众多情妇之间。但是有一天他竟然喜欢了一个女侍——特丽莎,甚至还娶她为妻,但是这一切和自己‘花天酒地’的做法相违背,而他还是选择花天酒地在众多情妇间穿梭。
2、托马斯和特雷莎两人在卡列宁病后一直说它在笑,只要它笑,就还有治愈的希望。也许这是一种幻觉,但不可否认它离去时充满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眷恋。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是最美好的爱,它完全出于自愿,不依赖于荷尔蒙,不依赖于社会关系,只是无私的爱。
3、她宁愿双方都沉醉在令自己获得解放的背叛之中,弗兰茨骑着萨比娜背叛了他的妻子,而萨比娜骑着弗兰茨背叛了弗兰茨。
4、我们追寻的目标总是不为我知。一个姑娘渴望结婚渴望别的什么但对这一切毫无所知,一个小伙子追求名誉却不懂得名誉为何物。推动我们一切行动的东西却总是根本不让我们明了其意义。
5、他和特蕾莎在七年之后分开了,缓缓驶向“重”的托马斯又一次自认为回到了“轻”的领域,可他做梦也无法想到,他学会了承担责任,也就是那份生命之重现在正背负在他身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变得不能再回归“轻”了,所以他回到了布拉格,追回了特蕾莎。
6、他本是一个生命之轻的人,为了给自己一个自由的空间,他始终标榜着自己的一套生活理念,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多少,也不希望别人向他索要,他在肉体上放纵,不愿被家庭束缚,甚至不愿意对儿子承担责任。
7、昆德拉写道,追逐众多女性的男人有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这是浪漫型的迷恋;另一类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这是放荡型的迷恋。托马斯属于放荡型的迷恋,即便和情妇在一起,他也没有松开想象的解剖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小说)。
8、 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则是怪物。(她放弃私密,这种需要谎言保护的东西,活在真实中,不是自相矛盾吗?)
9、 他不能肯定自已是否做对了,但能肯定他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小说)。
10、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1、“为了不出错我要问一句。这是您自己的意愿吗?”这是男人的问题。 “是的。当然是,这是我自己的意愿。”这是特蕾莎第一次的回答。 “不!这不是我的意愿。”这是特蕾莎即将被枪击中之时,改口反悔的回答。我们前面说过,这一段情节描写具有明显的性暗示,特蕾莎也曾想在被陌生人侵犯之前说出同样的话:“不!这不是我的意愿。”山上的一切景物,包括行刑者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温柔。而第四章第十九节中,特蕾莎出轨后独自呆着,这时她渴望“他用一种温柔而认真的声音跟她说话”,她就会紧紧抱住他,她会陷入爱情。显然,用梦境来解释彼得山前后的这一部分情节合适得多:梦境中的行刑者是性侵犯者,他被特蕾莎关于温柔的渴望给美化了。我们将两人的对话稍加改动,结论就跃然而出。
12、真正的哲学真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应生活,创造生活。
13、 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14、人生的痛苦往往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特蕾莎错误的选择,让她背负了生命之重,但这个选择却是必选的,是她无论如何多少个选项摆在它面前却还是要选的。因为她想去证明她母亲的是错误的,所以她积极求证,却在求证实中遇见了这个叫托马斯的男人,她以为托马斯就是这个选择的证明,最后却发现这个选择根本就是错误的。
15、昆德拉笔下的人物面对这一切,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可以不同意他们放弃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同意他们对革命和罪恶不作区分或区分得不够,但我们不能不敬重他们面对迫害的勇敢和正直,不能不深思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批判,还有他们有时难以避免的虚弱和消沉。
16、《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米兰.昆德拉的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开头以永恒轮回的话题展开,谈论了轻与重、灵与肉等一些值得思考的哲理性问题。
17、 人们忽视自己的身体,是极容易受其报复的;脸呢,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块标记着所有生理过程的仪表板,标记着看,听,呼吸以及思维的情况。
18、大量降临于她的并非重负,而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19、 她经历了某种美妙的东西,而他却没有和她一起经历。……是记忆将她从爱情区域排除出来。
20、 唯一能使双方快乐的关系与多愁善感无缘,双方都不要对对方的生活和自由有什么要求。
21、显然对于特丽莎来说是非常大的伤害,而此时的捷克政治动荡,于是两人选择了离开祖国,去到安稳的地方生活,但是特丽莎面对这样陌生的环境下,而且丈夫还与情妇私通,一气之下又觉得回到祖国捷克。
22、关于“俄狄浦斯”的一些故事,我也了解了些许。关于这个“王”,无论如何我是敬重的,因为拉伊俄斯对俄狄浦斯放弃了一个父亲所要承担的生命之重,那就没有理由要求俄狄浦斯能承担起对拉伊俄斯的生命之重。可最后我所看到的是俄狄浦斯悔恨了,他戳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那座城,从此他的故事成了悲剧。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因为他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而做了违背事实的事,所以我可以大方的原谅她弑父娶母。因为源头的罪恶都源自于拉伊俄斯诱拐并杀害了克律西波斯,以至于发生而后的所有。如果没有这个因,就不会有以后的果。所以当我们一味的关注这个果所带来的影响时,是不是更应该去推究这个因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正如当下的社会我们自然不能赦免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告诉那些罪人“这世界是美丽的”,他们是否就不会做下这些不可饶恕的罪。其实没人愿意用自己本就短的一生选择睚眦必报的经历,那些罪人输在了他们对自己的救赎竟靠牺牲别人为始发点,殊不知这样的救赎不仅会得到这个社会的指责,也让他们承受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3、对于萨比娜来说,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24、弗兰茨认为“爱就是放弃力量”。即使爱上萨比娜,也小心翼翼维护原来的家庭,迁就那个讨厌的妻子。20多年来,他觉得妻子是需要保护的弱者,每次离家后,他会想象妻子已经崩溃而痛不欲生。
25、米兰.昆德拉,成名于捷克,定居于法国。1929年4月1日,出生在捷克,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所以他的父亲给他的影响力很大。
26、如果你回头看周林林的前半生履历,你会觉得十分有趣。
27、他所一直奉行的“性友谊”原则让他心安理得的在不同女人之间周旋。
28、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29、该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30、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31、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32、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东西。追逐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赋予我们的行为以意义的,我们往往对其全然不知。
33、但书并不是拘泥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更是一本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34、昆德拉孩童时期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十多岁时,他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捷克的和外国的都有。
35、炫目之感来自于其文字的美,来自于其特有的语义与形式的完满,而正是从这种美和这种完满之中产生了令我深陷其中的困惑与不尽的疑问。
36、人的一生,该如何看待存在的意义,选择生命之轻,还是生命之重?昆德拉围绕灵与肉,或者说,主要是爱情与肉体进行叙述。因为人生短暂并有限,所以该放下责任,轻松沉醉于情欲之中?还是正因为有限的本质,才要珍重爱情?
37、《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通常这句话是被用来形容人生的悲剧、厄运的降临之类。
38、但随之面对的,却又是托马斯生命之轻。这个八岁开始就用一只手抓着另一只手入睡、想象握着所爱男人的女人,却遇见了一个只能将一半世界给她和灵魂、另一半世界给情妇和肉体的男人。
39、前两者是易于理解的,都出于对托马斯不忠行为的嫉妒,感到其他女人的威胁。作者详细着笔的是游泳池和棺材的两个梦境。
40、 我们完全不了解那一座座看不见的威尼斯粪城,殊不知我们的盥洗室 、我们的卧室、我们的舞厅和我们的国会大厦就建在上面。
41、访美期间,正是这本书在欧美热销的时候。《新闻周刊》载文认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新水平。”《华盛顿邮报》载文认为:“昆德拉是欧美最杰出和始终最为有趣的小说家之一。”《华盛顿时报》载文认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此外,《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权威性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发表书评给予激赏。有位美国学者甚至对我感叹:美国近年来没有什么好东西,将来文学的曙光可能出现在南美、东欧,还有非洲和中国。
42、东欧位于西欧与苏联之间,是连接两大文化的接合部。那里的作家东望十月革命的故乡彼得堡,西眺现代艺术的大本营巴黎,经受激烈而复杂的双向文化冲击。同中国人一样,他们也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面临今后历史走向的严峻选择。那么,同样处在文化震荡和改革热潮中的中国读者,有理由忽视东欧文学吗?
43、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有权害怕即便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危险。
44、至少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比如昆德拉,他不过是使自己的自相缠绕和自相矛盾,由内容渗入了形式。
45、反抗自为女人是愚蠢的,骄傲于自己生为女人亦然。
46、四个人身上都带有或轻或重的特质,但也不能忽视书中人物性格的转变。在本书的结尾,特蕾莎已经看到自身的软弱而开始学会释然;而循规蹈矩的弗兰茨在遇到萨比娜之后,竟也轻率地选择了放弃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原本打算与爱情绝缘的托马斯,遇见特蕾莎之后也毅然承担起了责任。他们的重和轻也都是相对而言的。
47、什么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我们经常看到,一位少女失恋后,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卑微,事实上她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卑微,而是与情郎地位平等,理应获得爱情的。因为她绝对认同生命,认为生命是美好且有价值的,获得一份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情郎的做法冲击了她对生命的绝对认同,她才转而愤愤地称自己卑微。事实上呢,没有谁规定生命中非有爱情不可,自由恋爱在中国一共才几十年历史啊。这种自由恋爱的价值标准并非出自她本人的思考,而是社会解放、周围同学以及偶像剧集带给她的,这种对获得爱情的绝对认同也是一种媚俗。
48、小说的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对于女人既渴望又畏惧。因此自我制作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49、 这显然不过是晚宴或鸡尾酒会上的信口胡言,但他有时候会想起,二十多年前她曾以自杀相威胁,当时对他所说的话,竟然完全相同。
50、那这本书真的是令人嗤之以鼻的吗?为什么它会成为昆德拉最负盛名之作?为什么还会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为:“这是一本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51、斯蒂芬.金的所有恐怖小说都不错,像什么《闪灵》、《末日逼进》啊,呵呵,当然,如果你喜欢看恐怖小说的话。
52、而在特蕾莎因为托马斯对她不忠,不辞而别离开苏黎士后却用五页篇幅描写托马斯两天里的思想活动,在轻与重之间反复游移,并由此引出了贝多芬音乐和同情症等主题,揭示了特蕾莎在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是扩述。
53、周林林的人生选择就是向着更重的生命考验而去。
54、文学界这些年曾有很多“热”,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又有了隐隐的东欧热。一次,一位大牌作家非常严肃地问我和几位朋友,你们为什么不关心一下东欧?东欧人的诺贝尔奖比拉美拿得多,这说明什么问题?
55、一个人因深度而厚重,因厚重而充实,因充实而饱满,因饱满而光辉。采访过那么多的人,能独善其身的为多,能愿意为行业考虑的不少,能说要带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却只有周董一人。
56、如果他们能在一起呆得更久一些的话,他们是能够开始理解对方用语的。他们的词汇会象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
57、试想一个社会,大家都自以为是,都充满了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同。在各种门户网站和社交网络,他们会通过喜欢的明星、各自的星座、低音质歌曲、带有褒扬或谩骂的言论、流行词汇,加以区分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事实上只能看到一群人喊着卧槽情怀接地气,神马浮云很给力,最终结果还是个体性的丧失,是一场噩梦。媚俗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将人强行拖入集体性之中,消除了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尊严。
58、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59、什么是媚俗?昆德拉后来在多次演讲中都引用了这个源于德语词的Kitsch,指出这是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是人类心灵的普遍弱点,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
60、在萨比娜的世界,要活在真实中,就必须隐藏自己的爱情。她甘愿当地下情妇,不为人所知,更不在意所谓的名分。她所厌恶的是,一旦谎言被拆穿,就将彻底活在谎言之中。
61、1995年,捷克政府决定将国家最高奖项之一---功勋奖授予米兰.昆德拉。
62、 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出来的。
63、作家佛朗索瓦.里卡尔在书的最后一个主题写的《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谈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后几页题为《卡列宁的微笑》文字里,曾是我,且至今仍令我感到炫目而又困惑。
64、昆德拉的小说语言是独具魅力的,轻松而诙谐,辛辣却上口,让人欲罢不能,跟随着他的文字去探寻,解密那深植于脑而未解的生命意义。他的小说构筑也是运用了电影式的叙述手法,例如,第一章他写道:“我看见托马斯注视着那面墙……”而开始展开叙述,通过人物的切换,场景的变化,插叙倒叙等手法细致描写了苏联军队进占捷克,捷克知识分子大量逃亡欧洲的海外时期,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一男两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他对政治、文化、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故事,它是一部深藏生命追问的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进入了一系列生命的拷问中,后被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拍成影片《布拉格之恋》,获得了戛纳电影奖。
65、我们在给定的这里出生,而且只有花最大的努力才能从这里逃出去
66、中国作家们刚写过不少政治化的“伤痕文学”。因思想的贫困和审美的粗糙,这些作品的大多数哪怕摆在今天的书架上,也早已黯然失色。
67、因为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68、 你的身体和其他人的一个样;你没有权利觉得羞耻;一个东西有成千上万和它一模一样,你没有理由去掩着藏着。
69、如果一定要说特蕾莎上彼得山不是梦境,而是亲身经历的话,从纯文本的角度来看也还说得过去。但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而已,特蕾莎下山之后,心灰意冷认为托马斯要杀她,于是经历了人生中的唯一一次外遇。这一次外遇使她陷入困境,她几乎对陌生人产生爱情,也被警察局可能的威胁苦苦折磨。特蕾莎的精神变化是本书中间部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解释这一情感波动,我们还是要从彼得山说起:
70、对于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来说,总是想着一切旅程的某个终点是不可忍受的。
71、 夜晚总在无梦的度过,想起那些相逢的日子,总是感觉莫名的心痛,既有相见恨晚又有相遇是错之感。我们的相遇,却已经开始无法回头。
72、当无数投资者在做高回报风险投资的时候,他却愿意选择需要更多时间去调查与研究的实业股权投资。
73、这使我想起了同行张承志的观点、更早是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Croce)的观点:好的文学是一种美文,严格地说起来,美文不可翻译。作为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昆德拉与克罗齐的观点尽管对立,可能各有依据。但无论如何,为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翻译仍是必要的——哪怕只是无可奈何之下做一种浅表的向外窥探。我希望国内的捷文译家能早日直接译出昆德拉的这部作品,或有更好的法文或英文译者来干这个工作,那么,我们这个译本到时候就可以掷之纸篓了。
74、人生就像一座天平,必须在轻与重之间,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